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合會:中國要實現綠色轉型不能忽視“十個問題”

“下面提到的十個問題絕不代表需要關註問題的全部,但中國如果要在環境與發展領域與世界全面互動,順利實施綠色轉型,就一定不能忽視這十個問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報告稱。

以“生態文明: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國合會2016年年會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聽取國合會“中國綠色轉型:展望2020-2050”“法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與南南合作”“中國在全球綠色價值鏈中的作用”等政策研究項目匯報,討論形成本次年會給中國政府的政策建議。

國合會於1992年由中國政府批準成立,是一個由中外環境與發展領域高層人士與專家組成的、非營利的國際性高級咨詢機構,本屆國合會主席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擔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今年的國合會報告(討論稿)梳理了“十項關註問題”。國合會認為,對於中國來說,實施綠色轉型,支持新型經濟,促進社會發展,使公眾更好地參與決策,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仍然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開展,各個層面都要做出貢獻,必須始終關註治理、法治和綠色金融,而目前最需要的是能夠使可持續解決方案得以迅速應用並具有持久價值的創新。

這“十項關註問題”是:

更快更好地實現“十三五”規劃綠色目標

這個最具環保意義的五年規劃將會促成“向汙染宣戰”、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各項工作進展轉折點的全面實現。目前的“十三五”規劃應為未來的兩個五年規劃奠定基礎,並昭示環境保護對實現小康社會的貢獻。重點部門、中央部委和環境保護機構(包括環保部)需要在適應性規劃和管理的基礎上制定更強有力的實施與執行政策。

強化綠色治理和制度與機構變革

為了在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按照需要的速度和規模實現轉型,必須加強跨部門的綜合性變革。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框架雖已初具形態,但是離具體落地實施還有一段差距。

建立更為一致的綜合綠色增長戰略

經濟增長的綠色轉型十分必要,但是如何全面改革經濟體系仍舊頗具挑戰性,而且往往充滿爭議。中國在這個方面正在取得進展,但在如何使得經濟和生態改革的協調並進方面還存在差距。

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是2020-2030年,在這一期間,低碳經濟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至關重要。如果中國在這一時期國內綠色經濟轉型中表現出色,那麽中國在21世紀後半段的未來發展可能將會更加穩固。此外,這還可使中國更好地幫助其它發展中國家,並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可持續經濟體。

實現綜合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將價值觀、關鍵優先事項以及影響國內外發展的跨部門綜合決策聯系起來的一種手段。這些不僅是中國政府的關註重點,也是中國企業和投資的關註要點,還是涉及眾多致力於塑造環境與發展成果的中國機構、金融組織和其它組織的行動的關註要點。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生態文明的背景下實現綜合發展決策。

在未來城鄉規劃、產業布局、河流流域,沿海地區和海洋規劃中需要更為有效地應用綜合手段。必須更加註重綠色規劃、生態紅線以及城市化和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以避免過早地喪失選擇余地和陷入不良的鎖定效應。

繼續擴展綠色南南合作,加強南北行動

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大量增加有可能改變未來十年及其後的重大遊戲規則。多方信息表明,一些資金將用於環境與發展領域,當然也包括氣候變化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然而,這種投入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未來會出現一些優先領域競爭這些資金的情況。

各種政府開發援助資金必須得到良好的協調,並在健全的綠色指南指導之下進行操作。此外,還應有長期的承諾,以解決生態和其它的關註問題。所有中國的海外投資都應以綠色發展目標和標準為指南,也包括必要的綠色能力建設。共享綠色技術創新可以而且應該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一部分。

確保綠色發展全面納入貿易與投資協定

新的區域和雙邊協定必將促進全球化發展,即使世界某些地區出現了一些“反全球化”的趨勢。綠色貿易協定可以支持中國的長期綠色轉型前景,因為新的綠色經濟將依賴於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優惠定位。市場準入將取決於能否達到國外的綠色標準。而那些在中國經營的國際公司以及在海外經營的中國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將通過環境友好型貿易和投資的要求得到改善。生態文明的概念至少可以被納入到一些協定中。

推行貿易與商業綠色標準和體系

在過去的20年中,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綠色標準網絡,其中一些以自願為基礎,另一些與貿易協定相關。這些綠色標準都有許多局限性,被接受的程度相對緩慢,有時還會導致貿易壁壘或爭端。雖然中國在這個問題的許多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然還有很大的弱勢,而且在一些重要商品領域的參與度較低。

當前,在擴大國內消費和實施國內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標準、信用報告和核查等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必須開展的行動包括促使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消除非法貿易、鼓勵可持續消費和改善消費者的選擇、綠化“中國制造2025”以及擴大綠色采購。

關註“行星界限”和生態足跡

將中國建設變成一個極致的節約型、環保型社會,同時又富裕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卻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不論是鑒於國內還是全球的原因,同時,它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範式的一部分。需要特別關註的是“行星界限”中的幾個組成部分,包括主要地球化學循環。例如環境中的過量氮(來自農業肥料、汽車排放和工業用途)必須盡快得到控制。

隨著財富增長,中國的消費水平不斷上升,並正趨向不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中國的生態足跡目前已經超過了“一個地球”的水平。這種趨勢必須通過更有效的資源利用或通過轉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價值觀從而減少需求加以遏制。

綠色IT硬件和軟件的顛覆性創新

中國已經采用“互聯網+”、“大數據”方法和許多其他領先的前沿手段,結合創新的軟件和技術,應用於環境、資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當然,未來的變化將不會像新技術、軟件應用程序和其他創新那樣在未來的幾年內順利或線性地增長。人們可以展望未來,但無法準確地預測結果,特別是在2040年或2050年後可能出現的情況。

評估與驗證

決策和進展評估的基礎必須是高度可信的,並以中國和全球的最佳實踐為基準。事實上,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超越當前的最佳實踐,特別是通過利用跨越式發展和新技術、更好的驗證手段和其他工具的運用。

有的問題需要給予持續的關註,例如基於對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對碳交易的詳細評估。一般來說,環境效益和生態服務在決策中仍未加以充分考慮,在國民核算中也被低估。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情況可能類似,因為基礎數據可能無法獲得。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以大量的科研工作為基礎穩步推進。

對各級地方政府官員個人綠色績效問責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成功與否取決於在績效評估中是否能夠公平地應用可靠的信息。這一模式具備廣泛應用的可能性,但也需要針對該制度的影響和公平性進行不斷的優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