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俞軍:我做百度搜索與百度貼吧的產品方法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9/160268.shtml

俞軍:我做百度搜索與百度貼吧的產品方法論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俞軍:我做百度搜索與百度貼吧的產品方法論

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想要的東西就是最具性價比的服務。

本文由微信公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俞軍是中國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廣者之一,是百度產品設計的核心和領袖,主導設計了百度搜索、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百度前九年的幾乎所有用戶產品。

這一期,投投就和你分享這位大牛的一番透徹思考,文中有俞軍先生總結做百度搜索、百度貼吧的方法論以及管理產品團隊的獨門心法。

1、兩條河流

很多人提起我在百度的時候,都會談及搜索引擎和貼吧這兩個產品。本次,我想與你聊聊自己做這兩個產品的經歷,以及當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

在我看來,互聯網雖然是免費的,用戶使用搜索引擎雖然不付出金錢,但也是有代價的,就是時間成本,所以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想要的東西就是最具性價比的服務

做搜索引擎也是一項非常有危機感的事情,與後來興起的社交產品不同,搜索引擎只是一個工具,用戶切換成本非常低,只要幾秒鐘就可以了,而且搜索引擎是7× 24小時的服務。因此你必須要不斷在用戶體驗上比別人好,大家才會堅持選擇你。

其實,當兩個搜索引擎在競爭用戶時,就像兩條河交匯,如果一條河流的水平面比另外一條河流的水平面高一厘米,那這股水流會不斷流向另外一條河流,直到兩條河流的水平面持平。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的搜索質量、用戶體驗能比別人好一點,其他搜索引擎的用戶會不斷流向你這邊,要知道用戶是每分每秒都在流動的

我在百度做的另外一個經常被提起的產品就是貼吧。這個靈感來源於我搜索日誌時,發現很多人都在搜索同一關鍵詞,我想如果把這些有共同興趣的人都聚在一起,就共同興趣進行交流,豈不是能貢獻更多網頁上沒有的信息。

由此,百度就創建了中文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BBS:任何用戶可以就任何關鍵詞創建貼吧,撰寫相關信息,而其他人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它們。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百度貼吧可以成為無窮多個 BBS。

2、我的產品方法論

其實,當你做一個產品,投入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時候,是不需要考慮商業行為的,你只需要考慮用戶需求。另外,好的互聯網產品盈利都是順勢而為的,不能強求,有了美譽度之後,用戶會主動幫助你設計盈利模式的

所以,在設計一款新產品時,產品經理們只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1)、用戶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2)、該產品能不能對公司的核心業務起到加分效果?

3)、團隊對這個產品的方向是否能駕馭?

我的重點不在於考察一個創意的流程有多複雜,而在於產品經理能否明確回答上述的三個問題。

產品的本質是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產品,甚至是一篇文章、一種理念、一個宗教.....給用戶創造價值就是一切產品的本源。

但產品設計的本質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讓用戶的凈收益最大化。用戶凈收益=(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所以一個新的產品或產品升級,要盡可能提升新體驗,盡可能將舊體驗降為零,盡可能將切換成本降為零

實際上,有時候用戶需求會將很多產品經理帶入誤區,所以我們要從用戶的反饋中區分什麽是事實,什麽是觀點,也要從數據中看到需求的強烈程度

這可以通過內部分享失敗或成功案例加強學習,一個好的產品是基於每一個Case的分析,每一個Bug的掌握。我每設計一款產品,即使簡單如用戶界面,也會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去解釋自己每一處設定的理由,這些論據來自於我對各種數據的長期監測和分析

當然,你也要清楚產品生命周期的更叠總是從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開始的,但當一個產品無論怎麽努力去改進,其對於用戶體驗的提高已經微乎其微了的話,那它的光芒與風頭被另一個產品替代,也將是一種必然

3、帶產品團隊的心得

再聊聊我在組建和管理產品團隊的一些經驗,我將其總結為三點:

1)、在產品團隊中,選對一個人,會大大提升團隊的「戰鬥力」,而選錯一個人,會給團隊帶來可能很嚴重的「傷害」

我們在選人時,不會特別看重這個人的相關經驗,所有人都是在一個起跑線上,至於今後的個人發展也和是否有相關工作經驗無關,我們非常看重這個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這個領域當中,日後的可塑性有多強。

用有經驗的人可能一時輕松,但如果他不能再跟著產品成長,將來你會更累;用有潛力的人,現在你可能要多付出一點來帶他,可是將來他會加速成長,比你對產品的理解更深

在選人這一點上,可以用四個字概括——以文取人。我們不看重簡歷上的背景,而是根據他寫的產品分析看這個人對於產品和用戶的感覺,這些感覺是從文字上可以感覺到的。

而產品的判斷力是源於自己對於產品和用戶的感覺積累,當你讀過一千個或者更多的產品分析後,再讀到一篇產品分析的時候就會一下子給這個分析打一個準確的分數。另外從產品分析里的方法運用上可以看出這個人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

「以文取人」之後,還要看這個人是否喜歡並能夠投入的做這個工作當中,喜歡的投入,和沒有感覺的投入呈現的效果完全是兩碼事

比如,有些人開車,就是開車,把車作為一個工具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所以開了一輩子車,還是一樣的開車。但是賽車手會琢磨怎樣把車開的更好更快,所以也許賽車手開一個月的車,就已經比開一輩子車的人技術要好很多。總之,我們需要選的人,就是喜歡並願意投入的人。

2)、選對人之後就要考慮如何用好他(她),培養他(她),不能浪費人才資源,首先一個大的原則就是要——充分授權,目標管理

充分授權能夠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目標一定是大家協商後達成一致的結果。對於產品部門而言,和不同的產品團隊合作,就會做出不同的東西,因此依賴於腦力勞動的工作,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就是要營造平等的工作氛圍,有試錯的心態,並能夠不斷總結。當團隊的成員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要盡量在把控關鍵點前提下將「試錯」的機會留給團隊成員。因為如果這個成員的想法此次被證明是錯的,那他(她)就會從「錯」中學到最多的經驗,從而盡快成長。如果領導的意見被證明是錯的,那團隊成員將沒有機會獲得「錯事經驗值」

3)、「助理比經理更懂,經理比總監更懂」,越專註了解一件事情的人越有發言權,最差的方式就是向上分享,單線匯報

真正需要做的是和自己的團隊商量,得出什麽樣的結論,基於事實本身推出結論。需要培養個人持續否定自我的精神,而不是只顧著推銷自己的觀點,永遠站在事實的一邊,自己的結論會越來越正確

對於做產品而言一般是一個團隊的功勞。目前,整個社會太在意創意的原創性,創意雖然值得鼓勵,但是整個團隊的對產品完善升級不能否認。把創意唯一化,扼殺其他人的貢獻及價值,是整個社會的毒瘤

4、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

我理解的用戶體驗,是讓用戶付出最小成本就能滿足他的需求。用戶體驗無法用一個通用方法整體衡量,只能在理解產品全貌的前提下評測分解屬性。下面,我僅結合自己在搜索領域的經驗,分享一些對用戶體驗的理解:

1)、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2004 年 Google 上市前夕,互聯網女皇 MaryMeeker 訪問中國路過百度,她說摩根斯坦利的同事們剛做過搜索引擎對比評測,評測結果是 Yahoo 最好。但奇怪的是,評測完之後,大家平時還是都用 Google。後來,百度聯合創始人徐勇幫我要來了她們評測的樣本,我一看就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呀:

她們選了十幾個關鍵詞,在 Google/Yahoo 等六七個搜索引擎中搜索,打印出所有搜索結果頁放在一起對比,每人拿一把硬幣,認為哪個搜索結果頁更好就投一個硬幣。最後 Yahoo 獲勝。

為什麽 Yahoo 會勝出?因為當時 Yahoo 使用的後臺搜索引擎也是 Google,但自己對一些熱門關鍵詞做了人工優化,這樣,Yahoo 的搜索結果不是跟 Google 一樣,就是優於 Google。

為什麽那些金融精英評測完後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又都用 Google 了呢?因為這個貌似公正的用戶體驗評測是有問題的,所以用戶體驗不僅是搜索結果頁的簡單對比

比如,桌上的打印頁面一眼可看到全貌,而真實用戶需要在一個電腦屏幕中瀏覽搜索結果頁。用戶如果在較低分辨率下瀏覽 Yahoo 搜索結果頁,可能在越過大幅 Banner 廣告和寬松設計後只看到一兩條結果,而瀏覽 Google 搜索結果頁,就能多看幾條結果。

2)、用戶體驗因人而異

每個用戶的生活和知識背景不同,他們心中的搜索引擎定義都可以是不同的。比如,會有用戶因為 Google 搜英文資料好用而離不開 Google,但也會有用戶因為使用英文關鍵詞在 Google 會搜出大堆英文頁而棄用 Google,改用針對這點進行優化的百度。

比如,會有用戶因為反感百度的競價排名而改用 Google,但也會有用戶因為 hao123 好用而默認長用百度。

總之,用戶體驗因人而異,公司能力也各有差異,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戶體驗不如對手,依然可以揚長避短,在更多角度針對不同用戶群針對性的改變用戶體驗

3)、用戶體驗因時而變

中國互聯網早期(2000年以前)的網民數量和背景有限,網頁數量和類型也有限,那時的主流搜索需求只能是找網站了,所以 Yahoo 和搜狐那樣的大網址站,用戶體驗就不錯了,獲得了多數市場份額。

不過短短三四年後(2003年),網民數增長了近十倍(900 萬~8000萬),網頁數更是增長了百倍(幾百萬到幾億)。十倍新增用戶的背景廣泛和需求廣泛,百倍的新增網頁內容也為滿足廣泛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搜索引擎不過是個中間商,當上遊內容和下遊用戶都已大變樣,當主流需求已從找網站變成網頁搜索,搜索引擎的用戶體驗標準就已經改變。這就是用戶體驗因時而變。

因為這個網民數和網頁數的增長是每天漸變的,Yahoo們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沒有及時發現危機。無論是國外的Yahoo還是國內的雅虎搜狐新浪,它們默認的搜索結果都長期是網站搜索,很晚才改成網頁搜索。在沒改過來前,他們的用戶體驗其實每一天都在下降的,這也是用戶體驗因時而變。

後來,網民數與網頁數快速增加,在這個漸變過程中,用戶的搜索引擎使用頻率也在快速增長。早期的 Yahoo 搜狐新浪們自我定位是什麽都有的綜合門戶,搜索引擎只是它們擁有的一個垂直頻道。當用戶的搜索引擎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獨立搜索引擎的相對用戶體驗就越來越好。這也是用戶體驗因時而變。

早期的互聯網用戶主要是單向的獲得網絡內容,需要「上」網。但隨著網民數增長,隨著寬帶普及,用戶反哺給互聯網的內容越來越多。互聯網的定義也在變化,那些聯網的個人電腦和電腦背後的用戶與服務器們一起組成了互聯網。

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產品就是順應互聯網定義的變化,引導用戶創造大量口語化的討論和問答,滿足用戶關於冷僻內容、突發內容、問句搜索的需求。反過來,當用戶這方面的搜索體驗改善後,又會養成更多這樣搜索的習慣。這是產品和用戶互相適應又互相改變的過程,這也是用戶體驗因時而變。

進入移動時代,互聯網的定義又已改變,人,物,服務和信息一起互聯,搜索引擎的用戶體驗標準又將因時而變。

天善資本 俞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