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禁疑問,共享單車究竟有何魅力,竟在寒冬下引得資本不斷壕擲腰包
本文系iNews新知科技(微信ID:iNewskej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資本寒冬、經濟下行,逐漸成為一種共識。互聯網公司裁員,實體商鋪閉店,過完今日,還有整一個月便迎來新年的喜悅與期待,只屬於一部分人。
漂流在潮水中方向不同的人,感受就像這北方的天氣,處在室內的人暖氣熱烘不知外間歲月,淘汰在室外的人饑寒切身數九寒冬。
不是沒有例外。有一個新興領域不僅朝氣蓬勃,不見寒冬與死氣,還不斷吸引到資本和巨頭入局,澆水灌溉。謎底沒有懸念,許多人心中已經有了正確答案,這個領域是共享單車。
互聯網公司和實業巨頭入局,繁榮與紛爭
11月28日,1步單車宣布公司於近日完成了2億人民幣A輪投資,而距離9月份公司成立之初獲得2000萬元天使輪融資,僅過去兩個多月。
與摩拜單車和ofo主要作戰戰場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同,1步單車項目落地在成都。而上一家選擇在成都推出共享單車的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商之一——永安。
再早之前,獲得1.5億融資的野獸騎行宣布新品牌小藍車 Bluegogo 誕生。分別獲得上億人民幣投資,背靠凱路仕的小鳴單車、背靠永久自行車的優拜單車一並高調入局。加上近期與芝麻信用合作的騎唄單車,將與 ofo 合作的700Bike …單車大戰的參戰方越來越多,門檻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上述名目複雜的單車品牌,只是共享單車市場的“冰山一角”。從公開的資料來看,目前共享單車APP的數量已經接近20個,且不包括地方公共自行車APP。
涼爽秋季,“共享單車”對很多人而言還是個陌生詞匯。隆冬將至,寒冷天氣不宜單車出行,共享單車市場反而欣欣向榮。一個季節的時間,資本飛速催熟了這個市場。
根據IT桔子的資料,不到30天內,6家共享單車獲得融資,雖然有4家未透露具體融資額,但唯一兩家透露的融資金額之和已經超過10億人民幣。
騰訊、阿里、美團、小米、滴滴等互聯網巨頭,分別以投資方的身份加入戰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曾被拋棄的傳統企業,在共享單車市場卻“耳聰目明”起來,曾經耳熟能詳的自行車品牌永久、飛鴿、凱路仕,以及曾參與過公共自行車的企業紛紛強勢加入。
我們不禁疑問,共享單車究竟有何魅力,在寒冬下竟仍引得大批資本肯願豪擲腰包,曾經保守的實業巨頭也甘願冒起險來?
新戰場下,沒有人願意錯失流量入口
一紙網約車規定,給了滴滴等出行領域新興崛起的獨角獸當頭一棒。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又打開了一扇窗,共享單車的出現,將成為出行領域全新的流量入口。
ofo作為共享單車模式的首創者,並非一蹴而就。ofo創始人戴威曾圍繞單車嘗試過多種商業模式,騎遊項目、自行車租賃…皆以失敗告終。
隨後,畢業不久的戴威又回到最熟悉的校園市場,以共享的方式將同學們的車收起來,再向外出租,這是共享單車模式的雛形。
而這種模式顯然成功了,在ofo共享單車計劃開放的第10天,訂單達到1500單。
2016年2月1日,ofo拿到了金沙江創投和東方弘道的A輪融資。談起投資原因,金沙江創投合夥人羅斌認為ofo“抓住了學生的剛需,並且是高頻次的”,值得投資。
隨著ofo業務的拓展,以及摩拜單車的面世,共享單車的用戶不再局限於學生身份,而“高頻詞剛需”的斷定卻在更大的市場上得到了印證。
根據libra提供的數據可以發現,從9月20日至11月20日這兩個月的時間里,摩拜和ofo的日活躍用戶數量都在波動中穩定增長。
從日打開次數來看,在11月14日至11月20日這一周內,摩拜單車的單日人均啟動次數為8.22次,ofo為5.52次。
摩拜單車與ofo所帶來的關註程度和產品上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互聯網和實業巨頭攜帶資本進入共享單車市場,其中滴滴出行跟投ofo無疑最惹人遐想。
戴威在媒體采訪中表示,未來ofo在白領市場單量能夠穩定在100萬訂單、並且車輛密度足夠大之後,ofo有望接入滴滴客戶端,與快車欄目毗鄰(用戶叫快車失敗後,滴滴會根據距離遠近給出騎乘ofo建議),如果未來能夠對接順利,那麽此舉對ofo的流量提升效應不可小覷。
事實上,ofo若能與滴滴達成合作,不僅僅是ofo單方獨攬滴滴平臺流量。
據2016年10月18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規模預計將達0.54億元,用戶規模將達到425.16萬人。
隨著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的移動租賃平臺加入,單車租賃用戶規模將保持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增長趨於理性,預計2019年中國單車租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1.63億元,用戶規模將達1026.15萬人。
對滴滴來說,ofo除了能夠豐富滴滴的出行場景,對於目前戴著腳鐐跳舞的滴滴來說,這也是一種新的流量入口補給。
共享單車並不是專屬共享出行領域的單打獨鬥,單車大戰中的參戰各方都能成為既得利益者。
龐大的用戶量和待激活的廣闊市場,可以媲美社交產品的高頻使用次數,具有付費能力(押金+高頻付費)的高質量用戶群,是資本和互聯網、實體企業追逐單車市場的強大動力。
你可以不相信人性,但一定要相信互聯網
除了市場前景巨大,互聯網和實體企業巨頭爭相恐後地搶占單車,實際搶占的是單車背後的想象空間,搶占的是未來。
談到共享出行的經濟效應與聯動影響,Uber無疑是最好的案例。截止到今年10月份,Uber在全球72個國家超過425個城市開展業務,每月用戶量3000萬左右,估值680億美元。2016年的凈收入預計將達40億美元左右,是去年的兩倍多。
從Uber的估值來看,Uber的價值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本田和大多數其他汽車制造商,也超過大多數大型互聯網公司。摩拜單車、ofo等公司同樣在共享出行上做文章,未來又會成長到何種量級,可以期待。
我們也可以參照Uber,初步設想一下共享單車的未來。
由於Uber的車費結算方式是將費用轉至Uber平臺賬戶,一周一分發給司機們營運收入,這樣Uber相當於形成了一個至少7天的穩定現金池, 而龐大穩定的現金流將會通過資本運作產生效益。
共享單車雖然單次使用費用較低,但高頻使用下回收成本只是時間的問題,之後便是盈利。目前,ofo在22個城市開通服務,日訂單近100萬單,算下來每日現金流水也是筆不小的數目。
除此以外,大部分單車APP需要支付押金。相對於摩拜單車299元的押金,ofo的雖然只有99塊,但按照其公布的300萬註冊用戶來算,平臺用戶押金也接近3億。
美國媒體曾經報道,紐約一家名叫Juno的創業公司通過邀請Uber司機喝咖啡,換取在司機車上安裝車載設備,以及Juno手機APP的機會,並用來挖掘Uber的數據,最終通過數據來構建商業模式獲利。由此可見,出行數據的價值如何。
馬雲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出行數據未來對車聯網、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交通領域勢必都將做出巨大貢獻。
共享單車APP同樣可以通過獲取用戶的行動路線、常去地點,甚至根據移動速度判斷用戶使用的交通工具,為用戶進行精確畫像,收集相關出行數據。
Uber中國的“一鍵呼叫”活動,曾作為流量入口,與多個產品和品牌合作。聯合中國最大綜合金融集團中國平安推出“一鍵呼叫一個億”,與麥當勞合作“一鍵呼叫U堡寶”,與淘寶共同打造線下場景移“一鍵呼叫移動試衣間”等。共享單車想要做這樣的嘗試,未嘗不可。
相對於汽車,單車可以緩解交通,更加綠色環保,共享單車品牌以此為旗號,舉辦線下運動賽事 ,同樣是一種增收方法。
一旦共享單車市場得以充分開發,為我們帶來的改變和創造出的價值將遠不止於此。而對於最初所提到的道德風險帶來的監管以及成本的高漲,在資本對市場的推動改造下,通過信用評級等手段,也將逐漸得到改善。
親歷多家互聯網巨頭成長的老兵、媒體人王冠雄,曾經在文章中如此寫道:
“互聯網分為三個層次:
1.0,互聯網是一種“連接”的技術工具,帶來了行業層面的高速發展,此之謂互聯網行業。
2.0,互聯網是一種通用的先進方法論,帶來了產業層面的轉型升級,此之謂產業互聯網。
3.0,互聯網是一種新商業文明的價值觀,推動了透明、分享的社會大變革,此之謂社會互聯網。”
而共享單車現在輸出的不正是新商業文明的價值觀,不斷向用戶普及互聯網透明、分享的精神特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