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14天逆回購常態化 貨幣政策料穩健不轉向

9月7日,央行連續第11天進行14天期逆回購,操作日趨常態化。此前,央行曾在8月24日時隔半年後重啟14天期逆回購,一度引發市場廣泛關註,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央行有意降低債市杠桿,擠出債市“泡沫”。

對此,瑞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汪濤7日在“中國金融創新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央行連續進行14天期逆回購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出現重大轉向,“未來央行可能更偏重於能夠提高短期流動性的方式,而非降息降準。”

對於年內是否仍有降息降準空間,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目前經濟現狀來看,雖然仍面臨降息降準壓力,但不會輕易實施,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維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下半年央行還是會面臨著降準的壓力,只不過時機的選擇,節奏的把握十分重要。”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在野村投資年會期間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降息或降準對於匯率、樓市的影響,都會對央行在貨幣政策操作方面形成一定制約,但是從經濟增長和通脹這兩個最主要的貨幣政策目標來看,貨幣政策還有進一步調整的壓力。

14天逆回購常態化

7日,在公開市場上,央行進行2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率2.25%;開展1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中標率2.40%。此外,公開市場7日有9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凈回籠資金600億元,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實現資金凈回籠。

隨著央行14天逆回購的持續進行,9月7日,隔夜SHIBOR報2.0803%,上漲0.33個基點;7天SHIBOR報2.3680%,與昨日持平。此外,14天、1個月及3個月SHIBOR則繼續下跌,分別下跌0.70個、0.50個及0.35個基點。

中信證券認為,隨著近期央行14天逆回購操作的常態化,市場情緒也逐漸穩定,在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的背景下,上周市場資金利率出現明顯回落。

國泰君安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則分析稱,近日銀行間利率波動不大,跨節資金利率繼續上行。“債市維持弱勢震蕩,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上行,利率債短端微跌,中長端小幅上行1個基點左右,國債期貨下跌,信用債成交仍較為活躍。”

近年來,隨著發達國家央行大開印鈔機,不斷增發貨幣,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剩;然而,寬松政策並未有效提振經濟,反而將更多國家推向負利率的深淵。隨著全球“資產荒”的升級,以及英國退歐等“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市場避險情緒加重,反而推高了債市的火爆。

“近期經濟數據、市場風險偏好、機構配置行為等都在利好債券市場。加上中國債市相比全球債市來說,本身漲幅偏小,在6月央行全面放松境外機構進入人民幣債市,以及英國退歐後全球市場普遍負利率的情況下,中國債市價值窪地的特征得到凸顯。”徐寒飛此前表示,國內這一輪債市上漲行情仍將持續。

但與此同時,不乏業內觀點認為,債市已存在明顯泡沫,必須進行有效抑制。

對此,汪濤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隨著債市收益率下降,信用債利差的降低,確實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但這一現象不僅是中國特有,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充裕,債市出現流動性過剩跡象也較為正常。

在她看來,我國債市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打破剛性兌付、隱性擔保,糾正市場對於風險的扭曲判斷,“債券可能存在一定泡沫,但這不意味著要讓債券牛市扭轉,而是要想辦法降低債市杠桿與風險。”

對於目前市場熱議的債務置換、債轉股等可行操作,汪濤認為,債務置換雖然可以降低債務成本和未來的債務負擔,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而對於債轉股的具體實施,更要註意風險防範,因為“壞賬就是壞賬,再多的包裝也不行”。

結構性改革將發揮關鍵作用

趙揚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面臨一定增速下滑壓力,這與經濟結構調整或轉型相一致。在轉型過程中,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投資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在GDP當中占比下降,因此其很大概率上會導致整體的經濟增速繼續放慢。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仍將在長期內維持中高速增長。“我們預計今年三季度經濟增速會比二季度有一定的放緩,但四季度又有一個小幅的回升,基本上全年穩定在6.5%的水平。”趙揚說道。

值得註意的是,在剛剛落下帷幕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各國政要達成統一意見,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而是要與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相結合。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思路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重中之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烔表示,自2015年中央明確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今年已經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元年。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重點推動“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重點任務,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兼顧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調整,通過增加居民消費、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確保高質量並由民間資本驅動的投資以擴大國內需求。中國將繼續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金融領域改革,使市場在信貸配置過程中進一步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競爭,強化社會安全保障。

“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但難度也很大。金融改革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與‘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實都有著密切關系。”張維烔說道,“例如去產能、去杠桿本質就是打破僵屍企業預算軟約束,要求產業根據市場經濟原則配置資源。國務院調查表明,金融融資難、融資貴是導致民間投資增速放緩主要原因,顯然要降低融資成本,就必須要通過改革提升金融體系的效率和有效配置,來改變這個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9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