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G20聚焦數字普惠金融 首份國際行動綱領即將亮相

數字普惠金融戰略未來將上升為國家戰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G20會議將分多個領域共發布相關的48項原則,《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是其中一項,也是經濟領域最重要的一項,該原則將於2016年9月5日進行全文發布。

在9月1日由央行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中國和G20成員共同制定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將提交G20杭州峰會審議。通過後各國在自願的原則下制定國別計劃,以實際行動落實普惠金融。

易綱指出,《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共有8項主要原則和66條行動建議。8項原則具體為,倡導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構建恰當的數字普惠金融法律監管框架;擴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采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監測數字普惠金融進展。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G20中設有“全球普惠金融夥伴”組織,其宗旨即推動普惠金融。“推動普惠金融一直是G20的目標,此次正值G20在中國召開,而中國也剛好是全球普惠金融夥伴的輪值主席。”陳龍表示,數字普惠金融生逢其時,很多國家意識到數字普惠金融的巨大價值,而中國恰巧走得相對遠一些。“該原則是G20全球普惠金融夥伴的專家共同推動制定,螞蟻金服作為企業代表,分享了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實踐。”陳龍說。

數字普惠金融並非近年才出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和探索報告》指出,普惠金融概念早在15世紀已有雛形,較長一段時間均被視為一種依托宗教和募捐而產生的慈善公益行為。

直到20世紀70年代,具有可持續商業模式的現代小額貸款機構先後在孟加拉、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出現,其中以尤努斯教授創辦的格萊瑉銀行最為成功。依托連帶擔保責任的小組貸款模式,近40年來為孟加拉本土超過800萬農村婦女提供信貸服務,累計放貸超過160億美元,尤努斯教授本人也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但是,格萊瑉銀行背後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即難以複制,具有較強的屬地化和非標準化特性,此外傳統小額貸款年化貸款利率約26%的利率水平也一直為人所詬病,難以舉起“普惠”大旗。

新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從實踐層面讓“普惠”兩字進一步下沈至人們當中,由此“有數字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的概念應運而生,依托移動互聯、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體驗,實現商業上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

世界銀行2015年發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數》顯示,雖然全球無銀行賬戶的人數在顯著下降,但目前全球仍有20億人沒有銀行賬號;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貸款需求的人,僅有21%的人能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服務;72%的成年人缺乏金融知識;傳統征信體系中,有信貸記錄的人不足25%;農村貸款僅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

陳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過程中有幾個核心難題很難解決,第一,如何有效地觸達更多的用戶,獲得良好的客戶群體覆蓋問題。覆蓋的成本能不能是一個合理的成本,能不能可持續成為難題之一。

第二是信息獲取的成本,如何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風險管理的成本。“這是兩大難題。但今天利用數字技術其實可以幫助我們以可持續的方式解決這兩個問題。”陳龍說。

所謂的數字普惠金融,就是通常理解的“互聯網+”普惠金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得到了世界多國認可,G20會推出數字普惠金融的高級原則,是在向全世界發起一個倡議。

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報告數據顯示,一方面,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惠及超過4.5億老百姓,為大量原本難以接觸到金融網點的農民、農民工、中老年、殘障人士等提供了安全、便利、易用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中國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水平5年增長5.5倍,遠超傳統普惠金融。以小額貸款為例,作為工業時代普惠金融的典範,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瑉銀行在39年里服務865萬農村婦女,累計放貸165億美元;而網商銀行用大數據創新小微企業信貸模式,僅用了5年時間累計服務4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累計投放貸款超過7000億元;再者,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比傳統金融體現出更好的地理穿透性,減少了中西部和發達地區之間的金融服務不平衡問題。

“數字普惠金融要做的好需要三個支柱。”陳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第一個是金融合規,例如身份識別、反洗錢、信息披露、風控流程等金融合規中所必須的內容。第二個是技術驅動,即通過線上技術驅動而非線下規模化布局。第三則是場景依托。“當前金融和場景結合越來越緊密,因為沒有線下分支機構,所以數字普惠金融則直接生長在需要金融多場景里面,通過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觸達用戶,通過大數據技術了解客戶、甄別風險,屬於技術驅動型的金融。”陳龍說。

陳龍還進一步指出,未來每個人應該有三個賬戶即資金賬戶、信用賬戶以及“碳賬戶”,所謂“碳賬戶”則是激勵每個人為節能減排貢獻力量,讓綠色也等於財富。

另外本報記者獲悉,在《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中特別提到“重視消費者數字技術知識和金融知識的普及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客戶身份識別”,這意味著未來可以用生物識別技術更好地了解用戶,服務用戶,意義很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還了解到,在2016年G20峰會在發展議題上創造了兩個第一: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