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到20%的數量占比,贏得了90%的市場價格——這是當前中國醫療設備市場被以通用電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這三家被稱為“GPS”為代表的跨國企業所壟斷的縮影之一。
目前,國內80%的CT、85%的檢驗儀器、90%的超聲波儀器等都是外國品牌,其中“GPS”的高端醫療設備占據國內超過70%以上的市場份額。高端醫療裝備主要依賴進口成為百姓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國產醫療裝備發展癥結究竟何在?又如何從層層壟斷中實現突圍呢?
國產CT率先打破“GPS”壟斷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目前國產醫療設備絕對數量占比並不低,甚至超過了80%,但多集中在了中低端領域。而進口的醫療設備憑借價格昂貴、技術整合度大、科技含量高等優勢,占據著醫療設備“金字塔”的頂端,以不到20%的數量占比,贏得了90%的市場價格。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布的《2013年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統計,進口醫療設備價格普遍高於歐美日等原產國50%-100%,如TOMO放射治療系統等設備,在歐美日等國家多為250萬美元,我國進口多在500萬美元以上。
這是國產品牌缺席的結果。東軟醫療CEO武少傑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除了研發時間晚於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國內高端醫療裝備核心技術和品牌競爭力的缺失。
業內認為,高端醫療設備並不意味著高價,而在於壟斷。要想攻占國外品牌據守多年的市場,並不容易,不過目前一大批優秀的國內企業,比如東軟醫療等正在逐漸發揮本土企業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市場優勢,開始主動引導局部市場的整合和部分細分產品的進口替代,不斷攪動著“GPS”的壟斷格局。
國內醫療企業的代表東軟醫療,多年前跟“GPS”之一的飛利浦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武少傑稱,在合資的十年時間里,無論是從產品質量的把控上,還是企業的整體管理上,都使得東軟醫療邁向了國際化水平。但在價格方面卻差異較大,同一條CT生產線上出產的產品,一模一樣的質量,貼上洋標簽後身價倍增,竟然是國產品牌價格的數倍。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品牌溢價”和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當初飛利浦選擇與東軟合作,看中的是東軟醫療過硬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依托東軟集團的軟件優勢。在此之前,東軟醫療自主研發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身CT,打破了國際壟斷。
據東軟醫療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江根苗回憶,因為一次成功修複進口CT機的機會,東北大學的科研團隊開始著力自主研發國產CT,1989年東北大學計算機影像中心成立,1994年東軟CT原型機研制成功並通過國家檢測,1998年東軟推動中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身CT並實現產業化,這成為我國醫療設備發展史的里程碑,標誌著CT技術被少數發達國家壟斷的歷史已告終結。
與此同時,依托東軟集團的軟件優勢,創新性的以PC機代替陣列處理機,不但實現了國產CT核心的技術攻關,而且還引領了國際CT技術新的變革。美國GE等老牌CT生產企業也開始學習東軟的“PC”經驗,紛紛卸下昂貴的AP,換上性價比高、升級快、可維護性好的PC機。
正是由於中國在核心技術上打破了國外壟斷,躋身世界少有的CT整機生產國之列,國產的CT機才得以憑借絕對的性價比優勢,逐步占領市場,將長期充斥中國市場的國外二手CT逐漸清理出國門,迫使進口的CT大幅降價,平均降幅達到20%-30%。
武少傑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自從國產CT研發成功後,基於自主研發的技術積累,後續產品的研發就極大的縮短了周期,CT系列也很快的從單層躍升到雙層、16層、64層,至最近的128層。他說,雖然超高端設備領域,國內產品確實跟老牌跨國公司還存在差距,但要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國產品牌通過自主研發跬步積累進行技術創新還是非常了不起的。
用高性價比占領市場
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統計,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2001 年的179 億元增長到2014 年的2556 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2015-2020 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將以年均20%左右增速發展,到2020 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5000 億元以上。
面對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國產率偏低的現狀,國家高層在地方視察時提到,要加快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不斷發展。此後,推進醫療設備國產化的信號就開始不斷釋放。
隨後,國家衛計委啟動優秀國產醫療設備遴選工作,這是我國第一次針對國產醫療設備進行公開遴選,並形成優秀產品目錄。當年8月,國家衛計委、工信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專門會議,提出要大力倡導衛生計生機構使用國產醫療設備,重點推動三級甲等醫院應用國產醫療設備。2015年,針對國產醫療設備的轉型升級,政策方一共下發18部文件,國家政策高度關註醫療器械發展。
日前,中央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要保障人民健康離不開醫療設備,尤其是高端醫療設備。面對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和創新轉型所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嗅覺敏銳的資本方早就開始布局。
2014年底,聯想弘毅、高盛等投資機構總計27億元人民幣投資東軟醫療,刷新當年國內醫療器械領域最大單筆融資紀錄,與此同時,同為東軟集團旗下的東軟熙康也獲得投資機構11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兩公司都在謀求單獨上市。
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將來上市的情況,東軟醫療CEO武少傑稱,IPO工作已經正式啟動,但上市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未來的一個過程。在他看來,有著過去20年技術、客戶和品牌的積累,此次引入戰略投資獨立運營之後,東軟醫療正在進行第二次創業。
對於國產醫療設備企業來說,要想走出去在世界舞臺上跟“GPS”等巨頭同臺競技,武少傑認為,除了核心技術創新,還要盡快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用更經濟的價格來贏得市場。以東軟醫療為例,在通過國內權威醫療認證機構的體系認證後,為打入國際市場,先後通過歐盟CE、美國FDA的認證,以及加拿大、巴西等體系認證,這為公司的多個系列產品銷往全球掃清了障礙。與此同時,同型號、質量的產品相比“GPS”,市場價格也要實惠20%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東軟醫療CT2002年首次出口土耳其,2003年首次打入北美市場,2015年,東軟醫療又成功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28螺旋CT,並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如今,東軟醫療所生產的產品已經遍布國內,同時銷往全球109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9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設備產品與服務。
對於未來的發展,武少傑稱,東軟醫療將進一步引進戰略投資,加大科研投入,降低成本;將通過更多的收購兼並等手段加速發展,來補充生產線和業務線,加速上市步伐,希望在2020年,能達到近百億元規模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