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家:食用農產品安全風險很大原因在於生產者不誠信

中國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到底如何?

日前,在首屆安全食品生態協同工程倡議大會上,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吳林海稱,梳理近幾年來的蔬菜、畜產品、水產品、水果、茶葉檢測數據發現,中國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狀況是總體穩定、趨勢向好。

他說,全國蔬菜產品抽檢合格率自2008年以來,連續8年保持在96.0%以上的高位波動;畜禽產品的監測合格率自2009年起,已連續7年在99%以上的高位波動;我國水果合格率自2009年以來,檢測合格率一直處於95%以上的高位波動;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性不足;2009-2015年間我國茶葉例行監測合格率非常不穩定,質量提升也有較大的空間。

不過,對於這些數據,吳林海補充說,這些數據主要來源於對全國154個城市的監測,並不能代表全國的水平,而且這些檢測數據是如何抽樣,是否具有代表性,仍然有待於檢驗。

吳林海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汙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此外,研究表明,現階段,相當一部分地區,已過量施用農藥,農藥殘留已經成為影響食用農產品安全的主要風險源。不過,他提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必須依靠農藥,不使用農藥顯然還不行,還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但問題是農藥的使用量不能過量。

至於病死豬流入市場,吳林海稱,這意味著中國農產品安全風險,很大一塊是來自農業生產者、食品生產者的不誠信、不道德,而且這個問題還非常嚴重。本來病死豬是生豬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但是考察2009-2014年間發生的101個病死豬流入市場的事件會發現,曝光數量逐年增加,曝光地區以生豬主產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為主,集中在廣東、福建、湖南、山東等省,而且跨區域犯罪可能成為常態。

在中國,食用農產品安全風險也是逐步累積形成的。

吳林海表示,一方面是長期以來實施的工業化戰略,由於對客觀規律認識不足,指導思想的偏差,快速的工業化發展對農業生產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甚至有些是難以逆轉的歷史性破壞。還有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過程中不當施用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

他說,農產品安全風險不僅僅來源於農業生產環境汙染的直接傳導,而且通過間接傳導機制對農產品安全風險產生更具持久性、複雜性、隱蔽性和滯後性等特點的複雜影響。所以要改善農產品品質,必須是從農業生產者自身來促進。

除此以外,吳林海還提到,農產品安全風險跟國情是密切相關的,並且還跟人為因素產生的風險有關。

小規模、分散化的農業現實,小農戶普遍具有理性有限、文化程度低等特征,出於改善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不同程度且普遍存在不規範的農產品生產經營行為。尤其值得關註的是農產品生產經營“一家兩制”的情形。具體來說,就是農戶會將土地分為兩塊,地塊上種著銷往市場的農產品為了追求產量,會過量施肥施藥,而地塊上種著自家食用的農產品則會少打甚至不打農藥。

值得關註的是,安全食品生態協同工程倡議的發起旨在解決食品安全領域的多方協同問題,希望能通過倡議的發起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公益管理平臺和安全食品平臺,實現“地凈、天藍、人健康”健康生態構建的願景,減少化學物投放,實現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理念,倡導利他與利己的高度統一、擁抱關愛、拒絕自私和冷漠及契約精神與高效率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