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年中國職工福利保障哪家強?國企福利指數最高

11月23日,2016年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CEBI)在北京發布。指數選取我國36個大中城市開展調查,指標體系設計涵蓋全面,覆蓋中國職工福利保障的“兩側”(福利保障供給側與需求側)、“四方”(政府、企業、個人、福利保障產品提供商)、“一體”(福利保障產品自身),全面反映我國職工福利保障狀況。

根據調查結果,2016年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為70.4,整體處於“基礎水平”區間的中間位置。

企業福利保障“重激勵”、“輕保障”

該指數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由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是中國首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

中國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指出,保險業“新國十條”明確提出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應積極探索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為我們觀察社會制度改革提供了標尺和工具,也為商業保險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空間。

 報告顯示,一級指標中,充實性指數、公平性指數、滿意度評價指數和效益評價指數分別為72.5、 69.1、70.1和69.2。

2016中國大中城市職工福利保障指數調查顯示,企業對國家規定的職工福利保障“必選項”貫徹較好,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企業年金、商業補充保險等“選填項”是拉開不同地區間、行業間、企業間福利保障水平差距的主要得失分點,亦是今後填補“福利鴻溝”的著力點,對於我國構建多支柱福利保障體系的目標,最終形成福利保障體系的多支柱穩定結構意義深遠。

指數報告還顯示,企業提供福利保障項目時往往“重激勵”、“輕保障”,公平性還有待提高,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先提高,正是我國職工福利保障處於基礎階段的一個特征,企業傾向於發揮福利的激勵效應,做大蛋糕之後,實現普惠。

國有企業職工福利指數最高

報告指出,福利保障的業別分布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信息業的崛起、新技術的擴散,使得福利濃度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兩個行業比較高。

具體來看,職工福利保障水平在不同維度上存在差異,國企、有工會的企業、上市公司和互聯網企業的職工福利保障水平較高。

從企業類型上來看,與中國勞動力多年來的就業意願相一致,職工福利保障指數依然維持著國有企業最高(72.1),外商獨資企業次之(71.0),而民營企業最低(69.0)的格局。

從有無工會的角度上來看,有工會企業的職工福利保障指數高達71.7,遠高於無工會企業的67.0。此外,上市公司的職工福利保障指數(72.4)高於非上市公司(69.1);互聯網企業(71.5)高於非互 聯網企業(70.0)。

受調研的36個大中城市,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金融業較發達,福利最為優厚,也反映了這些城市的經濟活躍度。

超75%職工傾向於為晚年護理繳費

本次調研還兼及我國職工福利保障領域中長期護理、社保降費、稅優保險等熱點問題。

針對老齡化的日益加深及新醫改的推進,超過四分之三的職工願意在現有社會醫療保險基礎上增加一定繳費,承擔晚年可能產生的部分長期護理費用,職工最傾向在養老院(療養院)等護理機構中得到老年護理。因此,政府應該盡快統一模式,並對一些制度標準做出明確規定。

針對經落實《關於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超過9成受訪企業已經或在今年內將落實社保降費政策,降費節約成本最傾向用於品牌或產品營銷上。已經落實該項政策的企業表示,這一政策具有一定減負效果,但並非顯著。

對此,報告認為,政府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法律手段促進民營企業職工的福利保障建設的完善,提升全社會職工福利保障公平性。

對於購買商業健康險的個人能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職工的知曉度有待提高。調查發現,已經購買該保險產品的職工比例為11.4%,沒有購買但有意願購買的職工比例高達56.6%。

報告指出,加快商業保險發展是提升職工福利保障水平和充實度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需要在過去註重宏觀政策的基礎上,推出更為精準的調控和引導的政策,撬動商業保險發展的杠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