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半年中國火電利用小時持續下降 等待產能調整來“剎車”

日前,國家能源局網站公布了上半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情況,其中火電裝機容量10.2億千瓦,上半年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64小時,比上年同期減少194小時。

分地區來看,山東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達到2487小時;江蘇、河北和海南超過2300小時;重慶、福建、廣西、湖南、四川、雲南和西藏低於1500小時,其中雲南和西藏僅有648小時和47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27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同比減少,其中,青海、福建和湖南火電利用小時分別減少897、663和633小時。

近兩年來,我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持續下降,火電裝機過剩問題從去年起開始引發廣泛的社會關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當前中國煤電產能嚴重過剩,電力行業設備制造產能也嚴重過剩。改造的過程中,可以淘汰關停一批,從而擠出過剩產能,加大對現在設備制造產能的利用。“目前提出全面推廣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時機比較合適。”林伯強說。

中國能源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兩年來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度下降,且降幅一直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大量的棄水、棄風、棄光的現象。在整個能源規劃中,由於系統優化較差,對市場把握不夠,惡性競爭非常激烈。”

周大地認為能源過剩尤其是火電裝機過剩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能源進入低速增長期,傳統產能擴張發展模式的瓶頸凸顯;二是能源投資盲目性較高,需求預期和投資決策明顯脫離實際。

周大地建議,應盡快根據能源需求的重大變化和明顯變化調整原來的能源戰略發展目標,特別是要根據經濟新常態來調整能源發展總量目標,而且這個總量目標必須是動態的。

“首先,盡快停建、緩建火電;其次,控制煤電基地建設,煤炭多了就要找出路。對煤電建設要盡快剎車,能夠停建的就停建,能夠緩建的就緩建;第三,在電力調度的問題上,要采取切實措施。可再生能源可以采取基本保底的方式,例如風電給1500小時、1800小時,采取優惠價,剩下的可以便宜些,便宜的過程是沒有成本的,也是可以競爭的。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調整經濟性調度方式,在現有的發電能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從經濟手段上確保可再生能源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包括核電。”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煤電產能過剩局面。此舉波及13省份暫緩、15省份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被取消、緩核、緩建。

發改委、能源局聯合采取針對不同地區的嚴控政策:對電力盈余的省份,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煤電項目;即便是確有電力缺口的省份,也要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發電項目,盡量減少對新增煤電項目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