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國經濟數據後,各地統計局也紛紛披露了自己的三季報。從已公布的23個省份的數據來看,重慶和貴州這兩個長江上遊省份的增速超過了10%。從名義增速來看,東部沿海幾個發達省份的增速都比較高。
長江上遊最強勁
從區域上看,長江中上遊的幾個省份最為強勁。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5.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7%,比上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較全國高4.0個百分點。
緊隨其後的是貴州,2016年前三季度,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8135.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增速與上半年持平。
此外,位居長江中上遊的幾個省份表現也相當不錯,比如江西增速達到9.1%,安徽達到了8.7%,湖北也達到了8.1%。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總體來看,長江中上遊地區幾個省份的產業層次搭配更好。這些地方也有不少重工業,但相比東北等地,長江中上遊的重工業如重型機械等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些地方的勞動力比較充沛、水資源豐富、更貼近市場,是產業轉移的主要選擇地。“尤其是生產要素的綜合平衡方面,優勢比較明顯。”
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這些省份吸引了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大量產業轉移落地。比如蘇州的不少筆記本產能目前就已經轉移到重慶等地。
以貴州為例,前三季度,貴州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全省汽車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39.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5.0%,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1%。
在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3個保持了增長,占84.6%。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1.1%、21.7%、10.6%、8.3%、5.7%、9.2%和5.3%。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教授說,長江中上遊地區產業發展得比較好,而且在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帶動下,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快,因此發展仍比較快。
表1 各省份三季報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沿海省份名義增長更快
另一方面,目前統計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中的增速均為實際增速,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是無處不在的,不光關系到各地GDP總量的大小,而且也與每個人的實際收入息息相關。用名義增速來觀察各地的經濟表現,會更為直觀。
在名義增速方面,有三個省份的增速超過了10%,分別是貴州、福建和重慶,而且都在11%以上。
這其中,沿海省份福建前三季度名義增速高達11.52%,僅次於貴州,比實際增速高了3.1個百分點。不過福建的名義增速比較高,有其特殊原因。在過去,福建GDP統計中,一直存在“上小下大”的情況,即上半年的比重較小,下半年比重較大。
“過去福建一直存在‘上小下大’的問題,現在我們逐漸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更能反應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福建省統計系統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福建調整了上下半年的比例,對去年的基數進行了調整。
也就是說,不論是今年上半年,還是前三季度,福建的名義增速都會比較高,但全年下來,名義增速就會相應地降低。
分省份來看,沿海發達地區盡管實際增速不高,但名義增速卻普遍位居上遊。除了福建,上海的名義增速也達到了9.31%,廣東、浙江、北京都超過了8.5%。沿海省份的名義增速普遍高於實際增速1個百分點以上,比如,上海高出了2.6個百分點,北京高出了1.8個百分點。
而名義增速比較靠後的主要是能源占比比較大的省份,如陜西、內蒙古、河北、山東、寧夏等,這些省份的名義增速都比實際增速來得低。比如陜西名義增速只有4.42%,比實際增速低了2.9個百分點;內蒙古名義增速只有4.9%,比實際增速低了2.2個百分點;山東的名義增速只有6.54%,比實際增速低了1個百分點。
這種差異的一大原因在於產業結構的不同。陜西、內蒙古、河北、東北等省份的生能源產業占比較大,由於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價格同比下降,因此這些省份名義增速也會低於實際增速。
相比之下,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處於產業的下遊,輕工制造業、以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產業發達,這些地區的價格上升幅度較大,因此名義增速就明顯高於實際增速。
能源省份重迎好日子?
不過,對能源省份來說,目前觸底反彈的態勢已經顯現。最新公布的9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五年來中國PPI首次轉正:9月PPI同比增長了0.1%,結束了自2012年2月份以來的月度同比下滑。PPI是指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簡單來說,PPI就是上遊原材料的價格。
數據顯示,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指數報收於577元/噸,較年初累計上漲55.5%。相比之下,期現貨價格漲勢更猛。10月24日,鄭商所動力煤主力合約1701以漲停收盤,報625.6元/噸,價格創歷史新高。
對能源省份來說,PPI的上揚意味著這些地方將迎來重大利好。陜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煤炭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從8月開始該省能源工業月度增速轉正。9月,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1-9月下降0.7%。
在內蒙古,前三季度,全區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9%,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6個百分點;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5%,結束了同比連續50個月下降的態勢,自2012年7月以來首次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4.0%,較上半年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
如果能源價格繼續上漲,那麽能源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也有可能將重新迎來好日子。彭澎說,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將利好東北、山西、內蒙古等能源省份的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於為這些地方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不過,彭澎也提醒,這些能源重化省份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產能過剩該整合的東西還是要做,混改、重組等工作還是要抓緊,尤其是很多地方的民營經濟占比仍比較低,還是要加快體制機制轉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25日表示,中長期看,隨著能源消費強度的不斷回落和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煤炭市場需求很難有絕對增長的空間,預計2020年煤炭消費量至多41億噸,即使考慮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的因素,到時全國煤炭產能仍然有46億噸左右,煤炭產能大於需求的基本面不會根本改變,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
他介紹,部際聯席會議將進一步統籌處理好去產能、保供應、穩價格的關系,推動煤炭及相關產業協調健康發展。一是堅定不移去產能、調結構。深入推進煤炭行業兼並重組和處置“僵屍企業”,大力培育和發展先進產能,加快退出低效無效產能,努力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優化布局。
二是多措並舉保供應、穩價格。高度重視並妥善解決當前部分地區供應偏緊的矛盾,繼續有序釋放安全高效先進產能,有序引導在建煤礦投產達產增加一部分產能,針對少數供應偏緊地區定向增加部分產能投放,保障居民取暖、發電等用煤需求。
表2 各省份前三季度名義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