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價值鏈背後:不斷擴散的有毒汙染和12萬場火災

銅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資源,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和最大的消費國。雖然中國的銅儲量只有世界的4%,但卻占世界產量的11%。

在一些地方,銅礦產生的毒性汙染屢見不鮮,導致水生物死亡、農田廢棄和一個個“癌癥村”。而這種有毒汙染正在向國外擴散。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三分之二的銅依靠進口,為了確保供應,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年中投資了超過500億美元的海外采礦業務。隨之而起的是與當地社區發生沖突。

在棕櫚油方面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近幾十年,棕櫚油已成為全球主要的植物油,產量從1980年的200萬公噸增長到了2013年的5600萬多公噸。全球產量的一半來自印度尼西亞,三分之一來自馬來西亞,而中國是國際市場上棕櫚油的第二大買家,進口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0%。

航拍印度尼西亞大面積種植的棕櫚油。攝影/章軻

調查發現,油棕種植園的快速擴張已經成為森林采伐的主要原因。2015年,12萬場火災席卷印尼婆羅州和蘇門答臘島。大火燒掉了因棕櫚油和紙漿變幹燥的森林和泥炭地。

世界銀行估算,這些火災使得印尼的GDP下滑了2%。此外,這些火災還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超過了日本和俄羅斯的年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僅2015年9月和10月,當地火災產生的排放量就超過了中國的日排放量。

位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家苗圃。攝影/章軻

12月8日,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16年年會專題政策研究報告《中國在全球綠色價值鏈中的作用》公布了上述兩個案例。

該報告由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毅和斯坦福大學地球能源環境學院、斯坦福大學伍茲環境研究所Cox Consulting教授Jim Leape擔任研究項目組聯合組長。

研究報告稱,2011年,近一半的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進行,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中該比率達到四分之三。

“中國位於全球價值鏈的核心,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商和第二大進口商。”報告說,2014年中國出口額達到2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進口量的10.3%。中國是系列初級產品的最大消費者之一,2010年中國消費了約20%的化石能源,23%的主要農產品,40%的金屬。

目前,國際生產、貿易和投資越來越多地在全球價值鏈中組織開展。研究發現,食品、服裝和制造業的原材料是全球價值鏈的“源頭”。這些原材料的獲取是地球資源壓力的主要來源,並可能造成當地的水、土地、森林和漁業資源枯竭,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都來自於此。“盡管各國政府努力減小對地球的壓力,但非法采伐或者非法生產這些商品的貿易增長迅速,使得各種努力收效甚微。”報告說。

研究顯示,前500家大型企業(包括許多中國企業)占世界大宗商品貿易總量的70%,全球綠色價值鏈對於這些企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上述研究組認為,作為全球價值鏈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可以通過制定政策、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規範引導中國企業行為等方式,對全球綠色價值鏈的形成及規則制定產生影響。

“而中國采取全球價值鏈行動最迫切原因在於,其經濟的未來取決於原材料的進口。”報告稱,由於國內耕地有限、礦產資源開發成本高昂,需要國外的農產品和礦產持續、穩定的供給,所以中國擴大了進口,以保證經濟增長。如今,除了戰略性糧食作物以外,中國作為原材料的主要進口國,已經完全融入全球貿易系統。深度參與全球經濟的弊端就是愈發依賴中國以外的價值鏈。

上述報告認為,基於中國引領的雙邊和多變發展援助,日益重要的全球價值鏈應受到關註,尤其是貿易夥伴國家的大宗商品價值鏈。發展援助對於生產國更好的管理水、森林及漁業等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應構建更為有效的可追溯和標識系統,確保中國的進口是合法、可持續的。

研究組建議中國啟動全球綠色價值鏈進程。對於國有企業,可由國務院出臺相關規定,要求國有企業優先做出承諾,確保它們采購的商品具有可持續性;中國政府開展全球綠色價值鏈試點項目,總結形成大豆、棕櫚油和林產品綠色價值鏈的最佳實踐;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商務部、環保部等在“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的框架下共同創建“全球綠色價值鏈南南合作平臺”,以支持大宗商品的綠色、低碳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