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疫情、家庭暴力、抗生素耐藥性、心理健康、科技、兒童疾病、老年生活、出生死亡率……有關一座城市的健康,話題太多。
昨天,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滬閉幕。3天半的時間內,參會代表們圍繞“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這一主題,在這場全球最高級別的健康促進會議中共享了各國國家和地區健康促進的經驗與成果。
而於健康產業而言,一座城市的健康管理讓醫療信息、醫療機構、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在承載重任的同時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45萬人,500萬份標本。這是一組來自於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所帶領的科研小組在上海瑞金醫院進行調研的一組數據。他們希望通過海量數據的監測和分析,幫助醫學更深刻地理解糖尿病的內在病因、內外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等等,進而有效的服務並縮小糖尿病群體。
“海量的樣本可以真正產生大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幫我們看到在上海城鎮化進程中慢病到底是怎麽發生的?這可以給正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城市帶來什麽樣的借鑒意義?到底糖尿病會產生什麽樣的並發癥?這些並發癥到底是什麽樣子?”寧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按照他的計劃,目前該調研小組已經在全國25個社區完成第三年隨訪,目標是隨訪六年,“其實這三年的隨訪數據出來,就可以回答非常多的問題。”
在醫學上,有了這些數據,專家就可以知道對慢病應當如何進行管理,對慢病的很多內在病因,外環境、內環境的影響因素,以及具體的影響方式都可以有更量化的理解,從而對一座城市、一個社會的健康進行“精準把脈”。
“上海已經通過社區、區中心醫院以及市級醫院和公共防疫機構的連接,使得我們了解疾病譜的變化。這些疾病恰恰是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工作,是可以去控制、減緩、減少它的並發癥,使得整體生命質量有所提高。”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在會議現場談及了上海的情況,數據、科技正在這座城市的健康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醫療機構、體檢機構、影像中心……醫療信息化需要無縫連接治病的每一環節,才能最終畫出一張完整的“城市健康數據圖”。
“如果打造了體系,就可以做新藥研發、疑難雜癥研究、建標本庫、常見病人群的研究。這個就需要互聯網大數據來承擔,換句話說,只有我們的數據量達到一定的地步時,才需要雲,如果只有兩個病人、4個數據,還需要雲嗎?一個小計算器就夠了。”寧光補充說。
數據對於一個城市的意義不僅僅是在慢病的治療上,疾病的預防也是重要環節。
目前國內體量最大的體檢機構美年健康通過對連續三年體檢客戶人群的體檢數據分析發現,具有某些指標的糖尿病前期病人轉化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可以高達14%~18%,由此他們可以發現一些疾病發病的風險點,在公共衛生體系內,如果可以提前做好這些風險點的控制,就可以縮減糖尿病患者的人數。
“今年我們的服務客戶有1500萬左右,預計到2019年可以達到4000萬人,這是相當大的一個客戶規模,體檢作為醫療信息采集的入口,在海量體檢普查、篩選高危人群、精準評估和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等方面都可以幫助公共衛生體系更好的管理居民的健康。”在本屆健康促進大會上,美年健康董事長俞熔如此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支出占GDP的比重約為6%,而在德國、法國、日本均約為11%,英國為9%,美國的這一比重接近18%。此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是曾表示,按照預計,在未來10~15年時間,國家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會達到10%,按照現有價格水平計算,未來健康產業的規模將會達到10到12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