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內經濟呈現趨穩向好的趨勢,但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仍較多,經濟運行仍面臨許多壓力。如何更多地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在12月23日閉幕的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明年要在穩和進上下功夫。穩,就是要鞏固擴大商事制度改革的宏觀效應,降低市場準入制度性成本,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和創造力,保持新設市場主體較快增長、繁榮發展的勢頭;進,就是要積極推進市場監管改革與創新,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持久動力。
國務委員王勇12月22日在國家工商總局調研時強調,明年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之年,要乘勢而上、持續攻堅。抓緊制定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清單和企業設立後的經營許可清單,推廣“證照分離”試點經驗,深化“多證合一”改革。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完善配套政策,優化抽查方式,推進跨部門聯合檢查,明年年底前實現市場監管全覆蓋。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消除事中事後監管盲區,強化信用聯合懲戒機制。加快推進政府部門涉企信息歸集共享,提高審批監管效能,減輕企業負擔。做好創業指導,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加大對新設立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
12月22日,國務委員王勇在國家工商總局調研。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張茅在上述會議上稱,商事制度改革效應持續釋放,新設企業保持旺盛增長勢頭,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動力。眾創空間、創客工場以及“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註入了新的活力。前11個月,全國新設企業498.3萬戶,同比增長27.9%,日均新設企業1.49萬戶,超過 2015年的1.2萬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第78位,比2015年提升了6位,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我國排名提高了18位。
張茅也認為,雖然市場準入的制度性成本大幅度降低,但政府對微觀市場主體的行政幹預仍然過多,各種審批仍然過多,行政主導經濟仍然過多,很大程度上束縛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的營商環境極大改善,但在世界190個經濟體中的排名還比較靠後。一些調研報告反映,推進“多證合一”改革、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還有許多薄弱環節需要改進。
張茅稱,要按照國際先進水平開展對標行動,把開辦企業時間縮短了多少、審批流程簡化了多少、辦事成本減少了多少、群眾滿意度提高了多少,作為衡量商事制度改革成效的標準,進一步在深化、拓展、創新、協同上下功夫,為促進創業創新、釋放發展活力營造更優環境。
張茅還在上述會議上談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大有作為。通過促進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形成僵屍企業退出機制,才能減少社會資源消耗,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打擊各種假冒偽劣、侵害企業權益行為,才能為誠信企業的發展騰出市場空間。通過改革扭曲市場競爭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消除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統一大市場的優勢和潛力。
國家工商總局會同質檢總局等7個部門編制了《“十三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這將是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市場監管專項規劃,也是市場監管領域的綜合性、基礎性和戰略性規劃,有望於近期發布實施。
今年11月,工商總局查處利樂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對企業罰款6.68億元。通過對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進行集中整治,減輕了企業負擔,提升了政府形象。針對這類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突出問題,今年工商部門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重點領域的市場監管成為新亮點。
“圍繞市場秩序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以競爭執法為重點,以信用監管為核心。”張茅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要適應新業態發展和監管需要,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強化網絡交易平臺的主體責任,加大對醫藥、保健食品等重點領域廣告執法力度。
根據市場監管實際需要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情況,工商總局明年將積極推進市場監管重點領域立法,推動《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工作,推動《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規盡快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