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者:去年股災警示管理層 管理要用法治而非行政命令

日前,在長江商學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該院經濟學教授許成鋼稱,去年國內出現的股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告訴人們管理要是以行政的方式,而非以法治的方式,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他援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茨的話說,將經濟學跟醫學作對比的話,發展經濟學就是病理學。之所以有些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有病”。而作為經濟學學者,要麽選擇當生物學家,去研究基本的機理,要麽就當醫生。總之就是要找毛病,否則天天講一切都好,一定會把事情都搞壞。

他提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改革,是因為中央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必須面對問題找到解決辦法,才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早期的改革中,了不起的就是正式承認了私有產權的地位,才有了民企的大發展,為今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很可惜的是,當時改革的迫切感,對嚴重問題的深入認識,正在逐漸消失。

許成鋼說,由於經歷了一段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於是開始盲目自滿,而不是看到中國有大量問題尚未解決,有大量問題過去只解決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沒有解決。他認為,經濟學家作為“醫生”,就是要找毛病。而當前的毛病就是以為“病”好了,卻不知道“病”還很重。由於有“病”不治,甚至拒絕承認,導致此前留下的老病(軟預算約束問題)開始複發,帶來的“病”就是當下的產能過剩。

他認為,產能過剩是威脅當前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而造成產能過剩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最基本原因,是因為全體中國家庭住戶可支配收入占中國GDP的比例過低,簡單來說就是老百姓錢太少,使得內需不足出現生產過剩。另一個就是,軟預算約束的最主要部分是國企和地方政府,他們不害怕破產,也不擔心破產。在沒有足夠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仍然瘋狂投資,最終導致產能過剩。這兩個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就無法解決產能過剩,那麽經濟增速就會受到限制。

許成鋼認為,從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依靠的是法治。

以去年發生的股災為例,他認為其中暴露出的問題,首先是有意識的在用行政的方式,推動股市的價值,以為用這個方式能夠解決一系列中國改革面對的困難。但是這種人為的推動方式,使得股市脫離了基本面。此時,任何頭腦清醒的投資者一定會賣空。但管理層反過來用行政的手段來打擊賣空。總結起來,就是用行政方式推出來了泡沫,再用行政的方式去打擊。這都表現出了錯誤的管理市場方式。

許成鋼認為,證券市場必須要依賴獨立的司法管理,而不是用行政的辦法。這在於,用行政的辦法管理會把政府的政策帶到市場里去,比如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這很危險,也是必須要吸取的非常重要的教訓。只可惜管理層只是吸取了一些表面的教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