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機器人“達芬奇”入華這十年

2006年,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被引進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彼時,手術機器人還是一個非常稀罕的產物:它令人新奇、驚嘆,並且不被信任。

10年後,被引進到中國各大醫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數量達到了59臺,成了中國頂級醫院的必備器械之一,手術室里被不少專家推崇的“女神”。

對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設計、生產及銷售廠家——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而言,它們坐擁250億美元的市值,在過去的21年,這家公司的核心價值一直停留在美國,包括技術、人才團隊,中國於它們而言,目前代表的還只是2%的市場。

但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aryGuthart博士卻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在他們看來,中國卻是最有可能完成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商業化的國家,並將中國看做“女神”的未來。

投入十年初見效

Gary的判斷源自於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超高的手術使用率:根據去年的數據,國內每37臺手術機器人完成的手術數量可以與日本200臺機器人完成的數量相當。

“達芬奇機器人這個業務是我們經過十年的時間去培育的,其實前面七八年的時間都是在投入。你需要做的是一個奉獻的事情,包括教育醫生、培訓醫生,讓這個理念在中國不斷地傳播,並且建立品牌。”複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對記者表示。

十年前,複星醫藥開啟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在華經銷之路。根據陳啟宇透露的信息,在布局的前八年,複星醫藥對於這一新概念的醫療器械一直都處於投入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對醫生培訓的不斷投入,讓中國大量優秀的外科醫生學會使用並接受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並用它來做臨床、發表科學文章、做各種研究。在目前,醫生培訓的最近地點還是在中國香港,培訓周期為2~3天。

在去年,曾經有一段視頻火爆網絡,視頻內容呈現的是在一個小玻璃瓶內,一粒葡萄在接受機器人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快速而精準,最終成功縫合了葡萄的“皮膚”,這臺令人印象深刻的手術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在去年一炮而紅,不僅僅是醫生,更多的患者也開始逐漸接受這種新的手術方式。

上海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華克勤在今年2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曾透露,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該院彼時一年可以完成超過250臺的手術,其中83%為宮頸癌手術,98%為這座全國知名的婦產科醫院最高難度級別的手術。

對於複星醫藥而言,這樣的成效更直接的是體現在了財務表現上。

根據今年8月複星醫藥公布的2016年中報,截至2016年6月30日,複星醫藥實現營業收入69.37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17.15%,其中,醫療器械代理業務的營收增幅最高,達到31.41%,而帶動這塊業務增長的關鍵正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根據複星醫藥年中報,因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手術量在今年上半年快速增長,從而帶動耗材銷量增加,實現了營業收入的提升。今年上半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的手術量約為8000臺,同比增長了約49%。

“達芬奇”後代或誕生在中國

在過去的21年,緊靠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一個產品,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完成了250億美元市值的市場認可,在手術機器人市場,它們可以說是絕對的領導者,但對於新的產品,無論是公司、市場還是投資者,都有著迫切的期待。

12月10日,複星醫藥與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正式宣布啟動在華戰略合作,這次合作不止於經銷、代理層面,而是雙方共同註資1億美元在上海成立合資企業,主要研發、生產和銷售針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基於機器人輔助導管技術的創新產品。

這也是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除達芬奇手術系統產品外的又一創新產品線布局,其中複星醫藥出資並占股40%,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占股60%,為控股方。

“中國是有可能最先完成達芬奇手術系統商業化的國家之一,你可以看到它的市場需求很大,我們在中國選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貼近市場,了解中國用戶的需求,比如說胸腔科醫生、肺部醫生,追求用戶的需求。這是我們第一關註的優先重點。中國市場的產品應該有中國工程師和中國醫生的參與,這樣產品才能更為適合中國市場。當然不僅僅限於中國市場,我們希望在全球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施展拳腳的地方。所以對我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轉讓,也是新的合作機會。”Gar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在陳啟宇看來,除了技術需求,成本控制也是另一重要因素。“盡管現在還未有能夠撼動它的競爭者進來,但未來隨著蛋糕越做越大,大家都在不斷成長,其必須著眼於未來,怎樣才能擁有長遠的成本優勢,他們需要從戰略上選擇中國。”陳啟宇透露。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了解,在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售價在國內約為2000萬元人民幣,並不算便宜。從銷售數據可以看出,自2014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開始在中國得以大規模銷售以來(從2012年的2臺增長至10臺),此後2015年售出13臺,2016年至今售出15臺,基本呈現緩慢增長態勢。

銷售量實際並未大規模突破,但隨著機器人數量的增長,手術數量卻呈現爆發之勢,隨之帶來的是耗材銷售的巨大盈利:以機械臂為例,這些“手臂”最多只能使用十次,加之薄膜、機器自身的折損,每次手術的耗材費用幾乎在2萬元以上,可以說並不便宜。

“我們的創新模式是中國+美國,美國是技術來源:創新的人才和團隊來源的地方。而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低成本、快速創新的地方。但是創新技術高度集成很多要美國企業作為源泉,中國可以低成本快速規模化,我們有大量的技術人員、大量的研發科學家,我們有大量的臨床數據可以用。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優勢,跨中美兩國拿全球市場最大的份額,這是我們在創新上做的事。”陳啟宇對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