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基金年終排名背後的“貓膩”

2016年度基金“排名戰”還是分出了勝負。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參照天相投顧統計的、截至2016年末數據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截至9月末的資管數據後發現,最後一個季度,在債券市場發生巨震、貨幣基金贖回壓力不斷顯現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行業排名發生了較大變化。

放眼到整個過去一年,這個行業內“江湖地位”,幾乎被一股委外力量所顛覆與重塑。銀行系為代表的基金公司借此實現了規模與排名的雙增長,工銀瑞信等四家銀行系基金躋身行業前十,也有非銀行系基金公司發力委外業務,得到逆勢增長。傳統的業績主導型公司呈現出一定的式微。

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論及2016行業排名之道僅用了兩個詞概括——“擴委外,保貨幣。”他稱,行業內尤其是大公司最終排名取決於委外業務擴張程度以及最後兩個月貨幣基金贖得少兩個關鍵因素。

公募前三的爭奪

據天相數據統計,2016年度公募前三分別為天弘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易方達基金,公募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為8449.67億元、4601.42億元和4135.83億元。第一大基金公司天弘過去一年資管規模增長了1656.37億元,而它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天弘余額寶這只“巨無霸”貨幣基金。截至2016年末,天弘余額寶的份額為8082.94億份。

第二大基金公司工銀瑞信,較2015年末第四的排位進步了兩個名次,規模由4428.39億元增長至4601.42億元。有別於天弘基金依靠的上億戶余額寶小額持有人,工銀瑞信的成功緣於手中的機構王牌。眾多周知,工銀瑞信的控股股東為素有“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其持有工銀瑞信的股權比例高達80%,遠高於外資股東瑞信信貸20%的股權比例。倚仗強大的股東背景,工銀瑞信在同行爭搶委外業務的競爭中具備了明顯的“先天優勢”。

2016年5月31日,工銀瑞信發行成立了一只名為工銀恒享純債的債券型基金,當時的規模為整數2億元外加零頭7.6萬元,勉強超過了2億元的基金成立門檻。與此同時,219戶投資者中還存在“湊戶數”可能性,2億份份額中還包括了該公司員工參與認購的3750.59份。顯然,從這只基金的發行數據來看,完全符合了委外定制基金的特征。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出世不久,工銀恒享純債發生了巨變。短短4個月時間,到三季度末該基金資產凈值增長到了479.96億元,規模增長幅度接近240倍。

有別於工銀恒享純債先保底成立、後引委外資金大肆進場的模式,工銀瑞信旗下另一只名為工銀泰享三年的基金起步就是300億。但認購戶數依然是“勉強”超過保底200戶,如此體量對應的認購的投資者戶數僅235戶。

在債券基金發力委外的同時,工銀瑞信貨幣基金面臨較大贖回壓力。據天相統計,截至年末,工銀瑞信貨幣基金規模共計1926.54億份,相較去年年中2351.63億份的份額,縮水18%。然而,區區數百億貨幣的贖回量,在下半年委外業務增量的推動下,工銀瑞信的行業規模排名仍然隨之升至第二位。

而守住“榜眼”位置的易方達基金,盡管2016年資管規模出現了逾千億元縮水,但在年末的貨幣基金贖回潮中,公司頂住了贖回壓力。天相統計顯示,截至去年末,易方達貨幣基金總份額1743.6億份,較去年年中1648.56億份,逆勢增加了近百億份。另外,易方達發力委外業務也帶來了自身業績的提振,上半年公司凈利潤行業排名第一。

大公司之間的競爭

相比前三,公募前十的爭奪同樣異常激烈。最後一個季度,基金公司的排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基金公司不得不硬著頭皮擴張。”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排名戰的爭奪是行業慣例,也成為了一種循環。一家基金公司要取得養老金、社保、委外青睞,它必須要有一定的行業地位;拿下這些機構業務後,它的實力得到提升,它會進一步去開發機構客戶。要是懈怠了,那它就要被超越。

與工銀瑞信一樣,另三家銀行系基金在委外業務的推動下躋身行業前十。建信基金以3768.51億元的資管規模,遠遠超出了去年三季度末的2837億元,排名也由第11位上升到了第六位。去年三季度末,公募資管規模2727億元的招商基金排名12位,去年末公募規模增長到了3452.85億元,排名則上升到了行業第8。中銀基金在去年三季度末,公募資管規模2926億元,到去年末規模增長至3416.21億元,行業排名仍為第9位。

另有一些排名相對靠前的非銀行系基金公司也實現了規模、排位雙增長,但它們同時也是委外業務的大戶。比較典型的是博時與廣發兩家基金公司,無論是委外基金成立數量還是定制基金的規模在過去一年出現了較大的增長。

在委外重塑行業生態的背景下,傳統的一些業績出眾的公司,排名則出現了下滑。匯添富基金在2016年三季度末以3050億元的公募管理規模排名第八位,到了年末在貨幣贖回潮的影響下最終以2730.31億元的資管規模排名行業第12位。嘉實基金在三季度末以3202的資管規模排名行業第七,雖然到年末規模微增至3280.75億元,但排名下滑到了第10位。

除此之外,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還有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分別以3991.33億元、3811.31億元的基金資管規模排名第四、第五。

與大公司發力委外實現排名有限增長不同的是,一些中小公司在機構業務的推動下,實現了規模與行業排名的大跨越。比如轉身保險系不久的太平基金,規模在三季度末行業僅有千萬元,到2016年末驟升至151.65億元,體量接近中等基金公司標準。背靠南京銀行的鑫元基金一年內資產管理規模接近翻倍,截至2016年末以250.67 的公募規模問鼎中型基金公司。

進入2017年,在資管配置荒與人民幣貶值等因素帶動下,盡管受制於監管指導、新基金發行節奏減緩,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行業的委外業務潮仍舊川流不息,它還將繼續左右著基金公司規模增長與行業排名的變化。

然而,資產管理行業的本質絕非是依靠外部力量實現規模的擴張。上海一家銀行系高管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稱,相比規模,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所追求的更應該是業績,這才是資產管理機構服務的本源。基金行業也要追本溯源,回歸行業本質,這可能也是接下來的監管的指導方向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