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5年風雲變幻:納指終創新高,科技圈的主角已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45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08:53 編輯

15年風雲變幻:納指終創新高,科技圈的主角已變
作者:bloomberg

摘要:雖然今天有些事情與2000年的時候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風險投資再次湧入,科技公司用免費的午餐、美酒、盛大的派對等服務來吸引並留住員工——但這一次的科技行業繁榮時期卻呈現出與上一次截然不同的面貌。

納斯達克指數在23日突破了15年前(即2000年3月10日)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夕創造的一個記錄。後來,由於互聯網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暴跌78%。

那個時候,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是一個高中生,在“新經濟四騎士”(即Sun Microsystems、甲骨文、思科和EMC)的推動下,科技行業不斷走向繁榮。這一次,科技股持續走強是因為Facebook、谷歌、亞馬遜和蘋果等科技巨頭表現搶眼。以蘋果為例,在2000年的時候,其是一家身陷困境的電腦廠商,如今卻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

雖然今天有些事情與2000年的時候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風險投資再次湧入,科技公司用免費的午餐、美酒、盛大的派對等服務來吸引並留住員工——但這一次的科技行業繁榮時期卻呈現出與上一次截然不同的面貌。

下面就來看一看過去和現在推動科技行業走上繁榮的企業和個人,同時也希望這一次能有一個更為圓滿的結局。

最火爆的IPO交易


(卡爾·揚可夫斯基,2001年;馬雲,2015年)

過去:在手持設備制造商Palm IPO(首次公開募股)期間,CEO卡爾·揚可夫斯基(Carl Yankowski)做了精心的打扮,以慶祝公司成功上市。據報道,在Palm股票正式開始交易的那一天,揚可夫斯基穿了一件有細條紋的西裝,西裝上還繡有金線。這身打扮顯得“很土豪”,也與當天的場合相配:Palm融資8.74億美元(按今天的美元計算相當於12億美元),一舉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IPO,還推動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不過,揚可夫斯基卻在不到兩年後黯然離開。他曾是索尼高管,在IPO前幾個月剛剛加入Palm。

現在:12億美元?這仍然難買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一笑。去年9月份,這家中國電商巨頭在IPO交易中融資25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樁IPO交易。在上市首日,馬雲穿了一件很普通的黑色西裝亮相。阿里巴巴的市值如今已超過亞馬遜,而馬雲也在全球最富有的20人名單中上榜。

最熱門創業公司掌門人



(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2005年;特拉維斯·卡蘭尼克,2014年)

過去:1998年,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用Sun Microsystems聯合創始人安迪·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資助的10萬美元創辦了谷歌,當時他們二人剛剛從斯坦福大學畢業。次年,谷歌就吸引了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以下簡稱“KPCB”)和紅杉資本的註意,這兩家矽谷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向谷歌投資了2500萬美元,而這筆投資已經讓他們獲利數十億美元。

現在: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如今是打車應用Uber的CEO,這家公司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是美國創業公司中最高的。卡拉尼克在去年12月剛剛融資12億美元,如今另一輪10億美元融資也即將完成。巧合的是,谷歌是Uber最大的股東之一,領投了這家熱門創業公司實施的一輪2.58億美元融資。但現在,這種關系非但沒有拉近兩家公司的距離,反而令他們漸行漸遠。

最受關註的創業失敗者


(朱莉·溫賴特,2005年;盧卡斯·杜普蘭,2014年)

過去:Pets.com就是互聯網繁榮與蕭條時期的典型代表,這家創業公司通過IPO交易融資1.1億美元,但在運營短短兩年後即宣布破產。即便亞馬遜是Pets.com投資方,而美林證券公司也擔任其IPO交易承銷商,但這些支持都未能挽救這家公司。不過,Pets.com CEO朱莉·溫賴特(Julie Wainwright)又重振旗鼓,後來創辦了奢侈品代銷平臺RealReal並擔任CEO。

現在:到目前為止,Clinkle就像是一輛年久失修的“老爺車”。2013年,這家支付應用從包括彼得·泰爾(Peter Thiel)在內的眾多知名投資人那里融資2500萬美元,但在一年後即消耗掉了其中大部分資金,期間Clinkle卻沒有推出一款產品,也沒有任何收入。在這一年的時間里,這家由盧卡斯·杜普蘭(Lucas Duplan)創辦的企業白天在辦公室舉辦化妝舞會,晚上則舉行狂歡酒會。正如彭博社記者亞當·薩塔里亞諾(Adam Satariano)所寫,“有關Clinkle的一切事情似乎都與矽谷的氛圍格格不入”。Clinkle似乎最終見到了光明:據TechCrunch網站今年1月份報道,這家公司放棄了之前開發支付產品的宏偉計劃,轉而圍繞借記卡打造獎勵系統。

發明家


(馬克·安德森,1996年;埃隆·馬斯克,2014年)

過去:“黃金極客”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與別人攜手編寫了第一款被廣泛使用的網絡瀏覽器Mosaic,幫助將互聯網推向普通用戶。安德森參與創辦的網景公司也推動互聯網走向繁榮。該公司在1995年實施IPO,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價收盤大漲108%。

現在:21世紀的實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正借助於特斯拉的力量,向普通大眾推廣電動汽車,而他創辦的私營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則讓太空旅行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遙不可及。在業余時間,這位PayPal的聯合創始人還擔任了太陽能電池板廠商SolarCity董事會主席,還希望打造一種名為Hyperloop的超高速交通系統。

移動領域霸主

(約瑪·奧利拉,2001年;蒂姆·庫克,2014年)

過去:2000年,諾基亞還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以及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2000年2月,由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擔任CEO的諾基亞宣布了1拆4的拆股方案,這也是該公司在11個月內第二次拆股,在這11個月的時間里,諾基亞股價上漲了兩倍以上。

現在: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可能並不是最多的——這一頭銜歸屬於谷歌的Android平臺——但由蒂姆·庫克(Tim Cook)掌舵的這家公司卻憑借其移動設備賺得盆滿缽滿。蘋果2015財年第一財季的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80億美元,現金儲備更是達到1780億美元,絕對稱得上是富可敵國。諾基亞的境況則與蘋果形成鮮明對比:由於押註微軟移動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失敗,諾基亞的市場份額驟降至個位數,不得已只好將手機業務部門賣給了微軟。

最受歡迎的風險投資人


(約翰·杜爾,1992年;馬克·安德森,2014年)

過去:如果你的創業公司需要風險資本,那麽你肯定最希望獲得KPCB的投資,而作為這家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的普通合夥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則是你最希望進入公司董事會的人。KPCB是亞馬遜、AOL、谷歌和網景等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者。杜爾已經加盟谷歌和網景的董事會,同時還是Martha Stewart Living和Drugstore.com董事會成員。

現在:網景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還投資了多家創業公司。他參與創建的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是Twitter、Airbnb、Lyft和Pinterest等多家熱門科技公司的投資方。安德森本人還在Facebook和惠普董事會任職。至於杜爾,由於前任華裔行政總裁鮑康如(Ellen Pao)最近控告狀告KPCB存在性別歧視問題,如何消除這一事件的負面影響,的確讓他感到很棘手。雖然陪審團判定鮑康如敗訴,但這次庭審仍然激發了有關女性在矽谷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大討論。

全明星級別的分析師


(亨利·布羅吉特,2000年;無,2015年)

過去:1998年,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奧本海默(CIBC Oppenheimer)分析師亨利·布羅吉特(Henry Blodget)預測,亞馬遜股價將在年內突破400美元大關,而由於亞馬遜股價的確在一個月內實現了這種突破,布羅吉特也由此一夜成名。得益於這次準確的預測,布羅吉特最後在美林證券公司謀得一份更好的差事,還在全球投資人權威雜誌《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年度評選中成為頭號互聯網分析師。但隨後布羅吉特的事業陷入低谷,不僅終身被禁入證券行業,而且還因為發布“存在嚴重誤導”的研究報告,不得不在2003年支付400萬美元和解多項指控。後來,布羅吉特的事業又有所起色,出任Business Insider CEO兼總編輯,還獲得了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等人的投資。

現在:雖然許多有天分的分析師依舊工作很勤奮,向投資者推薦他們精心挑選的股票,但一個天價明星分析師的時代卻因為布羅吉特和花旗集團電信行業分析師傑克·格魯伯曼(Jack Grubman)遭受處罰而一去不返。

電子商務領域的霸主


(傑夫·貝佐斯:2000年和2014年)

過去:按營收計算,亞馬遜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現在:相比以前有什麽變化嗎?沒有,除了亞馬遜CEO貝佐斯讓亞馬遜成為最大的雲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並積極向家用產品和移動設備領域擴張以外。

企業級市場的領導者



(斯科特·麥克尼利,2000年;馬克·貝尼奧夫,2014年)

過去:斯科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掌舵的Sun Microsystems曾是發展最快的服務器廠商,銷量增長速度超過了微軟、英特爾和戴爾。Sun Microsystems的快速崛起也是當時互聯網公司的一面鏡子,因為這些公司都在爭相購買Sun Microsystems昂貴的服務器,以及甲骨文的數據庫產品,後者由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擔任CEO。當互聯網泡沫破裂,Sun Microsystems也受到了嚴重沖擊,一蹶不振。2006年,麥克尼利宣布辭去一職,四年後Sun Microsystems被甲骨文收購。

現在: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曾經是埃里森的得力助手,在他的領導下,Salesforce.com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級雲計算軟件開發商。雲計算如今被認為是一個未來極具發展前景的行業。

競爭障礙



(史蒂夫·鮑爾默,2000年;拉里·佩奇,2013年)

過去:2000年,美國地方法院法官認定,在新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的帶領下,微軟試圖擴大其Windows的壟斷地位,這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因此下令該公司進行拆分。

現在:雖然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廠商微軟已經在美國和歐洲安然度過了反壟斷指控危機(中國除外),但如今谷歌卻因為類似問題麻煩纏身。歐盟指責這家互聯網巨頭濫用其在搜索引擎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對其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展開新一輪調查。

王者歸來


(史蒂夫·喬布斯,2000年;瑪麗莎·梅耶爾,2015年)

過去:在史蒂夫·喬布斯1997年重返蘋果公司時,年薪只有象征性的1美元,他希望帶領這家他參與創建的公司走向複興。那時蘋果正在虧損,被迫向主要競爭對手——比爾·蓋茨的微軟求助,希望獲得這家軟件巨頭的投資。到了2000年初,由於iMac的強勁表現,蘋果的銷售額和市場份額再次回升,喬布斯也去掉了CEO頭銜中的“臨時”二字,正式執掌這家公司。很少有人會預測到蘋果後來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沒料到喬布斯在與微軟較量中反敗為勝。

現在:在面對巨大的挑戰,而前途未蔔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去看一看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Mayer)重振雅虎的例子。這位谷歌前高管在2012年出任境況不佳的雅虎CEO,她能否取得成功目前仍不確定——哪怕成就只有喬布斯皮毛。如今,雅虎的銷售額與梅耶爾接手時大致相同,但是她在此期間確實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雅虎將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進行拆分,成立一家獨立的新公司。

來源: 彭博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54

最先失業的是不會起標題的?機器算法當道下“好標題”標準已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52.shtml

最先失業的是不會起標題的?機器算法當道下“好標題”標準已變
全媒派 全媒派

最先失業的是不會起標題的?機器算法當道下“好標題”標準已變

沒這個手藝大概要失寵於自媒體時代了。

本文由全媒派(微信ID: qq_qmp)授權i黑馬發布。

日前,一則名為《震驚了!著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對方不算男人,現場數萬人圍觀》的新聞在票圈瘋轉,吃瓜群眾表示,即便有預感要被套路,但依然被這標題撩撥得完全控制不住寄幾。

1

點開之後,果然!著名lol玩家周傑倫與著名dota玩家林俊傑同臺獻唱《算什麽男人》。

2

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最先選擇“報警”的是新聞實務老師:

《新聞傳播百科全書》中,新聞標題的定義是:“用以揭示、評價、概括、表現新聞內容的一段最簡短的文字。”

標題通常具有五個基本特征:

一 對全篇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

二 對事件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 對稱排列等體現形式的外在美感;

四 包含對新聞事件的適度評價;

五 起到引人關註的引導作用。

這麽多年,定義還是那個定義,評價一個好標題的標準卻已悄然變化。實際操作過程中,成為一個合格的“標題黨”似乎已經成為一門手藝,要是再能有在各種平臺風格間切換自如的能力,在公號的江湖中也就如魚得水了。

標題眾生相

那些爆款都長什麽樣

信息的分發渠道越來越多元,不同介質,不同平臺上的標題也就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不止是自媒體在絞盡腦汁適應這種變化,專業媒體在標題差異化上也做了不少努力。

以《紐約時報》為例,在歷經了10個月的標題選擇測試之後,半個月前,他們在推廣一則關於航空公司取消機上娛樂系統的新聞時就準備了兩個不同的標題。標題測試給移動端這篇文章增加了26%的流量。

3

而相對於介質,不同平臺的影響似乎更大,我們來看日前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的一組討論:四大名著如果在互聯網時代,大約會叫什麽名字。

微信公眾號版本:

4

知乎問答版本:

5

嚴肅新聞版本:

6

是不是有種同時打開幾個APP的既視感?我們截取了企鵝媒體平臺上閱讀量在100w+的文章,發現形式上以長標題和複合句式、疑問句為主,內容上則多轉折、反差、獵奇。

7

再對新榜在對2016年微信公眾平臺10w+稿件的詞頻統計,也可見端倪。詞頻前7位的詞語中,什麽、怎麽、如何,表示疑問語義的詞語占了絕對優勢。可見在微信公眾號中,會提問題應該是取一個好標題的核心能力。

8

新榜2016年微信公眾號10w+標題詞頻統計

各平臺有各平臺的套路,客戶端的標題受制於屏幕版面基本延續了傳統門戶時代的短小精悍、簡潔明了的特征;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推送、訂閱閱讀方式催生了包含多關鍵詞的長標題;自媒體生態平臺則像是一個加強版的公眾號生態圈,標題更傾向略帶懸念的資訊體。

那些爆款透露的變化趨勢

取標題的入門級方法論

好的標題總是相似的,不好的標題卻各有各的不足,誠不我欺。分析了那麽多例子,一個有潛力成為爆款的標題到底和從前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不得不註意的趨勢?

越來越長

經歷傳統紙媒時代到門戶網站,再到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以及自媒體平臺,新聞標題的字數呈現出由長變短,又由短變長的循環過程,只不過此長非彼長,標題結構已經發生很大改變。

9

傳統紙媒新聞的多層標題形式,通過主題、引題、副題相互交織來傳遞新聞主旨。進入網絡時代後由於海量信息更新快速,決定了標題只能以短小精悍的單行形式出現,力爭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受眾的眼球,將新聞的主要內容強行“塞到”受眾大腦中 。而隨著自媒體生態的崛起,微信64字的標題上限,給了作者們更多抓眼球的機會。

題文分家

現在的新聞只看標題有時候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比如,1975年4月6日《人民日報》上的《蔣介石死了》一文,如果放在公眾號時代,也許就會變成——《他當過刺客、賭徒、校長,娶過三房太太,他殺人無數,可恥地丟掉江山,退據海島仍然各種不服,他88歲終於死了!》,夠長吧,夠懸念吧?但是,你會點。

10

電視、廣播、報紙等都可視為以時間為軸線性傳播的媒介,如紙質報刊上新聞標題和正文排在一起,一眼就可以看到,只要慢慢看下去,內容就會越來越明白。網絡新聞的正文與標題一旦分離,便會加大對標題引導作用的依賴。因此標題質量對內容傳播的影響上,新媒體要遠遠大於傳統媒體。

多關鍵詞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標題中的名詞、形容詞變得多了起來,簡單粗暴直給式的風格代替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我們以企鵝媒體平臺最新公布的圖片類企鵝號標題為例,排名第一的標題幾乎是用關鍵詞串起來的句子,基本囊括一則消息的五個W。

11

這些趨勢看上去很表面,其實確與當前大的信息環境有著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技術的作用力。

技術與傳播背景

算法如何倒逼標題革命

技術變革改變信息傳播方式

受制於移動設備屏幕的空間限制,在同一頁面上,往往只能列出新聞標題供讀者瀏覽和選擇,如果標題不能夠吸引讀者,意味著正文將被永遠淹沒。當標題成為受眾識別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深層新聞信息的第一選擇關口,激發讀者深層閱讀的欲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常識之外,不得不提的是,SEO優化以及自動化推薦機制要求標題對機器友好,標題需要被切割成不同的標簽供機器檢索和篩選。

“按照SEO的技術邏輯,新媒體在標題中堆砌的關鍵詞越多,被“爬蟲”識別的幾率和頻率就越高,信息被搜索引擎抓取的位置就更靠前。”(引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很顯然,標題中的關鍵詞越多,被搜到可能性就越大,通過搜索和推薦獲得的流量就越多。

自媒體生態下的個性化推送

內容不再稀缺導致用戶興趣決定接受什麽內容 。使用滿足理論認為,受眾面對大眾傳播並不是被動的,實際上他們總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用戶面對海量信息往往是按照選擇性註意的心理機制,即受眾是根據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勢,積極主動地直奔特定的信息。

反映在標題上,自媒體的標題風格都是為各自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因此在定制推送到你手機上的不少信息,標題讀來都非常“聊天體”。非常像一個老朋友在告知你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麽:有那些重磅新聞,有哪些名人八卦......

12

企鵝號分類新聞標題三甲

而且如果一篇文章被打上的關鍵詞標簽越多,也就意味著和受眾標簽的匹配機會越多,獲得的推薦機會顯然就會更多。深諳此道的企鵝號自媒體們也就開始琢磨:如何寫出一手漂亮的信息量豐富又抓眼的標題。

快餐化、娛樂化的網絡語言生態

準確的語言、簡潔的形式、豐富的信息,能夠有效提高語言的表現力,滿足現代社會時間緊、節奏快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對信息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幽默詼諧且信息增量大的標題更受大眾歡迎。

13

處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新詞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並且很容易在媒體鋪天蓋地的轟炸中迅速躥紅。 這來自大眾使用語言的求新求異的心理,對既有的傳統表達方式很快產生審美疲勞。標題用語也不得不跟著潮流走,怪不得有人感嘆,三天不刷朋友圈就已經不知道大家在說什麽了。

14

統計數據顯示,人們從新聞媒體上獲取的信息有75%上來自標題,標題本身就是新聞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最適宜閱讀的中文標題字數是16字左右,已經能夠比較完整地表達所述事件了。

不知所雲的標題往往會牽制我們的註意力。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即在瀏覽新聞信息時,既要搜尋自己關心的主題信息,又要保持各種主題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還要抵制旁路殺出的趣味性題材的誘惑,經常看著看著就不知道看哪兒去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成為認知載荷,在瀏覽目標並不十分明確的時候,最終逃脫不了迷途忘返的結局。

這也確成為長標題時代的一個隱憂,容易在無關緊要的信息中消磨了太多的時間。對於作者而言,如何與算法“共謀”,觸達更多的讀者,實現流量上的攀升,這無可厚非;對於讀者而言,如何在趣味中消解這種認知負荷,可能不止需要自控能力,推薦能精準到什麽程度,或許才是解決閱讀效率問題的最優路徑。

自媒體 標題黨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41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34.shtml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三聲 三聲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馬程

在美國流媒體視頻大佬Netflix的全球擴張計劃里,中國、朝鮮和伊朗是僅有的缺失板塊。

Netflix在過去幾年和中國市場不斷交往和博弈的結果,不僅受制於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對內娛樂管控力度,並與中國國內視頻行業競爭有著某種關系。

2016年,在試圖以流媒體服務供應商的形式登陸中國內地市場失敗之後,Netflix終於放棄直接進駐、獨家單幹的形式,轉而尋求通過內容授權合作的方式,“曲線”進入中國內地。

據美國媒體《綜藝》雜誌的報道,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互聯網亞太視頻運營商峰會上,Netflix副總裁羅伯特·羅伊(Robert Roy)透露,已經與愛奇藝達成協議,授予其Netflix平臺原創內容許可。由於協議剛剛簽訂,具體在中國的上線時間,以及合作模式的細節並未公布。

4月25日,愛奇藝做出官方回複,表示與Netflix正在探討基於內容層面的相關合作。合作會嚴格遵守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的有關規定,具體合作內容近期會正式公布。

Netflix全球化一直處於進行時。從成立至今,Netflix已經入駐全球130多個主要國家,這和其精準的市場戰略分不開——在拉美發展中國家搭建網絡基礎設施,在印度完善付費模式,在法國、日本等過推出本土演員飾演的原創劇集等。

a

Netflix全球化戰略

巨大的中國市場是Netflix全球化戰略繞不開的一環。到2016年,中國擁有互聯網用戶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60%用戶使用移動終端收看視頻。

在這樣的環境下,優酷、愛奇藝、騰訊、搜狐等中國主流視頻網站的會員數量正在逐年增加,付費收看內容的習慣已經逐步在中國年輕用戶群體中建立。

同時,中國在線視頻漫長而糾結的競爭迫使玩家尋求更多國際合作。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毫無疑問,目前的安排並不是Netflix最稱心如意的計劃,但是它或許是最現實的選擇。讓這家雄心勃勃的美國公司更加接近它的終極願景——正如Netflix CEO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所說,“要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視頻服務網站,我們必須比好萊塢更近一步,我們要分享世界各地的精彩故事”。

Netflix的中國式挫折

b

Netflix一直未能進入中國

最初,Netflix一直希望以獨立流媒體服務平臺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早在2015年,就有媒體消息稱Netflix公司在尋找漢語服務人員。哈斯廷斯也曾放出豪言,不超過2016年,全世界人民都將享受自己的內容和服務。

Netflix在其他130個國家所普遍采取的模式,在中國市場並不適用。Netflix首席內容官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曾說道,“我們的戰略不太可能是尋找本地的合作夥伴。這樣的合作非常複雜,難以管理,最終也很難成功。”

最為難以克服的是,中國獨特的視頻牌照制度和內容審查制度,這道制度性質的“防火墻”,長期阻隔著某種不受官方歡迎的內容。

雖然這道“防火墻”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的寬容度,但是在2012年之後便始終處於收緊狀態,特別是在2014年夏天的海外劇限制令之後,一系列調控政策的連續出臺,讓同期尋找入華機會的Netflix遭遇堅固障礙。

有諸多言論證據證明,Netflix曾在2015年和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實際性質的溝通,並一度對結果抱有樂觀情緒——在2016年年底前進入中國市場。

c

2015年年底,在德國柏林的一次會議上,哈斯廷斯更新了中國市場的計劃。根據他的講述,Netflix在當時仍然在與中國政府進行商談,但是何時能夠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哈斯廷斯坦城並沒有確切的時間。

“可能等我們在中國拿到許可證不久之後。可能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有點耐心。”

沒有本地合作夥伴,Netflix需要自行取得多個運營牌照,薩蘭多斯也坦承,Netflix需要在中國獲得8個不同牌照,而這里的監管環境是此前所未曾遇到過的。這8個牌照包括網絡視聽許可證、互聯網電視內容許可證、ISP運營資質等,絕大部分執照並不對外國企業開放。

實際上,這項制度性的牌照“防火墻”,讓包括谷歌、迪士尼、蘋果、推特、Facebook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都未能在中國在線娛樂業務方面獲取好處。

為了擺脫牌照的桎梏,Netflix也可以放棄“獨立入華”的強硬態度,轉而尋找與中國娛樂公司合作,並從這些合作方獲得資本、市場、政府關系等全方位的協助。

在過去幾年中,Netflix與阿里、萬達等企業都傳出緋聞。特別是尚未建立視頻網站資源的萬達,一度被行業人士視為潛在的合作對象,而且雙方確實進行了接觸。

2015年,時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的葉寧在英國倫敦出席“中英產業論壇”時曾透露,“萬達集團已與Netflix就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了商討。我們認為,Netflix進入中國,將面臨著百度、騰訊等激烈和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夥伴”。

早在2014年11月,美國商業評論家Sanjay Sanghoee就在《財富》雜誌大膽預測,彼時剛剛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是最有可能收購Netflix的潛在買家。“如果收購Netflix,阿里巴巴就會獲得一個響亮的品牌,對全球流媒體市場的覆蓋(橫跨50個國家),以及一項“即插即用”的視頻業務,用於開拓價值4.7億美元的中國在線視頻市場。”

現在看來,Sanjay Sanghoee對於阿里巴巴在大文娛領域的企圖心有著準確的預判。2015年6月,時任阿里巴巴數字娛樂部門總裁劉春寧說,“阿里巴巴集團的使命是重新定義家庭娛樂。我們的目標是變成像美國的HBO電視網,變成像美國的Netflix。”

在隨後的2年中,這位表達豪情壯誌的高層卻因為工作中的違法行為受到法律追究,而阿里巴巴的步伐並未停止。在最終吃掉優酷土豆集團後,“劉備式統帥”俞永福開始大規模整合旗下的文化娛樂資源,將“大文娛”板塊置於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正是這樣的趨勢下,阿里巴巴與Netflix的傳言始終未斷。2016年8月,美國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可能會報價競購Netflix,而後者的股價在第二天便上漲了3.5%。

雖然阿里巴巴的官方否認了這項傳聞,但是同為跨國業務廣泛的阿里巴巴和Netflix依舊找到了合作契機。2017年,兩者在新加坡市場聯手Uber,一起推出流媒體、打車、和淘寶購物免郵禮包。

現實選擇和權宜之策

在2016年的Netflix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哈斯廷斯終於承認了強硬路線的失敗,轉向“曲線道路”,“由於其要在中國市場面對的監管環境變得越發具有挑戰性,所以他們現在決定將通過內容授權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即借助國內視頻網站上線內容。”

不過,在這項聲明的最後,Netflix仍舊保持了自己的體面,它再度強調了“最優選擇”的期望:“希望能直接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並最終能在該市場上線其服務平臺。”

相比好萊塢傳統的內容生產商,Netflix的魅力不僅僅局限於優質內容,更在於獨特的會員服務,這也解釋了Netflix對於“獨立”的堅持,以及對於擴張速度有著較高要求。Netflix在2016年首次面臨漲幅收縮,這說明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顯得迫在眉睫。

將原創內容授權給中國企業是Netflix入華的權宜之策,也是過去證明過的可行之道。早在2013年《紙牌屋》、《馬可波羅》上線後,Netflix就已經和搜狐視頻、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單片授權的協議。

2013年被同步引入的《紙牌屋》,讓張朝陽“高舉高打”的美劇戰略取得重要勝利,也讓試圖重回一線的搜狐視頻短暫的找到自信。張朝陽曾經在當年的搜狐集團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說,《紙牌屋》等美劇的熱播給搜狐帶來了更多品牌廣告主。

這次試水性質很強的入華行動,在第二年的夏天就開始遭到了政策挫折。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廣電總局已經決心收緊海外劇,嚴格執行“先審後播”新規定,即從2015年開始,所有新出的境外電視劇都要等整季出齊,配好字幕,送審通過,最後才能在平臺上播出。

搜狐視頻的美劇戰略因此受到較大沖擊,而中國最重要的視頻網站也開始意識到對於優質內容的失控所產生的高成本和高風險,轉而加重自制內容和付費觀看。

不同於對中國市場高敏感的韓國娛樂制造業,美國電視娛樂內容生產商,在承認中國市場富有潛力的同時,並不願過於讓渡權力並且大規模改變自己。即使到了2016年的《夜班經理》和《神探夏洛克4》,雖然中國公司也嘗試與制作方達成合作,在開播之前就送審,保證中國與美國同步播出。但是,這樣的項目依然是“就項目論項目”,而非長線和爆款的合作。

在政策收緊的2014年,騰訊視頻與HBO選擇了另外一種合作模式——目前可視為愛奇藝和Netflix合作的基礎版本——突破單片簽約的限制,以官方授權播放平臺的形式,拿下相關劇集獨家播出的權力。此外,愛奇藝也可以對於Netflix的新劇應用於會員制度。

不過,即使是單從內容的合作,Netflix在中國仍舊是困難重重。《綜藝》雜誌在2016年的一篇報道中,便列出Netflix入華的數個障礙,包括監管審查制度、本土視頻網站競爭、內容本土化困難、觀眾付費習慣未養成、缺乏付費支持系統、利潤空間低等。

《綜藝》首先質疑了國內“先審後播”制度,認為這是今後內容合作的最大障礙。毫無疑問,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然急需完善的中國市場,無法同步播出勢必將讓一款產品的影響力大打折扣,而審查制度的嚴苛對於Netflix的內容傷害性也難以避免。

雖然Netflix對於會員創造性地采用一次性全部釋放內容的策略,但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排播策略尚未有效嘗試。在理論上,這也給予愛奇藝整體送審、同步播出以機會。換句話說,是否會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還需要愛奇藝進一步明確合作方式。

此外,對於此前已然授權中國公司的內容,愛奇藝將如何處置也在需要觀察之列。根據媒體報道,例如廣受中國年輕觀眾追捧的《紙牌屋》,根據搜狐視頻與 Netflix 簽定的協議,只要 Netflix 繼續制作該劇集,搜狐視頻就會一直以獨家形式在內地播放。

e

《紙牌屋》

重要的是,僅僅是內容的授權合作,會制約Netflix的中國本土化制作。雖然有部分原創劇集在中國引起了轟動。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和劇集題材的差異,不同的內容在中國的市場也很難預測。

實際上,在南美市場特別是巴西市場,本土化的內容元素是Netflix獲得成功的重要步驟。2015年,Netflix根據哥倫比亞真實事件而改編制作《毒梟》,啟用巴西女演員Wagner Maura。這部劇集在拉美地區引起廣泛關註,多次打破紀錄。

f

Netflix自制劇《毒梟》

以此為經驗樣本,Netflix集合巴西當地的演員和團隊,專門為巴西市場制作了《3%》,並選用Bianca Comparato等巴西當紅的明星。這部科幻劇在2016年底上線後,再一次引發了巴西用戶的轟動。

值得註意的是,《3%》的編劇和導演為巴西的一位創作新人,在各處屢屢碰壁,直到最後被Netflix發掘。Netflix還在巴西推出了劇本征集和比賽等活動,發掘當地新人新作。

《綜藝》在此前報道中也表示擔心,雖然會員制度在中國正逐步確立,但是價格相對低廉,愛奇藝的會員是月費20元,年費200元,僅僅是Netflix會員費用的1/3,愛奇藝怎樣來為內容定價也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雖然更多的合作細節,我們依然需要愛奇藝的進一步披露,但是可以總結到,Netflix在三年之後采用了更為實用主義的中國策略,這讓它有機會更近距離接觸中國觀眾。同時,也是這家美國公司在學習如何與“強政策”市場合作後的最新答案。

巨大規模的市場容量和對優質娛樂內容的渴求,讓中國看上去始終是淘金之地。即使最終抵達的產品不再新鮮和自由,但是國際巨頭依然不會停止——尚未完全證實的消息顯示,另外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亞馬遜也在中國尋找互聯網娛樂的機會。

Netflix 美國 流媒體 視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14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34.shtml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三聲 三聲

獨立入華到“曲線救國”的三年,Netflix和中國都已變了模樣

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馬程

在美國流媒體視頻大佬Netflix的全球擴張計劃里,中國、朝鮮和伊朗是僅有的缺失板塊。

Netflix在過去幾年和中國市場不斷交往和博弈的結果,不僅受制於中國對外文化貿易政策、對內娛樂管控力度,並與中國國內視頻行業競爭有著某種關系。

2016年,在試圖以流媒體服務供應商的形式登陸中國內地市場失敗之後,Netflix終於放棄直接進駐、獨家單幹的形式,轉而尋求通過內容授權合作的方式,“曲線”進入中國內地。

據美國媒體《綜藝》雜誌的報道,4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互聯網亞太視頻運營商峰會上,Netflix副總裁羅伯特·羅伊(Robert Roy)透露,已經與愛奇藝達成協議,授予其Netflix平臺原創內容許可。由於協議剛剛簽訂,具體在中國的上線時間,以及合作模式的細節並未公布。

4月25日,愛奇藝做出官方回複,表示與Netflix正在探討基於內容層面的相關合作。合作會嚴格遵守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的有關規定,具體合作內容近期會正式公布。

Netflix全球化一直處於進行時。從成立至今,Netflix已經入駐全球130多個主要國家,這和其精準的市場戰略分不開——在拉美發展中國家搭建網絡基礎設施,在印度完善付費模式,在法國、日本等過推出本土演員飾演的原創劇集等。

a

Netflix全球化戰略

巨大的中國市場是Netflix全球化戰略繞不開的一環。到2016年,中國擁有互聯網用戶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60%用戶使用移動終端收看視頻。

在這樣的環境下,優酷、愛奇藝、騰訊、搜狐等中國主流視頻網站的會員數量正在逐年增加,付費收看內容的習慣已經逐步在中國年輕用戶群體中建立。

同時,中國在線視頻漫長而糾結的競爭迫使玩家尋求更多國際合作。對於內容品質提高和會員內容優質性要求越來越高的中國視頻網站而言,Netflix的“獨播+原創”內容堪稱頭部級別。

毫無疑問,目前的安排並不是Netflix最稱心如意的計劃,但是它或許是最現實的選擇。讓這家雄心勃勃的美國公司更加接近它的終極願景——正如Netflix CEO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所說,“要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視頻服務網站,我們必須比好萊塢更近一步,我們要分享世界各地的精彩故事”。

Netflix的中國式挫折

b

Netflix一直未能進入中國

最初,Netflix一直希望以獨立流媒體服務平臺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早在2015年,就有媒體消息稱Netflix公司在尋找漢語服務人員。哈斯廷斯也曾放出豪言,不超過2016年,全世界人民都將享受自己的內容和服務。

Netflix在其他130個國家所普遍采取的模式,在中國市場並不適用。Netflix首席內容官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曾說道,“我們的戰略不太可能是尋找本地的合作夥伴。這樣的合作非常複雜,難以管理,最終也很難成功。”

最為難以克服的是,中國獨特的視頻牌照制度和內容審查制度,這道制度性質的“防火墻”,長期阻隔著某種不受官方歡迎的內容。

雖然這道“防火墻”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的寬容度,但是在2012年之後便始終處於收緊狀態,特別是在2014年夏天的海外劇限制令之後,一系列調控政策的連續出臺,讓同期尋找入華機會的Netflix遭遇堅固障礙。

有諸多言論證據證明,Netflix曾在2015年和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實際性質的溝通,並一度對結果抱有樂觀情緒——在2016年年底前進入中國市場。

c

2015年年底,在德國柏林的一次會議上,哈斯廷斯更新了中國市場的計劃。根據他的講述,Netflix在當時仍然在與中國政府進行商談,但是何時能夠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哈斯廷斯坦城並沒有確切的時間。

“可能等我們在中國拿到許可證不久之後。可能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有點耐心。”

沒有本地合作夥伴,Netflix需要自行取得多個運營牌照,薩蘭多斯也坦承,Netflix需要在中國獲得8個不同牌照,而這里的監管環境是此前所未曾遇到過的。這8個牌照包括網絡視聽許可證、互聯網電視內容許可證、ISP運營資質等,絕大部分執照並不對外國企業開放。

實際上,這項制度性的牌照“防火墻”,讓包括谷歌、迪士尼、蘋果、推特、Facebook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都未能在中國在線娛樂業務方面獲取好處。

為了擺脫牌照的桎梏,Netflix也可以放棄“獨立入華”的強硬態度,轉而尋找與中國娛樂公司合作,並從這些合作方獲得資本、市場、政府關系等全方位的協助。

在過去幾年中,Netflix與阿里、萬達等企業都傳出緋聞。特別是尚未建立視頻網站資源的萬達,一度被行業人士視為潛在的合作對象,而且雙方確實進行了接觸。

2015年,時任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的葉寧在英國倫敦出席“中英產業論壇”時曾透露,“萬達集團已與Netflix就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了商討。我們認為,Netflix進入中國,將面臨著百度、騰訊等激烈和強大的競爭對手,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夥伴”。

早在2014年11月,美國商業評論家Sanjay Sanghoee就在《財富》雜誌大膽預測,彼時剛剛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是最有可能收購Netflix的潛在買家。“如果收購Netflix,阿里巴巴就會獲得一個響亮的品牌,對全球流媒體市場的覆蓋(橫跨50個國家),以及一項“即插即用”的視頻業務,用於開拓價值4.7億美元的中國在線視頻市場。”

現在看來,Sanjay Sanghoee對於阿里巴巴在大文娛領域的企圖心有著準確的預判。2015年6月,時任阿里巴巴數字娛樂部門總裁劉春寧說,“阿里巴巴集團的使命是重新定義家庭娛樂。我們的目標是變成像美國的HBO電視網,變成像美國的Netflix。”

在隨後的2年中,這位表達豪情壯誌的高層卻因為工作中的違法行為受到法律追究,而阿里巴巴的步伐並未停止。在最終吃掉優酷土豆集團後,“劉備式統帥”俞永福開始大規模整合旗下的文化娛樂資源,將“大文娛”板塊置於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正是這樣的趨勢下,阿里巴巴與Netflix的傳言始終未斷。2016年8月,美國媒體報道稱,阿里巴巴可能會報價競購Netflix,而後者的股價在第二天便上漲了3.5%。

雖然阿里巴巴的官方否認了這項傳聞,但是同為跨國業務廣泛的阿里巴巴和Netflix依舊找到了合作契機。2017年,兩者在新加坡市場聯手Uber,一起推出流媒體、打車、和淘寶購物免郵禮包。

現實選擇和權宜之策

在2016年的Netflix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哈斯廷斯終於承認了強硬路線的失敗,轉向“曲線道路”,“由於其要在中國市場面對的監管環境變得越發具有挑戰性,所以他們現在決定將通過內容授權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即借助國內視頻網站上線內容。”

不過,在這項聲明的最後,Netflix仍舊保持了自己的體面,它再度強調了“最優選擇”的期望:“希望能直接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並最終能在該市場上線其服務平臺。”

相比好萊塢傳統的內容生產商,Netflix的魅力不僅僅局限於優質內容,更在於獨特的會員服務,這也解釋了Netflix對於“獨立”的堅持,以及對於擴張速度有著較高要求。Netflix在2016年首次面臨漲幅收縮,這說明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顯得迫在眉睫。

將原創內容授權給中國企業是Netflix入華的權宜之策,也是過去證明過的可行之道。早在2013年《紙牌屋》、《馬可波羅》上線後,Netflix就已經和搜狐視頻、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單片授權的協議。

2013年被同步引入的《紙牌屋》,讓張朝陽“高舉高打”的美劇戰略取得重要勝利,也讓試圖重回一線的搜狐視頻短暫的找到自信。張朝陽曾經在當年的搜狐集團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說,《紙牌屋》等美劇的熱播給搜狐帶來了更多品牌廣告主。

這次試水性質很強的入華行動,在第二年的夏天就開始遭到了政策挫折。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廣電總局已經決心收緊海外劇,嚴格執行“先審後播”新規定,即從2015年開始,所有新出的境外電視劇都要等整季出齊,配好字幕,送審通過,最後才能在平臺上播出。

搜狐視頻的美劇戰略因此受到較大沖擊,而中國最重要的視頻網站也開始意識到對於優質內容的失控所產生的高成本和高風險,轉而加重自制內容和付費觀看。

不同於對中國市場高敏感的韓國娛樂制造業,美國電視娛樂內容生產商,在承認中國市場富有潛力的同時,並不願過於讓渡權力並且大規模改變自己。即使到了2016年的《夜班經理》和《神探夏洛克4》,雖然中國公司也嘗試與制作方達成合作,在開播之前就送審,保證中國與美國同步播出。但是,這樣的項目依然是“就項目論項目”,而非長線和爆款的合作。

在政策收緊的2014年,騰訊視頻與HBO選擇了另外一種合作模式——目前可視為愛奇藝和Netflix合作的基礎版本——突破單片簽約的限制,以官方授權播放平臺的形式,拿下相關劇集獨家播出的權力。此外,愛奇藝也可以對於Netflix的新劇應用於會員制度。

不過,即使是單從內容的合作,Netflix在中國仍舊是困難重重。《綜藝》雜誌在2016年的一篇報道中,便列出Netflix入華的數個障礙,包括監管審查制度、本土視頻網站競爭、內容本土化困難、觀眾付費習慣未養成、缺乏付費支持系統、利潤空間低等。

《綜藝》首先質疑了國內“先審後播”制度,認為這是今後內容合作的最大障礙。毫無疑問,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然急需完善的中國市場,無法同步播出勢必將讓一款產品的影響力大打折扣,而審查制度的嚴苛對於Netflix的內容傷害性也難以避免。

雖然Netflix對於會員創造性地采用一次性全部釋放內容的策略,但在中國市場,這樣的排播策略尚未有效嘗試。在理論上,這也給予愛奇藝整體送審、同步播出以機會。換句話說,是否會受到管理制度的限制,還需要愛奇藝進一步明確合作方式。

此外,對於此前已然授權中國公司的內容,愛奇藝將如何處置也在需要觀察之列。根據媒體報道,例如廣受中國年輕觀眾追捧的《紙牌屋》,根據搜狐視頻與 Netflix 簽定的協議,只要 Netflix 繼續制作該劇集,搜狐視頻就會一直以獨家形式在內地播放。

e

《紙牌屋》

重要的是,僅僅是內容的授權合作,會制約Netflix的中國本土化制作。雖然有部分原創劇集在中國引起了轟動。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和劇集題材的差異,不同的內容在中國的市場也很難預測。

實際上,在南美市場特別是巴西市場,本土化的內容元素是Netflix獲得成功的重要步驟。2015年,Netflix根據哥倫比亞真實事件而改編制作《毒梟》,啟用巴西女演員Wagner Maura。這部劇集在拉美地區引起廣泛關註,多次打破紀錄。

f

Netflix自制劇《毒梟》

以此為經驗樣本,Netflix集合巴西當地的演員和團隊,專門為巴西市場制作了《3%》,並選用Bianca Comparato等巴西當紅的明星。這部科幻劇在2016年底上線後,再一次引發了巴西用戶的轟動。

值得註意的是,《3%》的編劇和導演為巴西的一位創作新人,在各處屢屢碰壁,直到最後被Netflix發掘。Netflix還在巴西推出了劇本征集和比賽等活動,發掘當地新人新作。

《綜藝》在此前報道中也表示擔心,雖然會員制度在中國正逐步確立,但是價格相對低廉,愛奇藝的會員是月費20元,年費200元,僅僅是Netflix會員費用的1/3,愛奇藝怎樣來為內容定價也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

雖然更多的合作細節,我們依然需要愛奇藝的進一步披露,但是可以總結到,Netflix在三年之後采用了更為實用主義的中國策略,這讓它有機會更近距離接觸中國觀眾。同時,也是這家美國公司在學習如何與“強政策”市場合作後的最新答案。

巨大規模的市場容量和對優質娛樂內容的渴求,讓中國看上去始終是淘金之地。即使最終抵達的產品不再新鮮和自由,但是國際巨頭依然不會停止——尚未完全證實的消息顯示,另外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亞馬遜也在中國尋找互聯網娛樂的機會。

Netflix 美國 流媒體 視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15

業界稱市場已變 證監最終或敗陣

1 : GS(14)@2017-10-29 23:35:55

【本報訊】港交所(388)前年曾就同股不同權推出次輪諮詢,不過遭證監會極速反對,當時有人拍手讚好;兩年後的今日,政府選擇還原基本步,傾向在主板推行同股不同權,意味證監會最終敗陣。立信德豪會計事務所董事林鴻恩認為,是次港交所更有策略地進行諮詢,範疇較早前闊,例如建議創新板亦分「主板」及「初板」之分,讓大家討論,甚至是反對,易得出讓大家接受的結論。此外,他又形容今天氣氛與兩年前不同,「市場變了,大家看到科技公司在實質經濟上有貢獻,不是泡沫,而中國尚有不少科技企業未上市,香港更不能背棄這個潮流」。林鴻恩又指,今次政府建議透過主板迎合同股不同權,初創企業上市尚要符合主板上市條件,若未符合,集資責任便留給天使基金或風險資本,是較可行方法。公共專業聯盟財經政策發言人甄文星認為,目前香港政治氣候下,「一人一票」氣氛較以往低迷,相信政府今次推同股不同權,或僅是希望阿里巴巴重回本港上市。當年因本港未有同股不同權架構而轉投紐約交易所的阿里,股價節節飆升,市值已倍增至4,500億美元。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4/201925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