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SK利民:高科技發揮療效還需數據共享

身材不高、膚色黝黑、面容安詳,這是利民給人的第一印象,他是GSK高級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以及全球神經系統藥物研發總裁。

加入葛蘭素史克(GSK)兩年來,利民領導著GSK中國研發中心以及全球神經系統藥物研發。在此前的20年中,利民獲得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資助赴美深造,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32歲便成為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曾領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心的藥物篩選工作。

“人腦是非常特殊的器官,在制藥的時候如果有辦法看到腦部的功能是非常有用的。把腦部活動通過成像反映出來,第一能了解人腦功能,第二是幫助開發藥物,把功能缺失的腦部激活。”利民說。

治療阿爾茨海默綜合征

他表示,在神經科學領域,我們比以往更加了解大腦如何工作。GSK中國研發中心所從事的,就是著手解決一些世界上重大的醫療難題,比如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帕金森癥、疼痛等疾病。

針對阿爾茨海默綜合征,利民表示,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1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阿爾茨海默綜合征,然而目前全球都沒有一種從根本上治療這種病的藥物。

“因為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綜合征主要是因為神經細胞萎縮甚至死亡,這個過程導致大腦的結構受損。GSK目前最新的研究就是減緩神經衰退的速度,或者說是讓神經恢複健康。”

不過他並沒有透露這種治療阿爾茨海默綜合征的藥物何時能夠面世。“就像是一個體育比賽,你必須參與其中,因為社會在等待。過去十年對人類大腦和信息數據的處理有飛躍發展,所以對腦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使得我們能夠對病人的測試越來越精準。”

所謂的“精準”體現在測量一個帕金森病人的病情是否惡化,通過他敲擊鍵盤的習慣就能計算出行動速度。“因為帕金森病人有行動功能性缺失,所以在他敲擊鍵盤的時候你就能發現它的一些動作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這種“精準”在未來將貫徹醫學研究到臨床診療的方方面面。“可穿戴設備是令人驚喜的發明,尤其是能夠在臨床上幫助醫生監測病人是否按時服藥,要知道這在過去非常困難。但現在醫生不但可以知道病人什麽時候吃了藥,而且還能知道吃了幾顆藥。”

與蘋果合作

今年早些時候,GSK宣布和蘋果合作,利用Apple Watch收集的病人數據來做研究分析。“針對病人的測量需要更加精準,幫助監測病患的癥狀,比如他什麽時候癥狀比較嚴重,不僅僅是監測服藥與否,還能監測藥物療效,也能收集到從前不可能收集到的病人的數據。這將影響未來好幾代藥物的研發,比如醫生會知道劑量對於某個特定病人的作用,從而采取改變劑量或者輔助配合其他治療。不過,他並沒透露和蘋果的合作何時會公布首批研究報告。“我們必須要收集足夠多的數據,是一個科學的過程。”他說。對於個性化治療,利民的理解是,它已經由過去對於身高、體重等個性化指標發展成為了現在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比如開始吃藥到停止服藥的時間也需要隨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及時做出調整。”利民表示。

英國國家衛生院(NHS)數字化進程的關鍵一步就是醫療機構與科技公司數據實現共享。但即便如此,使用匿名用戶信息所做的調研,在倫理道德上也存在“紅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想要深層次介入健康醫療領域,首先得說服病人交出他們的醫療數據。

今年2月,谷歌和NHS合作,NHS同意向谷歌DeepMind開放160萬病人的就診記錄。這引起了媒體和公眾輿論的不滿,他們認為在病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他們的信息數據,哪怕是匿名數據都是不道德的。

DeepMind聯合創始人、醫療業務負責人表示:“病人是我們研發的中心,研發的數據來源於他們,最後也用在他們身上,所以我們非常想了解病人的想法。”為此,谷歌進行了首次病人聽證會,了解他們的訴求,傾聽他們的疑慮。

對於科研機構,病人的數據就好像是“生命的血液”,研究人員希望與病人建立起一個共同的平臺,這一平臺可以存在於智能手機,病人的情況能夠通過這個平臺上傳,醫生也能實時監測到。比如病人的病情突然發生轉變、術後突然發生了一些異樣的癥狀等等。

但是病人的擔憂是,如何保證他們的數據安全,不會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在英國對2000位病人所做的一份調研中,發現他們大多對於自己的數據被共享不知情,有17%的病人表示,他們永遠不會同意公開自己的數據,即使是以匿名的方式用於研究領域。

“數據分享很顯然對於促進科研有著極大的好處,人工智能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手段,幫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診療。但問題是要謹慎使用這些數據。”利民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