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透匯兌風險

2016-12-15  NM

不知是因為寫了匯兌風險,還是因為分析了不再是藍籌的康師傅(322),上週的文章得到不少回響,但現實中要從財務報表看清匯兌風險,是很困難的。上次分享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緊接一句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用來形容從財務報表看匯兌風險,或許十分適合,試看上月底公布中期業績的波司登(3998),大家或會明白。溢利被抵銷

波司登主要在內地從事羽絨服產品,收入及開支亦多以人民幣計值;而且波司登一直以人民幣作為呈列貨幣,故此折算風險應較以美元作為呈列貨幣的康師傅小了一點。波司登中期業績的財務報表亦指出,若干現金及銀行存款以港元或美元計值。雖然以人民幣作為呈列貨幣,但現實是波司登受匯兌的影響也不小。對比去年同期,波司登中期收入微升1%,中期溢利卻升8%,主因是毛利率由36%升至39%,而銷售及分銷開支就下跌3%。可是,如翻到「期內其他綜合收益」,波司登今年中期1.4億元人民幣的溢利,卻差不多給接近1.2億元人民幣的「外幣換算差額——境外業務」所抵銷,此差額虧損較去年同期升了8%,綜合收益(total comprehensive income)亦因此僅剩2,400萬元人民幣。

中期業績公告的缺陷

在中期業績公告中,波司登沒有直接解釋為何外幣換算差額虧損如此龐大,僅在「管理層討論及分析」中,以「外匯風險」的討論間接道出原因。當波司登的內地業務收支多以人民幣計值的同時,「若干海外附屬公司均選擇以美元或英鎊作為功能貨幣」,加上在2016年取得的日圓貸款「獲股東批准進行日圓貸款資本化」,因此「港元、美元、日圓或英鎊兌換每間實體各自的功能貨幣的匯率」如有任何重大波動,將會影響波司登的財務狀況。為應對匯兌風險,波司登就僅指出「將適時利用遠期外匯合約及外幣掉期以盡量減低匯率變動帶來之風險」。區區短短三數百字,沒有任何數據,是否足以解釋龐大匯兌虧損值得商榷!無論中期業績公告或中期報告,企業都不須解釋外匯風險。但在每年一次的年報中,會計準則就要求財務報表提供較詳細的財務風險分析,當中市場風險分析就包括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及其他價格風險。以2016年報為例,波司登分析了所面對的外匯風險及相關敏感度分析;敏感度分析就假設其他風險變量均維持不變下,波司登的除稅後溢利、留存盈利和有關股東權益,可能因外匯變動而出現的變化。可惜,就算在年報中,波司登的財務報表附註亦指出外匯敏感度分析是:「不包括由海外業務的財務報表換算成本集團列賬貨幣所導致的差異。」換言之,匯兌風險包括當中折算風險可能還不如「猶抱琵琶半遮面」!

林智遠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