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FV十年·地方金融服務家】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力推者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盤點2015年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上海已躋身第五,為首個非發達經濟體金融中心,與香港並列。

上海金融建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的背後,是這座金融之都在近幾年來,軟、硬實力並駕齊驅——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金融創新有序推出,“上海價格”、“上海聲音”蜚聲全球。而所有這一切,都不可不提到一位學者型官員,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大力推動者、上海金融改革與創新的踐行者——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屠光紹。

2007年12月,剛被任命為副市長的屠光紹不無動情地說:“上海人民以大海般的胸懷接納了我,我既感到光榮,又深感責任重大。為創造上海的美好明天,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過去這八年,正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黃金八年,他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黃金八年

屠光紹分管上海金融的這八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第一次站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2008年,剛剛走馬上任的屠光紹就投入到描繪這份“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宏偉藍圖中。該藍圖得到了發改委和國務院高層領導的呼應和重視,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共識並出臺,將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設定在了一個新的高度。2009年4月,在屠光紹履職上海一年半後,國務院會議批準了相關文件,明確了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

然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推進,單靠上海的努力是不夠的,法制保障、實質性協調機制等一系列改革創新都需要相關部委的共識與無縫合作。緊接著,全國範圍內地方人大立法保障金融中心建設的第一例——《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由發改委牽頭的部級協調機制、部市合作備忘錄,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意見的工作分工方案》等先後落地,可謂馬不停蹄。

屠光紹認為,上海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最為關鍵的是要打造金融市場體系,這才是上海的特色與優勢。近9年時間,多項大型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落戶上海,包括2009年的上海清算所、2012年的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2013年的全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2014年的“滬港通”和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2015年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2016年的全國性保險交易所等等。目前,上海已經擁有了包括股票、債券、黃金、期貨、鉆石、貨幣、外匯、航運、產權、保險等一整套要素金融市場體系。此外,屠光紹還積極遊說多家大型商業銀行將總部或第二總部設在上海。

多方努力卓有成效。根據“十三五”發展目標,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而2015年,金融業以超過20%的增速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也是金融對上海GDP貢獻第一次達到這一高度。

不懼爭議的創新者、改革者和服務者

作為學者型官員,屠光紹常常在公開場合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金融概念。他有一個“種樹理論”:“種樹和種草不一樣,鋪一片草地固然好,但種樹對於環境改造具有更大的作用,種樹需要長期努力,而且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改革創新的意義就等同於種樹,屠光紹對此一直秉持開放、開明的態度。

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在當時的情境下,對於上海是否應進一步加快金融改革開放,出現了不少擔憂的聲音。但屠光紹堅持認為,美國脫實向虛的金融創新是過度創新,而中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創新不足,從而力主上海金融業抓住機遇、加速改革開放。

短短數年,上海的金融發展不負眾望。2015年“十二五”結束時,上海自貿區各項金融改革持續推進;全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量達到1400萬億元人民幣;金融產品、金融工具、服務方式等各項創新層出不窮。其中,作為“先行先試”的探路者,上海自貿區近三年來推出了多項創新業務,包括“金改40條”的落地,自由貿易賬戶境外融資、外幣業務以及跨境同業存單等,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加速前行。

屠光紹說,下一步將繼續抓緊落實“金改40條”,這對上海探索綜合監管、功能監管又提出了要求。上海金融已經形成綜合監管、功能監管的總體框架,總體框架將會在不改變現有金融監管格局的情況下,先行探索,為我國在下一步的金融監管方面提供經驗。

屠光紹一再強調,宣傳成功的同時一定要容忍、理解失敗。他堅持:“一定要把合法合規的金融創新,和非法的金融活動區別開。支持合法合規金融創新,要容忍失敗;對非法的活動也要堅決打擊,這兩手都要硬。如果你沒有對金融創新失敗的容忍,金融創新就一定不會發展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