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八十五期 “經濟每月談”發布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稱,今年上半年CPI整體上還算比較平穩,跟整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一樣,主要是食品價格上竄下跳,使得CPI出現劇烈波動。但是未來下半年,甚至包括明年,整體來看,通脹壓力都不大,更大可能會出現通縮,或者是結構性通縮,工業品領域的通縮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王軍說,從需求端來看,一方面外需疲弱的態勢整體上很難改變。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依然沒有擺脫08年以來危機的影響,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在探討全球性經濟出現長期停滯的風險,不僅中國進入到L型,可能全球經濟未來都會陷入很長時期的L型。另一方面從國內來講,受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受潛在增速下滑的影響,受今年“三去一降一補”的影響,國內經濟權威人士已經定調L型,今年下半年,經濟在6.5到7的區間里肯定比較貼近於下線的運行,內需很難改觀。
從供給端來看,也對物價上漲構成巨大壓力。比如豬周期已經越過高點,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從低位開始穩步回升,全國各地都在投放冷凍儲備豬肉,通過補貼壓低價格抑制投機行為,諸如此類因素都在朝著不利於豬肉價格繼續上漲的方向演化,所以豬肉價格上漲這一因素對拉動CPI的作用會減弱。雖然洪災及隨後的疫情,以及四季度是消費旺季,會有小幅反彈,但是從長期趨勢來看,豬肉價格已經突破頂點。
就蔬菜價格來說,受到洪水、天氣因素的影響,短期可能會有上漲,但是後期上漲動能不足。目前,受災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而且本身蔬菜的生長周期很短,很快就能恢複供應,現在是北菜南運時期,可能會有超跌後的反彈,但這種反彈和豬肉價格反彈都是短期的,對全年CPI的推升作用是有限的。
對於糧價來說,上漲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庫存非常高,國際糧食價格處於低位,玉米臨儲政策在調整,這些都對國內糧價上漲形成反壓,而且國際上糧價和國內形成的倒掛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觀,所以糧價上漲的可能性不高。從非食品價格來看,下半年漲幅會比較平穩,雖然略高於上半年,但不會出現突發性的。從工業品上遊價格來講,拉動的效應也在減弱。
王軍說,全球來講比較低迷,黑天鵝事件此起彼伏,下半年面對更大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大選、加息,都會對美元、大宗商品的走勢產生很大影響,進而也會對國內工業品價格、國內物價產生壓制。長期來看,這種走勢還取決於供需狀況,現在全球需求都是比較疲弱的,從需求面實際是不支持的。
他總結說,今年弱通脹或者說在高位的運行基本已經結束,雖然下半年會有所反彈,但下半年,甚至包括明年,整體來看,這種通脹壓力都不大,就是說未來可能性更大的還是通縮,或者說起碼是結構性通縮,工業品領域的通縮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估計三季度CPI為1.8~2%,四季度CPI略微回升到2~2.2%。PPI略微悲觀一點,全年為負3~5%,仍然是通縮局面。
從國際背景來看,王軍認為,長期國際上通縮壓力也非常大,中國可能很難置身事外,未來面臨的宏觀經濟主要運行風險是通縮而不是通脹,去年GDP的平減指數已經是負,今年上半年回到正值,但是全年現在很難判斷,如果未來若幹年不能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不能在深化改革領域有一些明顯的成效的話,增長的前景,通縮的局面可能短期內是很難扭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