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2P大變局:“跨界”集團急退出 平臺分化加劇

2016年9月下旬,蘇越(化名)在朋友圈掛出了一則P2P平臺轉讓消息,讓他感到意外的是,這項轉讓居然僅在半個月之內就迅速敲定。

今年8月份,銀監會等四部委祭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P2P網貸管理辦法”),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全面專項整治推進,不少P2P在面臨合規整改艱難中選擇了退出。“轉讓”則成為一種比較直接的退出方式。

第一財經調查了解,P2P網貸在合規整改中主要呈現三大特征:一部分無法完成整改的P2P公司已經選擇退出;一部分有能力達到合規的平臺進行大額資金整改,同時紛紛轉型小額信貸領域,消費金融是比較熱門的轉型方向;另外一部分不願意拋棄原有資源的平臺,則期望向第三方財富管理或交易所模式轉型。

甩賣”P2P

作為中間人,蘇越參與了這家P2P平臺的轉讓。“出售的P2P平臺是一個文玩集團子公司,該平臺專註於‘郵幣卡’行業,其借款人是高度集中的,金額也比較大。在監管規定明確的背景下,沒有精力去轉型,所以選擇把平臺出售。”

據介紹,該P2P平臺月均募集在3000-5000萬,而出售價格僅1250萬元,出售內容包括其平臺以及有意願留下的團隊,一次性原始債權清償。

接手的買家依然是文玩行業人士,接手之後可以改變應用場景,轉向藝術品行業的融資,其融資規模就可以降低並且具有較強的分散性。

“像這樣的P2P能夠很快轉讓交易,主要在於能夠很快轉變應用場景。但並不是所有P2P都好轉讓,像一些做房產抵押類的P2P則較難轉型,合規之下的接盤者並不好找。”蘇越表示,現在這個時間點,P2P平臺一般會選擇折價出售,成交價格比較便宜。

這種朋友圈甩賣P2P的案例並不多見。但合規壓力之下,上市公司開始拋售或者退出P2P業務,這些公司更多的是跨界進入P2P領域。

10月18日,紅星美凱龍公告,從從10月30日起家金所不再提供借貸撮合服務,同時關閉債權轉讓功能。但原有的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資信評估等除借貸撮合以外的其他服務繼續提供。

10月10日,盛達礦業公告擬以3060萬元全部轉讓持有的和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和信金融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各5%的股權。出售的公司正是此前盛達礦業投資的P2P平臺和信貸。

今年8月份,上市公司匹凸匹也宣布轉讓控股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權進行轉讓,退出P2P業務。9月,瓷爵士也宣布以1.18億元的價格出售溫商貸的100%股權。

這些上市公司進入P2P的時間僅在一年左右,他們給出甩賣P2P的重要原因是“監管政策出臺,收緊了行業的發展空間”。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最為主要的是,監管政策出臺之後,集團化背景的P2P難以有精力顧及轉型合規,因此退出成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拍拍貸CEO張俊認為,前兩年行業的火熱吸引了一大批資本和制度套利者進入,激烈的競爭推高了整個行業的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很多中小平臺在資金端並沒有線上流量的優勢。

“目前,網貸行業的發展已進入優質平臺與巨頭競爭的下半場,未來將是一個存量淘汰的時期。”張俊稱。

大額借款整改進行時

對於有能力達標的P2P公司,現在讓不少平臺“頭疼”的除了銀行資金存管,還有大額借款的整改。

P2P管理辦法明確設置限額:個人在同一網貸機構的借款余額不超過20萬元,在不同網貸平臺借款總額不超過100萬元。企業在同一網貸平臺的借款余額不超過100萬元,在不同網貸平臺的借款余額不超過500萬元。

對於大額借款規模的整改,P2P平臺一般選擇兩種應對方式,首先是在監管過渡期內自然到期消化,若監管過渡期內不能自動消化的則尋找及其他的接手人。

拍拍貸三季度數據顯示,平臺上20萬元以上借款占比為0.02%,1萬元以下的消費性借款占比則高達98.34%,單筆平均借款額度為2716.54元。

對於20萬元以上借款的這一部分,張俊告訴第一財經,在整改期內可以自動到期。這部分標主要是在淘寶開網店的企業以個人名義借款,未來可以考慮轉向企業借款。

有利網也采取了到期自動消化的措施。有利網對第一財經表示,截至10月17日,其99.5%的借款在20萬元以下,少量超過20萬的為早期歷史存量,在監管規定期限內自然到期即可。

能夠在監管過渡期內自動到期自然是沒有壓力的,不過有的項目時間較長,不能在期內消化,這部分P2P平臺選擇找其他資金來接手。

“我們大部分資產都是車貸和消費金融類,目前只有少量房地產抵押貸款超過了個人20萬貸款的限額,我們已經對接了保險公司、信托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資金,未來可以把優質房產抵押資產提供給機構資金,我們提供大數據風控服務和互聯網化的資產獲取方式。”愛錢幫CEO王吉濤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預計,到明年6月,限額問題將全部解決。

轉型求生

“小額、分散”原則是P2P投資應遵循的原則。實際上,在銀監會監管細則出臺之前,不少P2P已經開始了轉型,消費金融領域就是轉型的一大方向。

零壹財經的最新消費金融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央行統計的人民幣消費信貸余額為18.95萬億元,剔除個人住房貸款後為4.77萬億元,假設未來5年平均增長20%,到2020年非房貸消費貸款余額可達到11.87萬億。

其中,互聯網消費金融以占比10%的低限估算,到2020年該市場規模可達到1.19萬億。如果考慮到網上消費、O2O支付的發展增速,加上互聯網消費金融滲透率的提高,樂觀估計到2020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可達到4萬億。

面對萬億級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P2P平臺在面臨合規轉型之時多數選擇了消費金融領域。

今年5月份,以大額借款項目為主的P2P平臺紅嶺創投推出消費金融個人信貸,主攻零擔保無抵押低成本借款。

P2P行業中,也有不少平臺在監管明朗之前就開始布局消費金融市場。例如,拍拍貸在2014年就做出戰略調整拓展消費金融版圖,定位沒有信用卡的消費人群,以85後為主。

“小額消費信貸的合規優勢,會隨著網貸行業的逐步規範化越來越明顯。”張俊稱。

愛錢幫在2015年開始布局消費金融,主要在醫美整形、房租分期、汽車金融以及以租代購等領域。在監管出臺之前,愛錢幫還對接了機構資金,目前已經實現了全流程的系統化操作,未來往智能信貸、智能金融領域發展。

“未來幾年,消費金融肯定會保持較快增長。而且這次監管辦法中對於小額分散的要求會加劇這個領域的競爭,但是整體發展趨勢並不會因為一次監管而改變。”王吉濤對第一財經稱。他認為,表面上看,各家做消費金融的領域是趨同的,但背後是在考驗資產的生產效率,以及進件、審批、放款,以及對於低成本資金的獲取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

有利網CEO吳逸然也對第一財經表示,有利網在2014年就開始布局消費金融市場,目前消費金融業務占比已經超過90%。其消費金融類貸款主要來自數碼產品、汽車等領域,未來也會不斷開拓美容、旅遊、娛樂等其他消費金融市場。

不過,在聚愛財CEO任衡看來,雖然轉向消費金融領域的確能夠很快讓平臺變得合規,但從做大額借貸轉向消費金融,經營模式會發生質的變化。

張俊也認為,消費金融領域雖然有萬億級市場蛋糕,但要做好並不那麽容易。“‘指導意見’核心要求是做小額,並且限額,市場會擠壓到小額領域,比較直觀的是消費金融。如果做傳統線下網點模式,運營成本會比較高,如果做純線上,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對數據、運營積澱。”

因此,此前以債權轉讓為主的聚愛財等平臺選擇了另外一種轉型方式:一邊等待債權轉讓監管相關規定的最終落地,一邊積極迎接合規,轉向交易所模式。任衡介紹,所謂交易所模式,即交易所做債權的掛牌和摘牌,而聚愛財做通道,將投資人引導至交易所。目前,聚愛財主要通過小貸公司、典當行等做房產、汽車和藝術品等抵押債權轉讓,並已和多家交易所積極洽談合作。

采取這種轉型方式的並非只有聚愛財,10月25日,開鑫貸宣布設立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據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翰介紹,設立這個交易中心首先是為了發展中小企業債權直接融資服務。8月開業以來,已經有定向融資產品、收益權等產品掛牌交易。

互聯網金融全面監管當前,金融資產交易所正成為平臺轉型“香餑餑”。除了P2P平臺直接轉型做金融資產交易所,有業內人士指出,金融資產交易所可發展P2P網貸平臺作為金交所“經紀商”,其部分受限業務可以轉移到金交所平臺。互金平臺也可通過代銷交易所理財產品(交易所的理財產品投向貨幣基金),間接實現代銷貨幣基金,為投資人提供活期產品。

同時,交易所發行理財產品,可通過互金平臺銷售,募集資金投資於互金平臺指定的或審核通過的金融資產。當然也不是任何平臺都可以和金交所合作,也會設立一定的門檻。

平臺分化

“這次監管的界定使得P2P的概念發生變化,現在嚴格限制在小額分散、點對點的直接借貸,和過去幾年大家所理解的P2P概念已經不同了。”王吉濤表示。

在王吉濤看來,擁有小額分散資產生產能力的機構不會缺流量,但是由於合規的門檻和成本較高,預計會有大批平臺生存艱難,所以流量端會出現兩級分化。

任衡也表示,在嚴格的監管之下,沒有搶占流量先機的中小P2P平臺未來難以與已有巨大流量的平臺抗衡,因此在整改期內選擇良性退出也屬正常。

今年7月20日,美利金融宣布停止線上理財平臺運營,並在當天向用戶結算本金和收益。這家在2015年9月正式上線的平臺,其創始人正是有利網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劉雁南。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沒有搶占到流量先機的平臺,在合規之下獲客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該人士分析,未來P2P的獲客成本還會提高,1000元每人的有效獲客成本會成為常態。

因此,正如王吉濤所述,在監管的不斷細化之下,P2P的業務模式已經有了一個規範化發展的概念,擁有巨大流量背景以及在行業深耕多年的老牌P2P優勢凸顯。

零壹財經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9月,有50%-60%的平臺交易額環比下滑,考慮到大量規模較小的平臺未納入統計範疇,這個比例保守應在80%以上。

其原因在於,一方面行業分化導致大平臺資金聚集效應更加凸顯,對規模較小的平臺分流增加。另外一方面監管限制下,一些平臺開始轉型或開始合規性整改,這就會導致過渡期內發標減少,或標的額度降低。

拍拍貸監測的數據顯示,在P2P監管規則落地之後,8月24日至9月30日,拍拍貸總體成交量仍在持續上升,其成交額為32.86億,相比前37天增長38.58%,平臺新增貸款余額14.52億,相比前37天增長34.24%。其9月成交額為26.66億,環比增長28.08%。

 “清退過程是必然的,但是肯定也會有新的發展機遇。行業由於監管明確會更加正規化,也提升了投資人和從業人員的信心,洗牌後會迎來新的發展時期。”王吉濤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