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然氣2030年力爭成為第三大主體能源 價格改革需加快

12月10日,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6)》白皮書——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天然氣發展白皮書。

資源潛力大,供應、消費快速增長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了多品種、多渠道的多元化供應和“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氣格局。穩定的供應和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有力支撐了中國天然氣的快速發展,天然氣消費市場已經遍及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同時,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試點改革探索取得階段性突破,為未來天然氣成為中國主體能源打下良好的基礎。

《報告》顯示,全國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90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 50萬億立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常規天然氣地質儲量13.01萬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5.2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6293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3063億立方米;累計探明頁巖氣地質儲量5441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1302億立方米。

天然氣供應與消費能力方面,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天然氣產量500億立方米,2015年增至1350億立方米;2005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468億立方米,2015年消費量增至1931億立方米。

2005-2015年,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速16%,是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速的3倍。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從2005年的2.4%提升至2015年的5.9%。

2015年,天然氣消費量超過100億立方米的省份(自治區、直轄市)有五個:江蘇、四川、新疆、廣東和北京。

近十年以來,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報告》認為,我國目前已形成常規和非常規國產氣、陸上進口管道氣、海上進口 LNG等多氣源互濟,"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氣格局;形成地下儲氣庫、LNG接收站兩大主力調峰方式,管網覆蓋主要產氣區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和環繳海等區域。

基礎設施、儲氣能力待提高,價格機制待完善

第一財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多位參會專家達成共識:清潔、低碳、高效的天然氣將逐步成為我國的主體能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言稱,爭取到十三五末,天然氣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0%-15%以上;力爭到2030年,天然氣占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成為繼煤炭、石油之後的第三大主體能源。

然而,現階段,制約天然氣的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基礎設施不完善、儲氣能力不足、上下遊沒有形成合力等。

北京燃氣集團董事長李雅蘭在會上表示,硬件條件方面,中國現有的天然氣管網的長度只有70萬公里,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需求很大,將對於拉動內需、調整產業結構有極大貢獻。

此外,中國在春夏秋三季天然氣資源供大於求的滯銷情況下,冬季還會出現階段性的氣荒,說明儲氣能力嚴重不足。

形成以市場交易為基礎的天然氣價格機制是促進天然氣健康發展的關鍵。李偉認為,加快天然氣領域的價格改革是能源改革極其重要的一環。

“按照經濟規律和天然氣產業經濟技術的特征,建立合理的天然氣的價格機制和財稅制度,理順居民生活的用氣價格,完善季節性氣價、峰谷氣價,以及輔助服務氣價。研究建立天然氣資源國家收益金制度,理順國家與資源開發主體,中央與地方資源收益的分配關系等。”李偉說。

《報告》指出,構建統一開放的天然氣市場體系、形成市場化的天然氣價格、強化天然氣行業管理是我國天然氣發展的有效路徑。

今年下半年以來,天然氣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

在福建率先成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試點之後,試點城市相繼出現。近日,國家能源局油氣司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通過推進試點、示範先行,有序支持重慶、江蘇、上海、河北等省市開展天然氣體制改革試點。

此前,“三桶油集體對外公開管網信息被業內認為是天然氣供應市場逐漸多元化的標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