📖 ZKIZ Archives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61.shtml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動脈網 動脈網

醫療創投熱潮回歸理性,國內初創企業“大浪淘沙”後的5點啟示

大規模進軍醫療的“互聯網+”看似是近年來掀起醫療熱的最大誘因,但互聯網醫療企業做好做大的根基還是在於持續的積累,而非靠一時的火熱。

本文由動脈網(微信ID:vcbea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詩露。

自2014年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掀起創業、投資的熱潮,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明顯可感的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風口飛行”後,資本熱潮回歸理性,沈澱下來的大都是有明顯競爭優勢和一定有利模式的公司。據醫療投資情況統計數據,多數走到後期(C輪及以上)的項目入場醫療領域的時間都是在2010年之前。這正說明了,大規模進軍醫療的“互聯網+”看似是近年來掀起醫療熱的最大誘因,但互聯網醫療企業做好做大的根基還是在於持續的積累,而非靠一時的火熱。

盡管行業增速放緩,但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數據,2016年數字醫療行業共成交261筆交易,投融資總額超26億美元,該年水平位列2011年以來的第二。從這個角度來講,醫療行業現狀顯然與“寒冬”的形容相去甚遠。一些初創醫療企業感受到融資斷糧的壓力,其實是市場代謝機制的作用:從2014年以來新增醫療創業企業數量爆發,業務重複率升高;而流入行業的資金總增長量卻沒跟上,獲得融資的公司比例自然有所降低。細觀一些重大的融資事件,如平安好醫生創下全球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單筆最大融資記錄的5億美元A輪,醫療大數據領域融資近10億人民幣的碳雲智能,基因領域融資5億人民幣的諾禾致源等,一些受資本歡迎的公司所獲得的單筆融資金額幾乎是不降反增。總結醫療創業投資現狀就是:初創公司更多、融資總量增大、獲投不均更顯著。

對這一現象的進一步解讀即為——醫療行業蒸蒸日上更加擁擠,但市場對不適應者更冷酷,大家感受到的是被放大的優勝劣汰效應,寒冬是落後者的寒冬。優秀者能拿到更多融資而活得更好,更早找到盈利可能;有的則因某種短板落後於人,如果再遭遇融資跟不上的問題,衰敗的可能性增大。

接下來,醫療創業企業將面臨的是政策逐步放開而萌生的更多醫療機會,也將遭遇激烈程度更高的競爭。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統計,由於互聯網醫療概念還未成熟,此領域中占比最大的還是A輪及之前的公司。那麽在上述冰火兩重天的醫療投資氛圍下,哪些優勢更有可能令這些企業脫穎而出,又有什麽問題可能導致它們受限呢?在此,我們從這群處於創業初期的醫療企業中總結出現幾大亮點,並分析他們面臨的幾大挑戰。

亮點一:健康大數據的運用

健康大數據概念開始風靡醫療領域,這是互聯網+健康帶來的最大成果之一,因為健康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視有效數據、同時又在大量浪費數據的行業,而來自人們自身的數據信息最終會成為有助健康管理的寶貴財富——通過收集個人基礎情況和日常健康行為以及其他一些特定指標等來提供“量體裁衣”式的健康行為建議,並在必要的時候對癥選擇預防幹預。

初創移動健康企業中,個性化健康管理平臺更註重個人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比如“妙健康”這類平臺,用戶通過對接智能硬件、體檢以及在線健康評估等方式,接入相關數據完成用戶數據接入。接入的數據通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和顧問團隊,結合大數據算法及用戶個性化數據分析,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行為幹預方案。這些方案通過任務機制和獎勵系統的方式督促用戶改進自身的健康行為,從而實現提升健康的目的。

當信息采集、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健康幹預、增值服務被集於一體,用戶能夠感受到的是更加細化的移動健康管理體驗。

亮點二:尋找多個發展關鍵點

單靠技術或創業點子已經無法令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獲取長久的成功。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深入醫療生態系統的中心,把觸角延伸至各個可能的應用方向,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和盈利模式。

在這些初創企業中,多點求發展的一類表現形式是多個業務板塊的有機結合,如平安好醫生等將健康信息推送、問診、掛號、藥品電商等形式集結到一個平臺上,其難點在於如何將服務、產品的線索理順,做成具有連貫性的體系;第二類表現形式是多種合作、推廣的方法,比如做疾病預防保健的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以達成減少保險賠付和提升用戶健康的雙重目的,又比如做基因的公司已經不滿足於用單一化的方式積累基因數據庫,而是合作體檢機構、營養定制項目等來增大樣本。

亮點三:專業化越發成為硬標準

在動脈網(微信:vcbeat)做企業報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人對專業性的強調頻率越來越高,不管是某項技術、產品還是專家、專利資源,醫療創業企業紛紛蓄力要把某些點做到行業之最。

究其原因,醫療行業本身已是一個智力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再融合以日漸複雜的技術,從業者正在領悟到,行業對專業化程度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舉例來說:著眼現在,最有實用價值的資源仍在於專業的醫生和權威的醫療信息,所以不少企業都把與大量名醫合作作為自己的根基性優勢;放眼未來,醫療大數據系統、人工智能等科技可能成為強有力的新醫療輔助手段,於是新老醫療從業者都開始不甘落後地提倡信息化,醫用人工智能開始大火;更不用說的是永遠走在醫療前方的生命科學進展,專利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即領跑者。即使是現今最優秀的醫療創業公司也沒空自豪,一種因不夠精專而被市場甩在後面的恐慌隨時在驅使著他們去做到更加專業。

挑戰一:政策利好下,重重限制仍待細解

去年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定下健康服務業2020年超8萬億、2030年達16萬億的明確目標。政策利好下,我國醫療健康產業將迎來全面發展。

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面臨的限制並未完全解開。由於互聯網醫療是一個涉足不久的新領域,初創企業有著改變行業的滿腔情懷,但目前大多都只有盈利模式設想而未實現盈利,僅是在積累用戶和數據。說到醫療企業盈利,支付制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而政策並未對互聯網醫療的支付方面有明顯扶持,社保報銷、醫療保險仍將移動醫療支付排除在外。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限制整體移動醫療發展的一個大瓶頸,而且短時間內還無法解決。

另一種限制是,政策大方向出來了,細節落實卻需要時間。現在網上診療以及網絡醫療健康信息的風險管理、事故處置等具體規則框架尚未搭建起來,還得靠更多的創新型醫療健康企業去協助形成更適宜生存發展的大環境。反觀當今院墻外移動醫療應用的顯著局限:首先,醫療的嚴肅性和複雜性決定了相關從業者必須符合政策規定,提供資格憑證,面臨著違法的風險和指責;其次,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不可能由新創醫療企業單打獨鬥,必須深度合作行業資源,構建成各方相互補充、促進的聯合體系,而目前的體系完整性較低。

挑戰二:醫療行業面對改變仍偏保守

我國對新生技術的接受速度其實非常之快,比如購物從線下轉線上,短時間就形成了巨大的規模;線下鋪設的移動支付,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在多地實現了“不帶錢出門”。但一遇到醫療,技術改造卻顯得進展緩慢。

醫療行業作為國家重點民生行業,最大的特點是抗周期性強,需求量維持了一定的水平。需求不小是真,但現狀是人們的思維轉換速度還未跟上腳步,始終認為實體醫院才能治病,醫療資源向互聯網端、移動端的轉移還得一步步進行。另一方面,仍有不少醫療機構的設備或診療手段頗為滯後,新技術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滲透入基層。

總結

由醫療創業浪潮產生的許多新醫療公司已經因一些致命的因素而被市場淘汰,幸存者和新生者下一步有可能領會失敗者的寒冬,也可能迎來暖春和風細雨的滋養。從上述的趨勢解讀中,我們能夠總結初創醫療企業的生存成長要點:始終以醫療成效為核心,從運營過程中不斷對人們的需求進行去偽存真,結合對專業化醫療資源和技術的不懈追求,同時對醫療環境要有敏銳觀察判斷。幾點兼具,才是有可持續性、能真正賦醫療以互聯網+意義的企業。

互聯網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