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都做了一件大事,讓小作坊食品吃起來都放心

在“民以食為天”的世界,“食以安為先”的要求更為迫切。

為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政府已經對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幾經改革,同時重新審視出臺不久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安全工作從農田到餐桌全社會的監管模式。但如何能夠讓這個藍圖得以實現,唯一途徑只有落實。

7月28日,第一財經記者跟隨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在四川的采訪中發現,捍衛食品安全依然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融入了整個食品安全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

“‘產’出來與‘管’出來無縫對接,全省60余萬經營主體扛起食品藥品安全‘第一責任’,去年以來,我省探索建立了食品藥品監管地方政府負總體責任、企業負主體責任、監管部門負監管責任和其他部門負協管責任的‘四位一體’責任體系,尤其強化企業第一責任定位,並采取多項措施引導、督促、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從源頭築牢食品藥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姚義賢表示。

整個四川省瞄準了每個對接縫隙,從農產品納入溯源平臺到從集貿市場檢測入門,從老大難三小入冊到明亮廚房消費者和監管者同時可視等措施,在每個對接的瞬間都用細針進行了鏈接。而這個無縫對接的裁縫,除了巧妙的措施之外,最為關鍵的是:他們在做。

“三小”入冊

“無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和小餐飲(俗稱‘三小’)一直以來都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根據市食藥監局的批複和統籌安排,於2014年5月開展了‘三小’登記管理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直管區‘三小’逐步由分散到集中,由無序到有序,由難以管理到便於管理轉變,實現了‘三小’有人管、有辦法管。”天府新區食藥監局食品處處長余輝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坐落在成都天府新區永興街道場鎮社區玉隆東街3號的永興老橋酒廠,在2015年6月被招納入冊。

“雖然在改造時投資了70萬,但是產量卻增加了一倍,一年利潤增加20萬,同時每天還節省了兩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永興老橋酒廠負責人郭新建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這個於1962年由原永興供銷社創建的老酒廠,總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2000年供銷社改革時,該酒廠由內部職工郭勇進購買為私有至今,現有職工9名,年產白酒130余噸。

“過去釀酒都是用的老木桶,臟亂的不能描述,現在都是不銹鋼材做的,不僅幹凈衛生,還容易清理。”看著過去的照片和遺留下來的舊器皿,郭新建介紹稱,而這間釀酒用的房屋,相比郭新建自家院子里其他沒有翻新過的老房子,顯得格格不入。

原來的廠房是瓦房、土墻,現在的地面鋪設水泥板、墻面瓷磚到頂,天花板吊頂並安裝換氣設施,廠區煥然一新;釀酒用的侵泡、蒸煮、加曲培養、發酵池、蒸餾池、冷卻器等設備由原用的磚混和竹編材質改為不銹鋼材質,幹凈衛生,易於清洗,使生產和儲存環境得到安全保障;郭新建投資40余萬元進行燃料改造,把原用的燒煤改為燒天然氣,使得現有的生產加工區無煙塵汙染,減少了食品安全隱患,也保證了生產安全。

作為“三小”之一的郭新建,在改建之後進行了登記管理,納入監管的正規軍。

事實上,這條路走到今天也並非一帆風順。“我們對所轄13個鎮和街道進行了摸查,經過多半年時間才制定出《“三小”登記管理辦法》,通過簡化手續,強化監管,及時地將1618戶‘三小’納入規範化監管,確保‘三小’經營戶有證經營,規範經營。讓‘三小’規範化一批,提升一批,關掉一批。”一直在摸索“三小”工作的余輝宏表示。

而在創新監管手段上,余輝宏也是重要參與人,參與開發了“三小”數字化監管平臺,實現“三小”登記管理規範化、制度化、信息化監管,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對龐大、繁雜“三小”的有效管理,建立了電腦版和手機版的“三小”電子登記監管系統。

“這個系統能夠自動生成檢查檔案、自動提取數據生成多種統計分析報表、智能預警等,實現了對‘三小’登記巡查、處罰投訴、綜合統計的信息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三小’的監管效率,很多東西只要畫勾就行了。”余輝宏表示。

截至2016年7月,現已納入登記管理食品加工小作坊有156家,小餐飲836家,小食品店626家,共計1618家“三小”納入了有效監管範圍。

3萬余家“四小”經營主體納入監管範圍

《“三小”登記管理辦法》無疑讓食品安全的老大難管理工作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由無序到有序,由難以管理到便於管理的轉變,完善了直管區的食品安全防控體系,同時也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除了小作坊,小餐飲、小食品都是監管的難點和重點,特別是旅遊景區。“在華鎣山石林景區內有餐飲服務單位6家、食品流通單位5家,達不到辦證條件實行備案登記管理的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小攤販10家,他們的經營條件、場地都不夠註冊,只能讓他們采用備案制,讓他們知道哪些不能賣,必須有健康證,乳品不能過期等。”華鎣市食藥監局的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華鎣市設立食品安全管理辦公室,對華鎣山石林內的食品經營單位實行集中規範管理。景區食品安全監管人員責任到崗到人,實行網格化監管,在旅遊旺季和重大活動期間安排執法人員駐點監督,及時妥善處理遊客投訴舉報,全力保障石林景區內的食品安全。機構改革2年多以來共受理群眾投訴舉報10余起,均做到及時受理、及時處置、及時回複,投訴者滿意率100%,無一例重複信訪。

其中,今年初開始實施的“三小”備案登記管理,填補了過去監管上的空白,因其通過培訓提升業主安全意識和操作水平、告知和公示禁止加工經營的高風險品種、加強基本條件的政府保障和衛生管理、明確抽檢頻次和處罰規定,大大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增強了遊客的消費信心。

一直以來,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小食品店都是監管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成都在全國率先將食品生產經營小業態納入登記管理,成都市印發《成都市加強食品“四小”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成食安委〔2015〕2號),開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小食品店治理。

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作法:一是統籌規劃,以街道、社區為單位,按“科學、規範”的要求,統籌規劃布點,以建設“餐飲廣場”、“餐飲一條街”等,引導“四小”集中經營;二是規範管理,試點建立全市統一的“四小”監管平臺,對食品“四小”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行登記管理,把“四小”納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之中;三是堵疏結合,建立部門聯動監管、暗訪和定期監督抽查等制度,對食品“四小”實施分類整治、分級管理,達到提升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的目標。

截至目前,全市3萬余家“四小”業態生產經營主體被納入了監管範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