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雙一流”建設:應重效率而不是公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258

2016年8月19-21日,在“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挑戰與應對高端論壇”上,來自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及教育發展和規劃研究專家學者把脈“雙一流”,對發展規劃、學科評估體系建設等關鍵問題進行探討。“‘雙一流’建設關鍵是一流學科建設”“經費撥付應該註重要效率而不是公平”等成為本次論壇的主流意見。

國務院於2015年10月24日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後,各界翹首以盼的“雙一流”建設具體方案卻遲遲未見出臺。

該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與會者包括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各省市自治區主管教育規劃的副廳長及各地級市教育局負責人等共200余人。

學科評估不是唯一標準

“學科評估對‘雙一流’有重要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立生在論壇上回應熱點關切。據悉,今年第四輪學科評估申請參加評估的學科點達7000多個,涉及500多所高校,比第三輪學科點多出2765個。

為迎接學科評估,許多高校自主開展了學科調整工作,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介分析,這種調整有利於支持最有“一流”潛質的學科,但還是學科排名,“這是潛在、臆想中的一流學科‘卡位’,動機過於功利。”

馬陸亭認為,各高校開展學科評估工作過於功利還表現在“讓相關學科支持最有希望脫穎而出的學科”“撤銷排名相對靠後學科”等,他建議學科調整除了關註該學科在全國的水平外,還要綜合考慮發展趨勢、前景以及全校育人、研究中的生態作用。

重“一流學科”還是重“一流學校”?

“雙一流”建設涉及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關系問題,據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盧曉中介紹,當前公眾對“雙一流”的建設對象作了一些策略上的劃分,如一些大學著力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而另一些大學則主要是致力於一流學科建設。他認為,這一策略上的劃分會造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一流學科建設不盡相同,需要區別對待”的誤解。

“當前亟需從認識層面上進一步明確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內在本質聯系以及‘雙一流’建設的一體聯動關系,避免政策的誤讀”,盧曉中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該“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和抓住學科建設這一龍頭,促進和帶動大學的全面建設和真正發展。

不過馬陸亭則認為,“一流大學”建設大學不應重複參加“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建議經費逐步過渡到增加“基本支出”撥款系數的方式進行。他說,“一流學科”建設點的評選和經費撥付是按學科進行的,錢到了學校後使用的權限可以不在學科點而在學校,有利於提高學校的統籌權、自主權和經費的使用效益。

“經費人人都有份,人人都平庸”

此前,一份“首批‘雙一流’建設擬定大學名單”在網上熱傳,名單顯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大學被確定為首批一流大學,華北地區共有57個一流學科,教育部已回應從未發布過“雙一流”名單。不過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眭依凡在論壇上發言透露,有傳聞首批經費已經到位,不少大學正在制定建設方案,“上榜大學基本上把這筆錢平均分配到各個學院系科”。

“如果是真的,這種天女散花式的平均主義資源配置方式,無益於旨在‘科技關鍵領域’及‘人文重點學科’根本突破的‘雙一流’建設。”眭依凡說,世界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在全球名列前茅,達到國際卓越標準,“所以,一流大學是極少數甚至個別大學的目標。”

“政府以及大學必須集中力量和資源,為少數大學和為少數學科的建設,這是我們必須作出的選擇。” 眭依凡建議經費不應是人人有份的平庸主義,“人人有份的話,就人人平庸。”

“這本來就不是公平的事情”,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沈紅同樣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註重效率,經費需集中在重點學科上,“把錢都撒出去沒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