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證監會表態嚴厲打擊非法期貨活動 行業亂局考驗監管

12月3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深圳表示,近期非法和變相期貨活動在全國各地有蔓延的趨勢,證監會將配合公安等部門予以嚴厲打擊,決不手軟。這是近兩年來監管者首次對猖獗的場外非法期貨交易發出強烈監管信號。

近年來,炒白銀、炒原油等違規交易模式在全國湧現,由於現貨交易處於金融監管的真空地帶,不法金融欺詐行為愈演愈烈,參與者逍遙法外,投資者維權步履維艱。業內人士判斷,近期證監會系列表態將為對非法期貨活動的系統性、常態化監管鋪路。

監管姿態強硬

方星海在第12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公開演講稱,將嚴厲打擊非法和變相期貨活動,當前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任務很重,在已經發生了眾多P2P網絡貸款風險之後,決不能再發生大量的非法期貨風險,給人民群眾的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方星海提及的非法和變相期貨活動是指近年來在全國各地湧現出各式各樣的貴金屬、大宗商品交易。一些交易所打著白銀、原油、瀝青等品種的現貨交易為旗號,采取了類似期貨交易模式,違背市場規律,牟取短期暴力,呈現出野蠻生長的勢頭。

這類交易中,從業人員通常宣揚高收益低風險吸引投資者,再利用與投資者對賭、收取高昂手續費和操縱價格等手段,造成投資者短時間內巨額虧損。

據生意社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3月,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共有1570家,其中交易較為活躍的約有70家。另據國信證券統計,去年我國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總交易量接近29萬億元,預計2016年總交易量將突破43萬億元。

據公安部網站披露,今年11月28日,公安部與證監會在深圳聯合舉辦了證券違法犯罪案件執法培訓班,打擊證券犯罪。公安部正式確定了在遼寧省、上海市、重慶市、山東省青島市、廣東省深圳市五地設立證券犯罪辦案基地。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我國經濟犯罪形勢較為嚴峻,特別是證券、騙稅等專業領域大要案件頻發,影響範圍廣、涉及人員多、社會關註度高,其中個別案件甚至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幹擾,偵辦及處置難度極大。

他表示,在此背景下,公安部研究確定五個證券犯罪辦案基地,專門承辦特別重大經濟犯罪案件及相關工作任務。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壓縮警務指揮層級,提高指揮協調的精準度和實效性,而且有利於整合優勢警務資源,提升對專業領域經濟犯罪活動的集群打擊和立體打擊成效。

目前,對地方交易所的監管工作主要由當地金融辦負責,在國家層級尚沒有主管部門。根據證監會2013年111文和相關問答,地方證監局有職責對各類商品現貨市場及其代理商進行非法期貨交易進行認定,但是只接受地方有權部門的認定申請。並且,證監會出具的意見,僅供有權機關參考,不能代替其依法作出的認定結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地方現貨交易平臺都采取了被證監會定義為非法期貨交易的交易模式,包括標準化合約、集中連續競價交易、匿名交易、做市商制度等等。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周振傑認為,從刑法角度看,“貴金屬、原油現貨騙局”中,參與欺詐的人員可能涉嫌詐騙罪、合同詐騙罪和非法經營罪。

他向記者表示,不具有貴金屬期貨交易資格而誘騙投資者交易,並通過操縱交易數據進行虛假交易,騙取投資者財產,構成詐騙罪。其次,“現貨騙局”通過簽訂投資理財協議實施,構成合同詐騙罪。第三,“現貨騙局”本質上是非法期貨交易,而從事期貨交易需經過證券監管部門批準,因此行為人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一放就亂”考驗監管策略

11月25日證監會例會上,證監會發言人在回應本報提問時表示,目前由證監會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會同有關成員單位,部署各地對地方交易場所進行摸底排查。記者還了解到,上月以來,國家統計局在全國開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核查工作,要求各地區統計局開展轄區內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名錄整理和核實工作。

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資深金融律師潘衛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監管者的表態是對濫用金融創新的反思和修正。由於我國誠信體制沒有建立起來,金融創新步伐過快有可能拔苗助長。”

他指出,由於目前我國金融管理存在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的局面,因此容易導致部門利益、集團利益阻礙監管現象。證監會本輪牽頭摸查,說明監管者對地方性交易平臺的管理思路將會越來越清晰,我國金融集中管理地方交易所的局面即將形成。

一位接近中部城市地方政府金融辦的人士告訴記者,“金融辦管(地方交易平臺)起來很為難。一方面專業班子都在一行三會,金融辦人手有限,說白了就是一個溝通協調部門,主要工作是爭取到好政策落地促進地方金融發展。另外,政府也會參與地方交易平臺,設立新平臺有本地國有企業入股。”

他認為,對金融要素市場的監管,證監會應當參與,具體現貨的行業主管部門也應該參與進來,僅靠金融辦監管力量,可能對大宗商品還摸不清楚。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對地方交易所進行中央集中化常態監管並非易事,並且也容易造成新的尋租空間。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由中央政府直接進行監管,工作量是浩繁巨大的,而且形成新的政府背書關系,存在涉租和尋租的空間。而且在2011年38號文全面清理整頓後,地方交易平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為逃避監管衍變出來的新騙術大行其道。

最近一次對現貨交易平臺的運動式監管是在去年8月。證監會發布了《貴金屬類交易場所專項整治工作安排》,聯合相關部門在全國開展新一輪整治,覆蓋貴金屬交易場所的宣傳推廣、管理經營、平臺交易軟件提供、銀行居間服務及交易場所審批、完善監管體系等多個方面。

胡俞越指出,“現在地方平臺多如牛毛、水又臟又混,誰也說不清現在到底有多少家交易所,哪些是非法的。這次統計部門就是要先把家底摸清楚,然後采取下一步監管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