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0/161313.shtml

為何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龔進輝 龔進輝

為何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兩個細節足以說明一切。

本文由龔進輝(微信 ID:gongjinhui2)授權i黑馬發布。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轉。盡管臺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互聯網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臺灣人錯愕不已。

兩個細節足以說明一切。細節一:臺灣享有最好的硬件和4G網絡,卻用著最基礎的互聯網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最受臺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竟然沒有一個本土應用,難怪有人感慨“臺灣人在手機上被殖民了”。

細節二:大陸互聯網行業呈現梯隊式發展,BAT的成功不僅使其掌門人躍升為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行業領袖,而且引發互聯網創業熱潮,TMD(今日頭條、新美大、滴滴)的快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反觀臺灣,郭臺銘、施振榮、張忠謀等上一代硬件和代工行業大佬成功後並未起到傳幫帶作用,使IT產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怪象,沒有培養起互聯網行業新生代領袖,目前他們仍繼續奮戰在一線。

那麽問題來了,臺灣為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已經掉隊?未來出路在哪?

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的4個原因

事實上,臺灣互聯網行業起步早於大陸,現在卻遠遠落後於大陸,這種發展差距的產生並非偶然。在我看來,主要由4個原因所致:

一、制造業成為臺灣IT產業轉型羈絆

20世紀60年代,臺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件創新實力,硬件、芯片和代工是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湧現HTC、富士康、宏碁、華碩、臺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臺灣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臺灣非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曾表示,臺灣教育發達,硬件研發能力很強,加上又是貿易港口地區,做硬件很容易實現國際化。不難看出,臺灣制造業擁有搶占國際市場的先天優勢,不僅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也成為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不過,讓臺灣人倍感驕傲的制造業,也為臺灣科技企業轉型埋下兩大隱患。

一是年輕人喪失狼性,施振榮、郭臺銘等老一輩企業家幾乎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使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生存壓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自然不願去互聯網領域闖蕩,與60、70年代年輕人樂於追求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小確幸的生活觀深刻影響臺灣年輕人,久而久之使其逐漸喪失冒險精神,大學畢業後往往順從家人意誌去宏碁、HTC、富士康等大公司,其軟件編程能力在硬件公司只起到幫襯作用。

更嚴峻的是,臺灣年輕人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失業率正不斷上升,20歲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3倍多,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去服務生也不願做實業,更別提去創業,更有甚者一畢業就當啃老族,臨近30歲還向爸媽要生活費。不難看出,享受安逸生活的臺灣年輕人幾乎與狼性絕緣,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投資視野變窄。制造業的大獲成功,無形中影響著企業家和創投機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更熱衷於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為主,比如工廠、硬件等固定資產,而對以賣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公司則不感冒。

同時,大陸創業者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人拿到一筆啟動資金,然後迅速招人、做出產品,並根據市場反饋改變策略,錢燒完之前再融下一筆資金,這在臺灣幾乎無法想象,折射出臺灣創業風險投資普及程度不高,與制造業大佬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密切相關,而且即便其投資,也更青睞獲利較快的企業級產品,而不看好大眾級產品,資本不待見互聯網行業為創業者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二、臺灣當局對互聯網感到憂慮和警惕

政府態度無疑在互聯網行業的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陸互聯網從細分行業進化為主流行業,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出臺一系列措施、方案促進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反觀臺灣當局不僅陷入無休止藍綠惡鬥無暇顧及,而且未能及時轉變思維、加緊變革以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

比如,第三方支付是電商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直到2015年初才在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比支付寶整整晚了11年。獵豹移動在臺灣的合作夥伴吳德威曾直言,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臺灣出現,臺灣當局對第三方支付的審批極為嚴格,大陸流行的網上銀行直到近幾年才在臺灣鋪開,而且功能有限,只能用於查詢余額。

同時,臺灣《公司法》也對互聯網創業投資設置重重障礙。其中,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境創業征收高額的境外稅,一定程度上導致臺灣互聯網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偏安臺灣一隅。“如果把眼光放在臺灣,你的價值是1;如果放在全球,就是100倍的價值。”施振榮曾表示。

不難看出,與大陸積極鼓勵互聯網行業發展,更有戰略規劃和目標不同,臺灣當局對互聯網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更多抱持憂慮、警惕的態度。當大陸已在嘗試互聯網+的經濟新形態,臺灣當局仍在擔心網購是否會造成稅收流失、實體商業是否會遭受沖擊等問題。一個政策松綁,一個政策束縛,發展水平高下立見。

三、小小的臺灣沒有誕生BAT級企業

無論是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臺灣與大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直接導致臺灣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難以正常運轉。要知道,互聯網行業三大商業模式——廣告、電商、遊戲,本質上都是流量變現的生意,從而限制企業規模,欠缺類似BAT的標桿企業。

臺灣人口約為2300萬,與北京相差無幾,一個App用戶突破10萬已屬不易,而且天花板效應明顯。缺乏龐大用戶量和市場,使臺灣無法出現大陸動輒上億的超級App,阻礙臺灣互聯網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盈利模式自然無法豐富起來,這是其與大陸玩家對比之下的先天短板。

除了市場規模受限,臺灣營造的重制造業、輕互聯網的社會氛圍,使誕生BAT級企業的機會更加渺茫,地位不高的互聯網企業往往被視為“反叛軍”、“邊緣人”。沒有BAT級企業帶來的示範效應,臺灣難以形成全行業廣泛性的創業創新浪潮,相關技術、思維和人才的積累顯得不足,創業生態的建設自然推進不順。

四、臺灣互聯網創業者目光短淺

固然臺灣當局出臺的政策和人口基數較小不利於擴大規模,但創業者自我設限才是臺灣互聯網企業無法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毫不客氣地講,他們普遍存在目光短淺的劣勢,即小農思想,不少臺灣年輕人將創業與開雞排店劃上等號,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臺灣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成功的人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創業者局限於本地思維,很難脫離臺灣當地環境去思考問題,創業項目帶有深深的本土烙印,鮮少考慮國際化,即便國際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並非遙不可及。比如,大部分和App有關的校園論文課題,臺灣年輕人都是圍繞自己的城市而展開,“如何幫你找到花蓮夜市最好吃的東西”便是其中之一。

臺灣掉隊移動互聯網時代後出路在哪

曾有業內人士將臺灣比作互聯網創業的荒漠,甚至認為臺灣移動互聯網已死,我並不認同,臺灣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全球化浪潮迎頭趕上,以人才資源輔助大陸互聯網企業國際化,並依托制造業資源發力智能家居。

高素質人才、完備而龐大的供應鏈背景等條件,使大陸互聯網公司對臺灣趨之若鶩,將其視為全球化的重要橋頭堡。相比大陸,臺灣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還是文化習慣都更深地融入全球互聯網,可以作為大陸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跳板。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表示,如果去美國建立全球化團隊,發現文化有隔閡,團隊融合需要很長時間,在臺灣則更容易推進,而且他認為臺灣好機會實在太多。2015年1月,獵豹移動成立1億新臺幣(約合1900萬元人民幣)創業基金,希望帶來全新的思考模式,擺脫平臺思維,使臺灣本土擁有有活力的創業團隊。

小米掌門人雷軍曾直言智能家居將成為臺灣未來5—10年最重要的方向,未來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庭設備都會智能化,而且與手機連接。“臺灣有工業基礎、軟硬件工程師,現在關鍵是怎麽把互聯網融進來,實現軟硬結合。”目前,這波浪潮已經開始,但鮮少有臺灣創業公司深耕智能家居。

在施振榮看來,搭上移動浪潮並不難,但要如何長青才最難,“飛的時候靠風,但要飛得久還是要看豬本身,要學會如何做一只智慧的豬。”不可否認,在多方努力下,近兩三年臺灣創業熱情有所回溫,但想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現硬件時代的輝煌,仍存在較大難度,除了上述4大因素,留給臺灣補齊短板的時間也所剩不多。

臺灣 大陸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