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洪水觀察系列之一】治水:從嚴防死守到綜合管理

【編者按】

長江中下遊的防汛工作,並沒有隨著梅雨季節的結束而松弛。8月25日,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主持召開會商會。陳雷表示,當前全國仍處於主汛期。全國仍有44條河流發生超警戒以上水位洪水。2016年,長江中下遊部分區域遭遇了總量、強度和範圍等均高於1998年的降水過程,很多數據突破歷史極值紀錄。洪水危情再現。

1998年,是中國防洪思想變革的分際線。之前,限於條件,防洪基本圍繞“嚴防死守”四個字開展;之後,政府不僅投入巨額資金用於大江大河治理,國務院還具體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的32字政策措施。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治水思路逐漸由“控制洪水”變為“洪水管理”。

18載之後的2016年,肆虐的洪水因為多項數據改寫了歷史紀錄而備受公眾矚目。18年間,政府采取的治水措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防汛抗洪依然面臨很多新課題。隨著流域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治水戰略地位也變得更加重要。2016年的洪水是對這些年江河治理成果的檢驗,只有清晰看到不足,才能在治水理念、方法上適應新的形勢和變化,最終造福於民。第一財經在2016年汛期即將結束之際,制作治水專題,以備殷鑒。

(都江堰)

 

治水,可以說貫穿了中國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人類與洪水的抗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文明時期,其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大禹治水。從大禹的“改堵為疏”,到孫叔敖的“引水灌溉”和西門豹的無壩取水樞紐及“低溢流堰”,再到李冰的都江堰、王景的“河汴分流”、範仲淹的“浚河、修圩、置閘”、郭守敬的“四海測”、潘季馴的“束水攻沙”……這些古代治理洪水的方法,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遭遇了多次洪災侵襲,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抗擊洪水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也有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就治水的理念和思路來看,在1998年特大洪水之前,治水思維基本圍繞“人定勝天”和“嚴防死守”開展;1998年之後,中國在多個層面進行了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探索;本世紀初又提出了向“洪水管理”的戰略性思路轉變。可以說,1998年成為推動中國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的分水嶺。

在資金投入上,1998年之後,中國政府斥巨資集中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在1998年到2002年5年里,中央水利基建投資總額達到1786億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資總額的2.36倍。在“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更是達到2萬多億元。

伴隨城鎮化迅速推進,流域經濟迅猛發展,新時期的治水又面臨著諸多新問題。僅以長江治水為例,“經過多年治理,現在情況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一是目前長江幹堤加固完成,標準提高;二是農村青壯勞力進城,搶險力量減弱。所以,如今應該更多強調的是人水和諧,給洪水出路,還空間於洪水;同時在受淹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增強承受能力、適應能力、快速響應能力與恢複重建力。”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防洪領域專家程曉陶向第一財經1℃記者表示。

從“控制”到“管理”

1998年夏季,長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同年8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關於當前全國抗洪搶險情況的報告》稱:“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長江流域1320人)”,並表示要“繼續嚴防死守,確保大江大河幹堤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1℃記者回憶:“1998年,長江流域可用於調節大洪水的措施和工具不多,只能嚴防死守。”

在程曉陶看來,1998年長江抗洪最突出的特點是“嚴防死守、死保死守”。除了對少數有礙行洪的江洲民垸主動放棄之外,萬里長堤,寸堤必爭,不惜一切代價固堤護堤、加築子堤、查險排險、搶險堵口,搶築一、二、三道防線。

“嚴防死守,實質上就是在我國堤防標準與可靠性尚不夠高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和多年積累的搶險經驗,采取臨時加高、加固、除險措施,保衛堤防安全,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河道、湖泊的行洪與槽蓄能力,盡可能減少淹沒範圍,減輕水災損失。”程曉陶表示。

這一場特大洪災的發生,促進了政府在治水思路的轉變和發展戰略的轉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政府提出的水利建設方針是“防止水患、興修水利”,並從1950年起對長、黃、海、淮等七大江河進行持續治理;在1998年洪災後,政府對水利的投入空前增長,在水利的諸多領域開始了“災後大治”的步伐。與此同時,社會各界開始反思應如何與洪水共處。

(2016年7月14日,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與牛山湖之間的隔堤被炸開,梁子湖永久性退垸還湖)

1998年長江洪災後,國務院提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等32字政策措施。是年冬,湘、鄂、皖、贛4省開始對長江幹堤之間嚴重阻礙行洪的洲灘民垸、洞庭湖及鄱陽湖區部分防洪標準低的民垸進行平垸行湖、退田還湖。

在1999年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溫家寶表示:“堅持把興修水利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要堅持蓄泄兼籌,以泄為主,提高綜合防洪能力,必須通過堤防建設、分洪攔蓄水庫調節、河道整治等綜合措施,提高江河的防洪水平。”

2001年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時任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講話稱:“‘九五’期間,特別是1998年大水以來,水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表現在於“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進行了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探索,正在逐步形成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

2003年初,水利部與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明確提出,我國的“防洪要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這一轉變,是中國治水方略變化的重要標誌。

對此,王浩表示:“對於洪水管理,摒棄了傳統的圍、堵、截等控制和防禦洪水的思路,倡導‘有意識地適應洪水管理’或‘洪水的自然管理’理念。”

從“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一詞之差、順序之別,卻意味著治水理念、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的調整與完善。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綜合管理”的現代治水理念,是指要充分利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將洪水災害降低到最低。

國內外的防洪實踐證明,完全消除洪水災害是不可能的。在防洪措施方面,根據洪水等級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對於中小洪水,通過一定的輔助幹預措施,可以把洪水資源化,不僅可降低洪水的危害性,還能將洪水變成寶貴的淡水資源。比如,海綿城市就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而對於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比如長江流域今年的洪水,則要采取“蓄泄兼顧、以泄為主”的措施,必要時給洪水以出路,允許洪水淹沒土地,人員撤出蓄滯洪區,盡量降低洪災損失,力求做到人不與水爭地。

“98洪水”成資金投入轉折點

治水思想的變化以及推動洪澇災後的大治,需要大量資金來撬動。

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之後,國家水利財政支出及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占比在大幅度減少。《中國水利之路:回顧與展望(1949-2050)》中的數據顯示:計劃經濟時期,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占GDP的0.8%左右;“六五”時期,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僅占0.29%,“七五”時期更下降為0.11%。水庫與堤防建設速度顯著放緩,供水能力增加和新建工程增加量明顯減少。

1978年之後的20年,水利防災減災方面的供給增長緩慢,與安全性需求之間的差距持續拉大。1℃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折算,“六五”期間用於水利基本建設投資約為94.85億元;“七五”時期則減少至81.16億元。

不過,從1998年開始,中央在水利方面的投入逐漸大幅增加。1998、1999、2000年三年的中央水利基建投資總規模近千億元,年度投資額是過去一般年份的3~4倍。全國水利建設迎來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高潮。

如果把這一時間拉長到五年來看,即1998年~2002年,來自中央水利基建投資的總額達到了1786億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資的2.36倍。這一時間段內,國家共發行國債6600多億元,其中用於水利建設1258億元,約占五分之一。

“十二五”水利投入達2萬多億

根據“水利部長在歷年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1℃記者對“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的水利總投入情況進行梳理發現,這三個“五年計劃”對水利建設的投入,總量遞增驚人,占GDP比重相對穩定。

“十五”期間,中國水利建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25億元,相當於1949年至2000年的總量,約占當期GDP總量的0.5%,其中中央水利建設投資1695億元;“十一五”期間水利總投入約70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1.93倍,約占該期間GDP總量的0.45%,其中中央水利投資達到2934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達到2萬多億元,是“十一五”的近3倍,水利總投資占“十二五”期間GDP的比重超過了0.68%。

資金的持續投入推動了水利“大治”。其中防洪建設的投資巨大,數據顯示,1998年至2004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資達2411億元,其中用於防洪建設的投資1607億元,占同期中央水利基建總投資的67%。

王浩說:“目前,長江已基本形成了以堤防為基礎、三峽水庫為骨幹,其他幹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綜合防洪體系。”

具體來看,以三峽水庫為骨幹的一批有較大防洪作用的幹支流水庫得以修建,目前長江流域總防洪庫容約700億立方米;興建了以荊江、杜家臺為重點的一批蓄滯洪區;整治了長江中下遊部分幹流河道以及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尾閭洪道,長江中下遊幹流3900公里堤防達到了設計要求等。

在全國10個省(直轄市)208個縣(市、區)實施了以“長治”工程為主體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與2000年相比,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4.6萬平方公里,全流域已實現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5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