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8月1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並回應熱點問題。針對外媒記者所提出的“中國去產能過程中的政策似乎起的作用不是特別好”,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表示,這種觀點以及類似的觀點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外媒記者:2009年,中國為了應對上一輪的經濟危機,出臺政策鼓勵一些產業發展,有些產業恰恰也是目前產能過剩比較多的行業,包括鋼鐵煤炭。中國去產能過程中的政策似乎大家覺得起的作用不是特別好,對整個經濟有拖累,甚至影響到世界經濟,請問一下您怎麽看?
趙辰昕:謝謝你的提問,你提到的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國際國內媒體上確實也看到了一些類似的觀點,我想說,你提到的觀點以及類似的觀點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我想借這個機會談一些看法:
第一,本輪產能過剩是全球性的問題,首要原因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房地產泡沫崩潰引發的全球市場需求萎縮,造成了全球很多行業出現過剩。比如說原油,這個情況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比如頁巖油氣,美國的庫存在不斷地增加。比如說鐵礦石,澳大利亞鐵礦石開采能力已經過剩。比如全球汽車市場也在趨於飽和等等。很多領域很多產業都出現了過剩。單從鋼鐵行業看,許多國家鋼鐵產能都面臨過剩的問題,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產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我們統計了一下,看到一些資料,2014年全球粗鋼產能利用率是73.4%,也是在這一年,中國粗鋼產能利用率73.6%,中國產能利用率與全球的平均水平是相當的。
第二,中國的鋼鐵等工業品主要是用於滿足國內的需求。中國是發展中大國,鋼鐵等工業品生產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我們未來城鎮化發展、制造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對鋼鐵都有很大的需求。從出口比例看,中國長期是鋼鐵的凈進口國,從2006年開始才從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我們統計了一下,從2006年到2015年這十年當中,我國的出口量僅占生產量的10%,大大低於同期其他產鋼大國的出口比例。從政策導向來看,我國也並不鼓勵鋼材大量出口,相反,為抑制鋼材等高載能、高耗能產品出口,還采取了加征出口關稅、降低出口退稅率等措施。
【相關背景】
據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國已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38%,累計退出鋼鐵產能21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47%。雖然7月份以來進度有所加快,但與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