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新潮的創業在鄉下 美日經驗傳授 你也能當鄉村營運長

2016-08-08  TCW

要讓根經濟重新發芽、茁壯,鄉村營運長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是尋根。

以苗栗藺草為例,台灣藺草學會的成立凝聚地方居民參與,這是第一步,廖恰雅加入之後,先與工藝師傅們建立認同,然後展開一連串的課程,厚實文化內涵;接著,引入外部的設計師,用創意讓藺草的生產更貼近市場,產生經濟價值。

台東尚德社區的陳人鼎則從頭來過,當地連社區發展協會都沒有,他從成立協會、爭取資源、到當地文史的考究,前三年都在重新建立當地認同,找出專屬於在地的「根」。最終在地理、氣候、歷史的考量下,找到了香草產業。

確定當地的根之後,第二關是讓經濟價值浮現的關鍵:轉化。

用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的語言,就是「用世界的典範,看在地的價值。」山崎亮輔導超過兩百座社區,也曾參與規畫國人熟悉的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瀨戶內海的家島列島是由四十餘個島嶼組成,直正居住者只有八千多人,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祭卻能吸引一百萬人參訪,創造一百三十多億日圓的經濟效益。

找商機!善用外人眼光

打造「讓一萬人來一百次」觀光島才受到台南市政府之邀,來台分享的山崎亮,受訪時以家島列島為例,說明當地從漁業、砂石業沒落之後,就跟台灣鄉村一樣,呈現老化、空城。

因為附近有日本第一座被認定為世界遺產的古城,加上史學家曾以「家島十景」創作文學作品,居民第一直覺,都是要用十景配古城,發展觀光業。

但山崎亮進入社區之後發現,如果每一個島,或者日本任何鄰近古城的社區都採用如此邏輯,即使雪景、海景、古城等行程容易對外界溝通、容易接團體遊客,但來了一次,可能就不會再來了。

「我們要一個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島,還是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島?」他問。

找到別的地方沒有的特色,抓到利基市場、獨特的社群,即使一萬人是一百萬人的一小部分,但因為合胃口,他們會一來再來。

而界定這利基的特色,關鍵其實不是在地人。以家島為例,十景最後並不是他們的旅遊重點,而是透過一連串的活動、明信片索取後,由外地人的反應,找出當地最適合的是「人情」。例如街上免費可坐的家具、門口可索取的飲料,放上明信片之後,反而是遊人最想帶走的風景。

拚共好!連結地方社群

結合藝術家,監獄變美國最佳旅館為了進一步讓人情味被凸顯,山崎亮說服社區居民打開家門,讓遊客住進去。而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至少要三年以上才能有成效,」他說。

鄉村經營需要時間、固本,規模與利益導向都不會成功,但固本了,就會出現「小而充實」的人口組成,並且「三個人,做三十年的生意。」再尋根、轉化成經濟價值之後,鄉村營運長的第三關,是共好。

近年連續兩次被美國雜誌《U.S.News &World Report》選為美國最佳旅館(Best Hotels in the USA)的美國新墨西哥州「安納莎利旅店」是經典案例。

本來做為少年監獄的空間,如今成為旅店,雖由外地人經營,卻能成功的關鍵,在於與地方的「傳統社群」結合。

旅店的內裝、家具、販售的作品都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手工香皂、衛浴用品,是當地原住民香草的製品。餐廳與與當地有機農民合作,九成以上食材採用在地。甚至,吃不完的剩食給予當地游民,廚餘做為堆肥,或給當地養豬場使用。

與地方社群的共好,確保了生態、社會中的平衡,於是根經濟才會像原生種般的自然生長,快慢不定,但產生的養分全都均分。例如,穩定的食材購買讓當地居民不用被課土地開發稅,更不用因為怕課稅而被迫賣地。旅館得到的好處更不用說了,穩定的上下游以及員工,加上獨特的消費體驗,讓它無法被其他旅店取代。

尋根、轉化、共好,營運長們需要的不只是數字上的能力,但每一步的獲得,也不只是數字上的增加而已。

「都市化很好複製,台北一〇一再高也不是永遠的第一高,」台北社區營造中心主持人李永展說,真正從地方長出來的根經濟,雖然長得慢、規模無法快速擴張,不過一旦發出苗來了,這樣的經濟體來自土地,不如工廠可以搬到其他地方,或者被其他產區的產品取代,這是誰也複製不了的,只要在地的社會、環境資產不被破壞,其他地方無可取代。

專訪日本最強鄉村營運長

瀨戶內藝術祭規畫人:年輕人,鄉村才是你的舞台「比起一百萬人只來一次,不如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經手過兩百件社區改造案,三年前更創建日本首個專攻社區設計的大學科系,是社區設計公認的第一人,可謂是實戰經驗最豐富,日本最厲害鄉村營運長。

在他眼中「人與人的聯繫」有多深,決定經營成敗。和偏鄉磨合十幾年,如何得到這結論?以下是他接受《商業周刊》專訪口述摘要:日本哪裡才有最新潮咖啡店?不是在澀谷這樣繁榮的地方,因為租金太貴了。反在鄉下,可以用舊房子、寬廣的場地,打造自己想要的空間。以這樣的機會來說,比起都市,地方更是年輕人活躍的舞台。

都市裡,往往連撞到人會說一句「對不起」的人都沒有,一定有年輕人因此感到寂寞無法融入。他們開始尋求回鄉,重拾濃厚的人情,可以說是自然的結果。

要啟動社區設計,在地居民一定要自己思索、起身行動。必須先知道自己地域的優缺點,再從全國、全世界的案例來排列組合,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

鄉村營運要成功,重點在於溝通。第一,重視感性,不光靠理性協調,在「正確」與「開心」取得平衡。再來建立關係,信賴才能彼此信服。第三,讓社區自食其力,比起給釣竿,會釣魚才能永續經營。

三不要,則是不否定任何提出的意見;不搞小團體,避免少數人自High;不強迫參加,不要破壞主動參與的喜悅。

就算鄉村人口續減,仍可以做到「縮減下的充實」。你會想住在居民一萬人,但只有一千人參與的小鎮;還是人口剩下八千人,卻有兩千人活躍投入的地方?

未來,就連都市也會面臨人口減少,這卻是鄉村二十年前就開始經歷的問題。都市要向鄉村取經的,就是如何從人與人的聯繫中,產生出新的事業,尤其是結交到年老也能繼續來往的夥伴。從人際交流的喜怒哀樂中創造人生,才是社區設計的終極目標。(口述整理.吳和懋》

撰文: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