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說《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實施遇到的實際問題。我覺得,作為行政機關,作為標準制定部門,不能太任性,也不能被利益集團綁架。”10月13日下午,在海口召開的一個論壇上,中國政法大學原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率先“放炮”。
當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舉辦大氣汙染防治技術與創新專題研討會。主辦者將研討會的主題設置為“新智慧·新藍天:軟科學+硬科學繪制綠色發展”。
專題會主席、中關村空氣汙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顏梓清解釋說,“作為環境工作者,特別是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工作人員,我們不斷地反思大氣汙染防治的出現了哪些問題,努力探索和研究,希望盡快找到問題的答案。”
她說,在政策的鼓勵和保障下,不斷有世界性的創新技術成果誕生。但這些好的技術成果,在控制大氣汙染中力不從心,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們發現,好的技術成果在市場應用中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各部門的政策不一致造成的。”
顏梓清說,政策法規與技術措施不同步的主要問題,反應了我國環境領域軟科學建設上沒有設置出科學的制度規則,也沒有充分地利用市場杠桿和市場的方式,調節和調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汙染治理,造成環境治理成本高,資金缺口大,財政負擔不起和以政府為主的治理模式。
研討會上,原本在第二個單元作主題報告的王燦發主動要求在第一單元發言。“向大家表示道歉,因為一會還要開理事會,有兩個事需要我匯報,所以先把給我的任務(作報告)完成了。”
王燦發演講的題目是“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立法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其改進思路”。“《大氣汙染防治法》的實施離不開標準。我算了一下,該法129條中有38條直接涉及到標準的制定、修訂和使用,大概占全部條文的29%。”他說,而標準的制定涉及多個部門和機構。
他以《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為例,這一條規定,“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應當依法通過計量認證,使用經依法檢定合格的機動車排放檢驗設備,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範,對機動車進行排放檢驗,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實現檢驗數據實時共享。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及其負責人對檢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排放檢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王燦發說,這條最起碼告訴我們這幾個內容:一是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需要經過計量認定;汽車檢驗排放設備需要依法檢定,合格方能使用;國務院環保部門制定檢測過程的規範;檢測機構負責人對檢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出了事要承擔責任,以防止檢驗機構弄虛作假。“但實際情況是,目前機動車檢測機構收幾百塊錢就車檢通過的情況太普遍了。”
王燦發說,還有一個就是機動車檢驗排放設備是否需要強制檢驗許可的問題。“在現實中,曾經遇到一個問題。”他說,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曾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其中第70條規定,煙度計有兩種:濾紙式煙度計、透射式煙度計。“那麽,有人提出我要造一個綜合式的檢驗系統,你給我檢定嗎?答複說,沒有在我的目錄里就不給你檢定。”
“而按照相關法規,不經過檢定的儀器設備是不能用的。這樣一個標準就引出了很多的問題。”王燦發表示,有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制定標準應該依法並確保科學性,作為行政機關,作為標準部門,不能太任性,也不能被利益集團綁架。
研討會上,駕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亮也反映,“目前就全國來說,在機動車排放檢測領域的方法是不統一的”,比如要確定車輛每公里排放多少克,這是一個關鍵的數據。但目前在有些地方還用濃度的方法,這是存在的比較大問題。另外,機動車排放檢測的信息基本屬於地市或某個省份,目前還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信息共享,而機動車本身就屬於移動源,信息共享是非常關鍵的。
顏梓清也反映了我國現有機動車汙染防控體系建構和存在的問題。她說,根據2015年機動車排放的汙染數據,機動車汙染物排放總量4532.2萬噸,比工業汙染物高出4倍,“但這還不包含二氧化碳,機動車排放的二氧化碳沒有作為汙染物控制,應該算是放棄監管的狀態。”“另外,機動車排放標準不斷提高,但對降低霧霾的作用不大。現有的機動車汙染防控體系和技術措施,不能達到控制汙染的目的。”
顏梓清建議,用管理軟科學重構機動車汙染防控體系,推行區域汙染總量控制,同時建立車輛排放清單管理和汙染量交易體系,用市場方式和分享經濟新模式讓公眾全面參與減排。
“汽車檢測、維修、排放檢測,未來是走向市場化。在市場方面,最重要的是利益調整和規則制定。”北京英島律師事務所主任馬維國說。
“為什麽霧霾治理如此艱難?原因不明嗎?不是,專家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硬技術不夠嗎?應該都有很成熟的技術。是政策重視不夠嗎?也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教授劉治彥認為,主要是需要軟科學和硬技術的結合,軟硬結合,“骨肉相連”。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能源工程學院院長程水源表示,“政策、標準、法規都應立足於實踐”,軟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入口,對於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