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改觀鄉村教育促進社會公平

少年強則中國強,教育乃立國興邦之本。教育作為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調節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一直被寄予厚望。而這其中,作為弱勢一方的鄉村教育一直是關註的重點。

決策層對此亦十分重視。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重點工作時即稱,要發展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力度,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昨日,國務院又印發《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欲重點從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師資配置、改革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方面辦好鄉村教育。

提升鄉村教育水平之所以如此重要,實因當下貧富分化頗為嚴重之際,教育對於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性促進在減弱,而社會階層固化對於一個國家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以當前中國最重要的人才培養機制高等教育為例,統計顯示,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重點高校農村生源占比僅15%左右,如統計1978~2005年近30年間北京大學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1978~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下降速度遠高於農村城市化進度。隨著近年來自主招生等政策傾向於優質高中,農村學生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空間進一步被擠壓,而作為社會底層的農村寒門子弟欲實現向上流動,教育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渠道。

而且,在近幾年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口大量流動之下,鄉村與城鎮教育的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不少城市由於人口凈流入過快,教育資源一度出現緊缺,《意見》亦提到城鎮教育資源配置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大班額問題嚴重。但鄉村的情況卻是中小學撤並造成學生就學困難,以及優質師資缺乏、農村尖子生流失和“知識改變命運”觀念不再深入人心,造成鄉村教育水平低下、學習氛圍嚴重不足等局面。

從最近幾年的政策來看,教育部門為解決此問題也可以說用力頗多。如高校招生單獨在貧困地區設名額、將教育相對富余省份的錄取名額向中西部地區調整,複旦大學甚至今年開始定向招收不超過400名農村學生。然而,這種“照顧式”的手段,雖然有利於社會公平,但並非治本之策,長遠來看,欲較為徹底地解決好鄉村教育問題,還得從提升水平上下功夫。

首先是教育和公共資源投入。針對目前城鄉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差距,以及不少地區因學校撤並出現的入學難,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學校標準化建設十分必要。《意見》即提到,要全面摸清情況,完善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科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其次是提升鄉村教育的師資水平。鄉村地區由於條件較差,待遇偏低,對於年輕、優秀教師的吸引力一直不高,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水平提升。因此,如何讓優秀教師為鄉村教育服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大課題。

此外,關註學生安全、探索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也是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有教無類”是先賢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觀點,意在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讓全國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也是歷屆政府一直致力的方向。如今,鄉村教育出現了嚴重滯後局面,期待此番《意見》下發能夠推動徹底改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