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註重改革成效”是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重要信號,而根據上周公布的2016年宏觀經濟數據,結構轉型的效果正逐漸顯現,中國的經濟增長更有質量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6年GDP總量達74.41萬億元,增速為6.7%。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表示,第三產業增長提速是去年四季度GDP上升的重要原因,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經濟結構轉型效果逐漸顯現。
民生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四季度GDP增速回升在情理之中。當季工業生產總體平穩,盈利持續改善;固定資產投資緩中趨穩,房地產投資增速較前三季度有所增長;在季節效應和各種網絡購物節的推動下,消費也持續回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推進,提前釋放了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從部門貢獻來看,中國經濟表面走平,在去除金融影響後,2016年已經出現回升;從經濟周期來看,中國經濟經歷了市場經濟轉型以來最大的一輪下行周期,部分領先指標已經預示經濟觸底企穩;從增長動能來看,新供給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
陣痛中顯露“微笑”
“十三五”開局之年,雖然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走勢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
相比此前幾年,中國GDP增速下滑的背後,是經濟轉型之痛。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速均為6.7%,第四季度達到了6.8%,為近年來首次走出一條略微上揚的“微笑曲線”。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20日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增速換擋、動能轉換、結構優化,過去一年,新常態的特征更加明顯。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效果,去產能使傳統產業經營有所好轉,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發力。戰略新興產業雖然體量較小,卻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從上海2016年經濟運行情況也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轉型已逐漸展露“生機”。
根據22日公布的數據,2016年上海GDP增速為6.8%,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超過全國。
作為開放型經濟的發達地區,上海比全國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轉型的壓力。2011年開始,上海下決心減少“四個依賴”:對重化工業增長的依賴、對房地產業發展的依賴、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對投資拉動的依賴。在做減法的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提升上海服務全國的能力;讓上海的法制環境和行政效率發揮乘數效應;加快清除落後產能和“三高”產業(高汙染、高能耗、高排放)。
放眼全國,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初步成效:鋼鐵煤炭行業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商品房待售面積呈逐步減少態勢,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措施陸續出臺,脫貧攻堅、民生投資提速加力補短板。
當然,讓百姓的生活更加有質量了,才稱得上是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314萬人,超過了1000萬的目標。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看來,隨著關停落後產能、企業的兼並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工作的推進,中國經濟新動能已經開始聚集。
消費貢獻超六成
從全年經濟數據看,說消費支出成了經濟增長第一推動力也不為過,而服務業更是成了GDP的主要貢獻方。
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寧吉喆20日在解讀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時也表示,長期以來提出的調結構、轉方式,在過去一年更加明顯。從結構優化看,服務業的比重繼續提高,消費貢獻率占了將近2/3。從轉方式來看,單位GDP能耗下降5%,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企業效益提高。
更早轉型的上海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公開數據顯示,在2012年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線後,2016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0.5%,比上年(67.8%)提高2.7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3萬億元,達到332316.3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4%。網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55.7億元,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6.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此外,鄉村市場銷售增速繼續快於城鎮,農村地區交通、物流、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加上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帶動鄉村市場銷售快速增長。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2016年中國經濟維持L型,保持中高速增長。2016年消費對GDP貢獻率64.6%,比2015年高了4.7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孟慶欣撰文表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益增強。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情況良好,服務消費市場不斷壯大。區域市場結構不斷優化,消費品供給也實現了穩定增長。
房地產方面,寧吉喆表示,2016年房地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無論是開發投資,還是新開工面積或是銷售面積、銷售額,確實比2015年有明顯的增長。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分析,2016年全國商品房成交金額達到了117627億元,歷史首次突破11萬億大關。銷售面積15.73億平方米,也刷新了2013年全年的13億平方米的歷史紀錄。
拿得出手的企業利潤
2016年經濟的另一大亮點是工業企業利潤,這表明穩增長效果明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0334億元,同比增長9.4%,比前三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5%,同比上升0.26個百分點。
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年下降1.4%,自2016年9月份起結束連續54個月同比下降後,同比漲幅不斷擴大,12月份同比上漲5.5%,環比上漲1.6%。
胡遲分析,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在去年9月後同比漲幅不斷擴大,反映了增長的項目帶動了生產資料的需求,調節產能過剩也取得了一定進展,過剩的供給得到了消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效果已經顯現,企業的效益好轉,經濟企穩的態勢顯現出來。PPI從2016年9月到12月份增長迅速,從0.1%增長到5.5%,一方面是去產能工作對上遊產品的產量和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和民間投資的恢複,使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關系快速轉換。
劉哲表示,利潤增長動力不能過多依賴於價格的上漲,工業企業尚需多練內功,以提質促增效。企業持續利潤增長有賴於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和企業供給升級兩方面。企業要通過自身的產業升級,適應新消費。為老供給附加新價值,引領消費升級,提高企業長期持續的盈利能力。
對於經濟是否存在脫實向虛的隱憂,寧吉喆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應該說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可能是有,大家擔心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大,這就是脫實向虛現象了。”
寧吉喆表示,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對於大家擔心的一些資本市場的波動現象,過去一年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要繼續防止市場過度波動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的現象,把實體經濟做得更加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