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總體看,無論是以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還是以其他各種充足性指標進行衡量,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十分充足的。以下為專訪實錄:
第一財經:2月7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末,外匯儲備29982億美元,環比減少123億美元,跌破3萬億的整數關口。外匯儲備是否足以應對當前的資本流動現狀?
潘功勝:外匯儲備是一個連續變量,在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需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窗口”。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迄今仍是全球最高水平,國際支付能力總體較強。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約占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28%,位居世界第一,明顯高於排名第二位的日本(1.16萬億美元)和其他國家。
註:根據各國數據發布的時間不同,上表顯示規模為目前彭博上可獲得數據。其中中國內地規模截至2017年1月末,日本、中國臺灣規模截至2016年12月底,俄羅斯、巴西數據截至2016年11月底,瑞士、沙特、中國香港、韓國規模截至2016年10月底,印度數據截至2017年1月6日。
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算是合理水平,國際和國內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需綜合考慮本國的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利用外資和國際融資能力、經濟金融體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傳統上使用3~6個月進口額或100%短期外債等指標衡量,近期IMF也有工作論文建議以綜合指標衡量。總體看,無論是以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還是以其他各種充足性指標進行衡量,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十分充足的。
第一財經:2017年,如何評估外部世界風險,對我國未來跨境資本流動形勢又如何研判?
潘功勝:2017年,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凸顯,一些出乎意料的重大“黑天鵝”事件可能造成新的沖擊。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在延續,低增長、低貿易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國際大環境難有改變。美國新政府上臺後內外政策動向不明、美聯儲下一步加息預期增強、逆全球化和各國政策內顧傾向擡頭、地緣政治關系複雜變化等,都會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途徑影響經濟金融穩定。
具體到中國,目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正在向均衡狀態收斂,中國跨境收支的基礎依舊十分穩健,未來國際收支平穩運行的根本性支撐因素依然較多。
首先,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發生實質性改變。2016年,中國GDP達到74.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在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居前列,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步伐正在加快,新經濟動能正在增強。其次,我國貨物貿易以及經常賬戶的順差趨勢沒有改變,順差形成的原因和結構也基本合理。再次,境外長期資本依然看好我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以長期投資為目的的外資將繼續流入。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8132.2億元,同比增長4.1%。最後,我國外匯儲備仍然充足,並且外匯儲備在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下,不同貨幣和資產之間有效發揮了此消彼長、風險對沖的效果,這是我國抵禦外部沖擊的一個強有力的基礎。跨境資本流動最終還是要回歸基本面,對此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