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今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正式對外公布。
12月14日,在昆明大健康國際高峰論壇上,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保健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國衛生監督協會會長張鳳樓稱,本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的召開具有歷史意義,這是時隔20年後第二次如此高規格召開的衛生健康方面的會議。上一次會議召開於1996年12月,當時還稱作“全國衛生工作會議”。
“中心”的轉變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項目改善辦公室主任於小冬表示,“大健康”是指身體和心靈都要健康,是廣義全面的健康,這也是現代的健康觀。而“大醫療”是指已病和未病同治,保健醫學和治療醫學並重。
之所以會出現中心的轉變,上海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徐偉民解釋稱,目前95%以上的醫療經費都提供到5%的臨床醫療上。全民醫學教育,研究的內容、醫療行政管理體制都以治病為中心,這樣很自然會出現過度醫療、過度用藥、過度手術的情況。
徐偉民認為,以治病為中心,並不能徹底解決病因,還會導致看病的費用越來越貴,以至於出現因病致窮的情況,而且慢性病死亡率也在逐漸提高。衛生醫療要想改革,就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是唯一的方向。
此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原衛生部部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原會長李深還提到,大健康除了硬件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推進軟件的建設,比如要推動健康教育,加強人們對健康意識的認識,然後自覺納入到健康管理的體系中,從而跟蹤和幹預健康。當然還要有心理層面的健康,要有道德,不能跟浮躁的社會共振,不能急功近利、失信等。
同時,美國全球醫生組織中國區總代表時占祥還提到,到2020年,國內大概有3億慢性病患者,但現在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的職責是治療,而非管理。
為了滿足這一數量巨大的群體健康管理的需要,時占祥表示,中國在整個醫療資源供給側應該考慮增加“慢病服務管理中心”,它既非醫院,也非衛生中心,就是要專註於健康管理。而在慢病管理中,需要奉行患者、醫生、社會各有1/3的責任,要把責任和利益分清楚,患者不能完全都靠社會或國家,以及醫生或醫院,而自己卻做不好。
城市要做減法精準定位
《綱要》提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6.34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8.1‰、10.7‰和20.1/10萬,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綱要》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健康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指標為77.3歲,到2030年達到79歲。而健康服務業總規模,也隨之到2020年要超過8萬億元,到2030年要達到16萬億元。
這意味著,在大健康成為國家戰略後,未來大健康產業的潛力巨大。
在本次論壇上,昆明市編制了《昆明大健康發展規劃》並同步對外發布。
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稱,昆明發展大健康產業具有其它地區難以取代的六大優勢,包括生態氣候、經濟區位、交通條件、政策福利等。要順時應勢,把昆明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健康之城”。
不過,於小冬認為,昆明要打造健康城市,氣候、生態等天然優勢並非最主要的,還要在三個方面做出表率,才能使得健康城的概念更加鮮活立體。第一要看昆明市民普遍接受和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情況;第二要看昆明當地具有特色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情況;第三要看具有地方優勢的健康加工制造業情況。
此外,他還表示,雲南和昆明發展大健康產業,當前仍然要做進一步精準的定位,也就是要在大的產業集群當中懂得做減法,一直減到自己最具話語權,最具核心競爭力,別人難以替代的那一部分,這才應該是地方今後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