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燒錢的一波接一波 基因產業泡沫要來了嗎

對於基因產業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時代,也是一個令人尷尬的時代。

欣慰的是,各路資本對於基因技術的發展十分買賬,爭先恐後進行布局,這從華大基因的招股書就能看出,過去4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為入股華大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而其他初創公司也不斷獲得融資。

尷尬的是,盡管企業使出渾身解數創造應用場景,但市場對於基因技術似懂非懂,買單意願並不強烈。於是,基因測序行業的泡沫似乎正在形成,至於是否會像互聯網泡沫破裂那樣給行業帶來震動,在於市場銷售能否追上資本的腳步,行業的參與者們能否找到基因技術“殺手級應用”的產品。

華大基因成行業黃埔軍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與基因相關的創業公司不下百家,90%是初創期公司,更多聚焦於行業中下遊的基因測序服務。

華大基因無疑基因檢測行業的黃埔軍校。作為基因行業的引領者,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憑著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瘋狂勁兒,2007年帶領團隊脫離中科院體系南下深圳,在七八年時間里,硬生生把華大基因打造成了這個行業的航空母艦和黃埔軍校。

華大從科技服務起家,科技服務也成為華大重要收入來源,到2015年上半年,在華大基因總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超過40%。隨後,華大醫學成立,進軍醫療測序領域。根據招股書披露,華大基因已經與國內80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臨床合作,其中三甲醫院100家。尤其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一產品上,華大基因毫無懸念成為行業老大。

憑著在國內外基因界的威望以及市場占有率,資本對於華大的追逐可想而知。2014年2月,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合並,以華大醫學為主體謀求IPO,更名為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股份”)。統計顯示,包含中途退出者,投資華大的機構投資者不少於50家,這超過50家投資人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股份,投資高達72.15億元。

另一家業內知名的基因檢測公司是貝瑞和康,創始人周代星曾經在2007年以Illumina公司(美國基因測序儀公司)亞太區測序市場銷售總監的身份把二代測序儀賣給華大基因。

周代星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出現的帶來的機遇成功轉型。1997年,香港教授盧煜明首次正面母體血漿中存在胎兒遊離DNA,並持續致力於這一發現在唐氏綜合征等產前診斷領域的應用。周代星受此影響進入相關研究領域。2010年其所在的life Technologies公司利用其測序平臺參與了盧煜明早期NIPT技術的開發。

為在國內發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2010年,周代星回國籌備創辦了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資本很快看到這一技術的市場前景,2011年貝瑞和康獲得君聯資本A輪融資1780萬美元,2013年年中,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在資本幫助下,貝瑞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的契機,產品獲得監管部門的審批,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華小系崛起

隨著華大基因在基因產業的發展,它逐漸成為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很多人從華大離開創業,這批公司甚至被稱為“華小系”。

2012年,安諾優達的CEO梁峻彬從工作兩年的華大基因辭職,和幾位同學在北京開始創業生涯。2014年,張勇也離開華大加入創業型公司基因貓,他曾在華大基因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分析工作,同時也曾是國家基因庫的負責人。同樣在2014年,曾在華大科技負責科技和科研業務的陳鋼,和鄭強一起創辦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微基因,這家公司被稱為國內最像美國“23 and me”(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前妻安妮·沃西基創辦)的公司。

2015年是華大基因極為動蕩的一年。曾任華大基因CEO的王俊帶領華大原首席科學家李英睿等人聯合創辦了碳雲智能,獲得資本市場熱捧,2016年4月完成A輪融資,金額將近10億人民幣,融資後估值近10億美元。

Illumina中國區前產品經理郝向穩在2014年創辦基雲惠康(一脈基因),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出來創業是因為當年1月,Illumina發布新款高通量測序儀把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當時在發布現場,他覺得把基因測序用於個人健康管理的時機到來了。

看好基因產業發展機遇的還有互聯網的從業人員。2012年,趙偉從奇虎360公司離職,創辦了直接面向消費者市場的互聯網基因檢測公司360基因;2014年,李廈戎、王樂珩離開阿里巴巴,從杭州轉戰北京創辦了GeneDock(北京聚道科技),提供基因數據的存儲與計算平臺。

生物醫學互助平臺創始人徐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基因檢測領域的很多創業者都是從華大成長起來,然後離開創業,現在除了華小系,甚至還有“華孫系”,華大對整個行業的烙印非常深。

同樣,基因領域的創業和投資非常火熱。除了上述公司相繼拿到風投外,很多基因檢測公司都相繼拿到投資。

只要通過簡單搜索就能找到十幾家基因檢測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的融資情況,比如,2016年5月,海普洛斯A輪融資5000萬人民幣,天昊基因在2015年7月,完成首輪融資8000萬人民幣,和壹基因在2015年6月完成A輪5000萬人民幣融資……

與創業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對基因檢測領域的公司似乎並不那麽熱情。基因檢測在臨床領域的應用也是在最近五年才逐漸興起,但市場占有率並不高。以最先實現商業化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例,中國每年有2000萬新生兒,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覆蓋率僅10%,其他檢測產品市場化率更小,不論是醫療機構還是消費者市場,進入的難度都非同一般。

記者在國內民營體檢龍頭的美年達健康深圳一家分店采訪發現,基因檢測作為體檢的補充方式之一,購買或詢問者並不多,宣傳資料雖然在店內展示,但店內服務人員對於基因檢測產品也不熟悉。

資本的熱情與市場的落差使得基因測序行業的泡沫正在形成,何時到達頂峰,是否會出現當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局面,現在還有待觀察。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一旦監管收緊,就可能成為壓垮該領域創業公司的稻草。一些燒完投資人的錢又沒有融到下一輪的公司已經悄悄離場。整個行業都在等待基因測序成本的降低,以及“殺手級”應用的產品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