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暫回暖 各界激辯:中國會不會加息?

近期,中國經濟數據開始轉好,最新11月CPI同比2.3%,PPI同比3.3%;同時人民幣仍因外部沖擊而持續被動貶值,美聯儲更是大概率將在12月15日兌現加息。一時間,學界對於中國是否應該加息的討論空前熱烈。然而,在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明年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又是否能夠承受加息之重?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方觀點後發現,當前主流觀點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息一次是可以考慮的,因為經濟數據近幾個月開始回暖,且加息或許有助於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另一派則認為,今年的複蘇仍主要依靠政策托底、房地產和基建拉動,明年經濟的下行壓力仍然不小,因此需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且比起加息,維穩人民幣還有其他更合時宜的手段。

“加息”討論緣起

當前對於中國加息的討論主要源於兩周前央行參事盛松成的一段演講。不過,當時盛松成對於加息並沒有做過多評論,其演講的核心在於“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不支持人民幣大幅貶值”,同時他也認為,“貶值預期是造成目前人民幣匯率走低、出現超調的主要原因。為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已成當務之急”。

當時盛松成對於經濟有一段較為樂觀的評價。他表示:“中國PPI已經50幾個月負增長了,但是9月由負轉正,規模以上增加值同比都是6.1%,比去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我們今年最困難的是7月,11月的指標出來之後,各項指標又比10月份略微好一點。”

“大家再看內需,就是制造業PMI已經升到兩年的最高點,非商務活動指數是54.7%......再來看貨幣金融指標,這也是比較平穩的……”盛松成同時提及,美聯儲要加息,這對人民幣匯率是一個壓力,“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實際上中國利率也在上升,盡管從去年10月以後沒有再加息,但是我們實際的貨幣市場利率最近幾個月是向上走的,甚至我有一個大膽的建議,如果一定時候,如果條件適合,我們也可以考慮加息。”

可見,盛松成所說的只是一種假設,並未提及具體加息的時點,並認為中國加息還是有前提的,即要看經濟複蘇的勢頭是否可持續,當前時機似乎尚未成熟。

加息派:經濟企穩 穩匯率

隨之而起的便是各界針對這一話題的激烈討論,“加息派”不斷出現。

12月9日,統計局公布11月份通脹數據,CPI和PPI維持上個月雙雙上行的態勢,其中CPI從上個月的2.1%上漲至2.3%,PPI則從上個月的1.2%跳升至3.3%。這似乎進一步佐證了中國經濟回暖。

對此,九州證券全球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如果經濟能夠確認企穩(重點觀察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而通脹已經趨勢性上行,那麽央行是不是應當考慮適度加息?

他表示,2013年四季度GDP平減指數為2.7%,2015年三季度GDP平減指數為-0.9%,這一過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三季度已經回升至1%,不難預測四季度極大概率回升至2%以上,GDP平減指數較2015年三季度上升將近3%,這一過程中央行未調整過存貸款利率;如果看CPI,2013年CPI為2.6%,2015年CPI為1.5%,這一過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CPI回升至2%,央行未調整存貸款利率。

此外,穩匯率、提升金融資產配置效率的考量也構成了部分人士支持加息的理由。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鄧誌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11月底以來,國債期貨T1703合約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同時銀行間市場隔夜利率飆升,不少交易員聯想起2013年的“錢荒”,中國貨幣流動性可能進入拐點。此外,2016年以來,央行重啟14天、28天逆回購,用意調控短期流動性向長期流動性靠攏,已經屬於輕微的收緊。

鄧誌超提及:“在流動性轉向臨界點時,是否可以考慮‘微加息+微量寬’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小幅度加息,例如5個基點、10個基點,給予市場一個加息預期,但是幅度不大,不足以影響金融穩定,實現上述加息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但他也表示,如果央行選擇加息操作,需要對時點和力度上的把控。“於時點上,在美聯儲加息前後,其效果和意義完全不同。如果在美聯儲加息前選擇加息,是中國主動調整經濟政策,向市場公開政策調整目標和對於未來經濟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憂慮。而在美聯儲加息後再加息,在很大程度上會被認為中國為防止資本外流而做出的被動舉措,有可能進一步動搖市場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

除了加息之,鄧誌超也認為,央行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可視情況給予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做到既約束過度承擔風險的機構,又保證不發生大面積流動性違約風險。這樣政策組合的結果很可能是,“三去一補”的成果更加市場化,而金融市場經過拐點階段的調整,對於風險溢價的理解更加深刻,最終達成資源配置效率的長效提高。

寬松派:中國經濟仍存挑戰

有“加息派”,自然也有“寬松派”,但雙方的觀點實則異中有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加息”仍不符合實際,同時並不認為通脹存在持續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他表示,中國2016年具有強烈的滯漲特征(即通脹上行,但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利率沒有大幅上行的基礎。“此外,雖然現在離‘L型’的底部只有一步之遙,但政策托底仍不可避免。”

同時魯政委也提及,“拉尼娜”現象導致今年冬季氣溫偏低,使11月鮮菜CPI環比明顯高於歷史水平。“拉尼娜”對物價的沖擊可能持續至明年第一季度。但經濟基本面決定了利率的回升不可能是一個趨勢性的回升,上遊漲價是否能向下遊傳導仍待觀察。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維持寬松貨幣政策仍十分必要,中國明年經濟仍然面臨挑戰。

他在12月初提到:“中國11月PMI好於預期,連續兩個月改善,所以中國經濟四季度改善,全年實現6.5%以上的增長沒有什麽懸念。”但是,他也認為中國的情況不同於全球。

“我們認為中國明年的通脹形勢不但有別於發達經濟體,而且有別於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因為無論是發達經濟體的通脹上行或者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下行,都是因為國內結構性調整導致經濟基本面出現企穩改善。但中國在過去數年維持溫和刺激,實體經濟沒有出現結構性調整,依然維持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伴隨著房地產調控效應的顯現和基建投資邊際效應遞減,中國經濟明年二季度將重新面臨下行壓力。”

至於近期通脹擡頭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章俊則認為:“最近幾個月由於經濟短期內周期性企穩疊加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導致上遊原材料價格飛漲,反映在數據層面就是PPI在歷經54個月的負增長之後轉正並持續上行。雖然短期內供需失衡推動的價格上漲導致去產能停滯並導致在建產能加速投產,但我們認為伴隨著明年二季度需求重新回落,屆時產能過剩問題將重新變得嚴峻,而PPI也可能見頂回落。”

至於“小幅加息+適度加大貨幣市場流動性”這一組合的可行性,章俊則認為這個組合的前提是需要央行充分和市場溝通,否則容易造成政策信號混亂。“在沒有充分和市場溝通來管理預期的情況下,如果央行突然加息,應該不難想象資本市場會發生什麽情況。”

在他看來,短期內央行還是可以直接通過幹預中間價來打破人民幣單邊貶值的預期,就好比擡升香港離岸人民幣隔夜拆借利率(Hibor),不必完全拘泥參考收盤價和一籃子匯率變動。此外,通過消耗外儲的方式來幹預匯市,其成本可能過高,效果可能也並不顯著。

當然,無論是“寬松派”還是“加息派”,“改革派”則是當前的一致共識。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認為,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L”型軌跡都得靠改革,不能靠刺激。改革的紅利是真金白銀,而只有改革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