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經濟走勢做出了相對積極的判斷,但也指出了中國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
報告顯示,IMF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增長預測由原來的3.2%調低至3.1%,但對中國的增長預測卻不跌反升,由原來的6.5%調高至6.6%。不過,IMF仍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6.2%。
一降一升之間顯示出,在全球經濟走弱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企穩難能可貴。
IMF在報告中預測,今明兩年世界經濟預計分別增長3.1%和3.4%,較該機構4月份的預測值均下調0.1個百分點。下調原因主要是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將導致市場信心和投資受損,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下行風險。
IMF首席經濟學家莫里斯·奧布斯特費爾德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英國公投之前,IMF曾計劃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因為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中國、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表現好於預期。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汽車在江蘇連雲港港碼頭裝船出口巴西。 (圖片來源:新華社)
奧布斯特費爾德表示,考慮到中國與歐盟貿易關系緊密,歐元區經濟受英國“脫歐”影響放緩在一定程度上會波及中國經濟,但中國刺激政策的支撐抵消了部分負面影響。
IMF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轉型的道路並不平坦
根據國家統計局上周五最新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各項宏觀指標已經有所回升,IMF的預測也大體符合此前多家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預估。
著名評級機構標普調高了中國今年及明年經濟增長預測0.25個百分點,分別為6.6%及6.3%。惠譽亦把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6.2%調高至6.3%。
“中國出臺的寬松刺激性措施正在產生效果,而且政府對於穩定近期增長前景所作出的承諾也已經有所增強”,惠譽表示。
同時,從統計局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都在繼續改善,服務業、內需對於經濟穩定增長的支撐力更強勁,中國經濟發展更趨協調。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表示,雖然中國投資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增長仍然堅挺,這主要是因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已進入了良性循環,工資增長處於健康水平,消費上漲,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服務業的穩定增長創造了充足的就業機會。
青島海灣大橋(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著中國經濟穩健發展,中國的對外投資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逐漸成為資本輸出大國。美國咨詢公司榮鼎集團數據顯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對外投資額開始超過吸收外資額。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有實力在全球競爭的中國企業希望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產,實現資本有效利用。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額已超過去年全年投資額。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劍道表示,能源領域已不再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對技術和娛樂行業的海外投資已超過對能源行業的投資。
不過,奧布斯特費爾德也指出,中國經濟轉型的道路並不平坦。他建議中國采取措施降低信貸增長以提高銀行效率,更好地為經濟轉型服務。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撰文指出,中國國際收支頭寸穩定,財政赤字適度,家庭儲蓄率較高,有足夠的空間來應對債務風險。黃育川建議,中國應改革財政體制、完善金融市場、鼓勵生產率增長,從而保證經濟穩定、降低金融風險。
IMF再次警告中國債務風險
盡管上調了中國經濟的增長率,但奧布斯特菲爾德在7月19日的報告發布會上指出,中國繼續依賴信貸驅動的經濟增長導致最終發生破壞性風險的可能性加大,中國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解決信貸問題。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IMF第一次就中國不斷增長的債務和其可能導致的壞賬風險提出警告了。
在今年4月發布的一次針對中國經濟的評估報告中,IMF對中國不斷攀升的債務負擔風險發出了嚴厲的警告並敦促中國采取力度更大的舉措限制信貸增長,並讓國有企業服從市場規律的約束。
在企業違約現象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對於日益嚴重的債務問題,中國高層正在著手解決,包括清理產能過剩以及尋求關閉仍需政府“輸血”的“僵屍企業”和推出“債轉股”計劃。
6月15日,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中央層面正在考慮建立統一的機構來解決中國債務問題。僅僅在一個星期之後,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副司長孫學工特別強調,絕對不允許“僵屍企業”茍延殘喘。
孫學工在國新辦舉行的針對中國債務的吹風會上表示,中國的債務問題涉及面比較廣,有企業債務、政府債務、居民債務,確實需要多部門協作,將來是以什麽樣的機制,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進一步研究,“接下來可能會在政府和家庭層面適度加杠桿,在企業層面減杠桿”。
對於高層正在著力推動的“債轉股”計劃,IMF在報告中,“債轉股”應只針對可持續經營的企業,而且須有企業業務重組計劃,必須按照公允價值轉換,銀行僅在有限時期內持有股權。
“中國下一步必須擬定全面的計劃、采取實質性的措施加強預算約束,尤其是針對國有企業的約束,重組或清算疲軟的企業,承認並分配虧損,為市場準入創造條件。”IMF副總裁利普頓認為。
(綜合新華社、界面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