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房貸放量的慣例沒有打破,但2017年1月份的新增房貸規模創下了歷史新高。
2月14日,央行統計數據顯示,在1月新增的2.03萬億人民幣貸款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規模及中長期貸款增加規模都創新歷史新高。1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22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293億元。
住戶部門貸款中的中長期貸款項,大部分都是住房按揭貸款。這意味著2017年開年,房貸並沒有像市場預期的那樣收緊,其中有房貸發放滯後等因素。縱觀開年來各地房貸調控政策以及銀行對房貸利率折扣的調整,今年房貸收緊的預期並未有變化。
1月房貸“突擊”
“房貸發放具有滯後效應,特別是年末資金緊張的情況,房貸是要拖到1月份來發放,所以1月份放得多一點都是正常的。”一家大型銀行個金部門信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
對比2016年1月份同期的數據,該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07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29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83億元,今年1月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了1510億元。
1月房貸突破歷史高位,總結市場的分析,主要有兩大因素,一個是前面提及的“房貸發放滯後”,一個則是房貸“剎車”比預期溫和。
房貸發放滯後方面,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房貸放貸時間相對滯後,所以目前的高點數據基本體現的是半年之前新建住宅成交與1-2個月前的二手房成交數據。(新建住宅房貸期房成交比例高,房貸放寬基本在一年後的封頂周期)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則分析稱,2016年10月房地產調控之後,一方面監管希望放貸延後發放,另一方面10月之後資金顯著趨緊,銀行放款意願顯著下降,因此目前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可能是房地產貸款的滯後發放所致。
“從具體數據來看,家庭和企業中新增中長期貸款都創新高,說明一方面今年中央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出於穩增長的考慮對房地產調控未必如市場想象的那麽嚴厲。”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表示。
2016年伴隨這房價的快速上漲,銀行房貸也呈現出水漲船高的狂歡。央行數據顯示,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9.14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遠遠高於信貸總量增長的13.5%。2016年全年個人購房貸款增加4.96萬億元,占全年新增貸款比重為39.21%。2016年7月份,新增房貸的占比更是創下103%的歷史新高。
隨著9月末房貸產調控的推出,銀行房貸開始有所收緊。從1月份房貸的新增規模占比來看,已經從2016年的39.21%下降到31%。
收緊趨勢難逆轉
1月房貸的新高,無論從房地產市場信號還是從專業機構的預測來看,都難以代表全年的寬松。
“由於1月份的集中信貸投放的季節因素,個人房地產按揭貸款規模仍保持慣性增長屬於正常現象,由此判斷房地產市場依然過度火熱的觀點並不成立。” 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表示。
2017年,房貸的收緊首先是從“價格”開始。根據融360的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1月中旬,北京地區的首套銀行房貸利率折扣已經普遍收緊,僅兩三家銀行有85折外,全部收緊至9折。2月初北京再降低了二套房貸款年限至25年,這些政策從影響上來看比較溫和,直接影響並不大,不過釋放的信號則是收緊無疑。
春節之後,第一財經實地走訪各家銀行分支機構,基本上首套利率折扣都在9折及以上,目前手套房貸利率9折已經開始逐漸向二三線城市延伸。“未來不好說,有可能還會繼續收緊,得看調控政策是否會加碼,”一位股份制銀行房貸人員告訴第一財經。
“影響短期市場價格的將是房貸的松緊程度,目前看各地有所收緊,但收緊幅度有限,特別是房貸的額度相對依然寬裕。”張大偉稱。多家銀行北京地區的分支行房貸相關人員也告訴第一財經,目前房貸並沒有額度限制,貸款相對寬松。
對於2017年房貸的趨勢,市場的預測均以溫和收緊為基調。楊躍表示,近期主要金融機構已開始陸續收縮房貸規模,多管齊下的監管政策效果將會逐步發揮,2017年資金大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趨勢有望得到明顯改觀。
瑞銀一份報告則表示,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整幅度應比2014-2015年更溫和,預計貸政策不會明顯收緊,房地產調控應會保持因城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