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兄和小弟對中國高精密(591)解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10


1. 研發成本低、毛利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的研發成本分別約為人民幣1,700,000元、人民幣3,300,000元及人民幣7,200,000元,佔本集團總營業額分別約0.35%、0.55%及1.17%。

研發成本主要包括往績記錄期本集團研發部分別聘任26名、33名及33名全職專家的薪金。往績記錄期,專家薪金分別為人民幣500,000元、人民幣900,000元及人民幣800,000元,而本集團其餘研發成本則主要為材料成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1.pdf
截至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止三個財政年度,本集團的毛利率由46.3%增至47.8%。


2. 出名的褔建企業,以下為其中一位執董的介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6.pdf
張全先生,35歲,於二零零八年四月二日獲委任為本公司執行董事。彼亦為本公司公司秘書。

張先生於一九九九年在香港樹仁學院(現為香港樹仁大學)畢業,主修會計,並於二零零四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專業會計碩士學位。彼為美國執業會計師公會會員,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張先生於會計及核數方面擁有逾十年經驗。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彼為博智國際藥業控股有限公司及華翔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均為香港的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張先生負責本集團的管理申報及規劃,並掌管本集團所有財務及法定申報。

張全先生以被告人身份涉及一宗未完結的訴訟案件。在二零零二年,原告人向張全先生興訟,指控他在多封函件及╱或文章中發表誹謗性字眼,原告人就誹謗對張全先生提出索償(「訴訟」)。原告人索償未經算定損害賠償連同法律費用及其利息。

訴訟於二零零二年開始,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八日,原告人回覆經修訂的答辯書時,訴訟雙方均積極處理案件。其後及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訴訟已完全停頓。張全先生的法律顧問已告知張先生,彼於訴訟中獲判勝訴的機會很高。


鱷兄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491


無研究過中國高精密,你不說我也沒留意到它是福建公司。這個隻反映出張先生背後的一些人脈關係,他應該是沒有實際參與1149和1195的運作,我反而有興趣知道在他加入中國高精密前在那裡工作。

3. 集資用作擴廠的計劃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22.pdf


鱷兄:
簡單的睇少少,中國高精密的物業、廠房及設備隻有5千多萬人民幣,加上在建工程才超過1億人民幣,而上市所得款項用途中,約649,000,000港元(約人民幣572,000,000元)作建設生產設施供生產本集團新產品。到時產能會增加多少?這樣的計劃會否過於龐大?


greatsoup:


看來這家公司真的很急要擴廠,但最初計劃只是2億多,還要問銀行借錢。但據招股書所示,為何變了6.49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於二零零九年七月八日,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同意向本公司授出定期貸款融通額21,700,000美元,而本公司同意根據轉貸協議(定義見下文)向Fortune Plus(greatsoup按:即各大股東持有的一家公司)墊支最多21,700,000美元的貸款。Fortune Plus隨後利用該貸款向標準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實益擁有的Allied Basic Limited收購603,820股A股。


緊隨該收購完成後,根據可換股債券認購契約(定義見下文),本公司同意發行初步本金額35,000,000美元可兌換為A股的可換股債券(「首批可換股債券」),同時向英國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發行879,442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B股。首批可換股債券所得款項主要用作支付興建及擴展本公司生產設施第2期的資本開支。


4.  集團架構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4.pdf

鱷兄稱:
以集團架構而論,上市控股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對下隻有上潤高精密(香港),再向下隻有福建上潤(中國),福建上潤(中國)就隻有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 司上海分公司(中國)。上市公司的集團架構往往很複雜,很少會隻有這麼少附屬公司,中國高精密業務分部也分為自動化儀錶及技術產品和鐘錶儀錶,我不理解它 採用這種架構的原因。


5. 分銷商和存貨問題


鱷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00591_663749/C115.pdf

「分銷商為本集團唯一的直接客戶。本集團不會直接向任何最終用戶進行銷售,亦不會與任何次分銷商訂立任何合同關係。」中國高精密的直接客戶隻有16個,以 營業額和存貨計,inventory turnover卻甚高,存貨中隻有很少是產成品,客戶補充貨品的次數看來非常頻密!


greatsoup:


補充貨品的速度很高,但應收款卻是正常,前者代表它的貨品銷售情況很好,這樣應該先款後貨,並不應該有數期,所以應收款應該很低才是,但是真實的情況是「該等應收款項一般於發單日期起120至150天內到期。欠款逾期三個月以上的債務人,須償付所有尚欠的結餘後才獲授新的信貸。貴集團一般並無就賒銷向客戶收取抵押品。」


況且根據會計師報告,「貴集團有若干信貸風險集中的情況,原因是於二零零七年、二零零八年及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 貴集團最大客戶及五大客戶的應收貿易賬款分別佔應收貿易賬款總額的13%及51%、9%及33%、10%及35%」,可見只顧出貨,不太顧著收款,為何有這樣矛盾的情況呢?


原因可能真的是客戶集中的毛病吧,先取貨,不收錢,這樣的公司看來會面臨很大的壞帳風險,但如果供應這樣集中的話,為何這麼好賺,這麼好賺的話,為何這麼少人競爭?真的很奇怪。


大家有否高見,可能我也會看錯呢。


延伸閱讀:公司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LTN20091102018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7

列車廣播財技魔方解構-泓鋒國際(2309)


昨晚睡覺前突然醒覺這個交易的竅妙所在,其實只是未來偷錢和低價換股的手法,現在只欠一個套錢的交易,和對帳製造盈利的收購,這兩個東西也可以合成一交易,明天談談。


太佩服這些高手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519/LTN20100519020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97

列車廣播財技魔方解構(2-更新)-泓鋒國際(2309)

關於該公司的資料,可參看以上貼子


(1)

這家公司在2010年5月4日向主席楊家誠先生的Diligent King Investments Limited購 入永東國際拓展有限公司「永東國際」, 作價36億港元,較目標最低估值38億折讓 5.26%。作價支付非常簡單,就是以每股50仙發行72億可換股優先股支付,無息,可以永久以1兌1比例兌成普通股,但兌換後楊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 持股量不能超過29%及導致公眾持股量不能少於25%。

另 外,根據買賣協議,楊家誠先生承諾以其持有公司向其合作夥伴中廣電信有限公司作出12億人民幣的資本承諾,並保證於收購五年的盈利綜合純利不能少於15億 港元,盈利不足數則以該數乘1.65計算扣減代價,而1.65的比例是以作價36億資本承諾人民幣12億(約港幣 13.63億)的相差除以保 證盈利港幣15億(人民幣13.2億)計算出來的。

若公司虧損則當零盈利計算,如此計算,則作價不少於12億人民幣,亦即楊家誠先生作出的資本承擔。 為此,楊先生先拿出價值15億港元新股,亦即30億股作為擔保,以準備作為盈利不足的賠償。

若保證盈利能達成及全數優先股獲全數兌換成普通股後,楊先生持股會增至逾51%。

(2)

至 於收購標的永東國際則持有協和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協和」)據 公告稱,自其註冊成立日期以來並無營業額、除稅及非經常 項目前及後純利,於本公佈日期亦無重大資產及負債。於2010年4月30日,這兩家公司加起來之資產淨值為44,000 港元,相當於楊家誠先生於本公佈日期向目標集團之注資金額。

這家沒有資產的協和,則與一家在中國成立的中廣電信 有限公司(「中廣電訊」)訂立特許協議,並獲授予「所有工業及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於中 廣電信於經營該業務時擁有或將擁有,位於世界任何地區之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商用名稱、設計、版權及所有繪圖、計劃、規格、設計及電腦軟件(包括其各項 應用程式)之版權(不論是否已註冊或可註冊),及位於任何國家之所有專業知識、發明、配方、商業秘密、機密或秘密過程及資料、商業名稱及域名及任何類似權 利,及有關前述任何一項之任何及所有許可(包括一切有關文件)之利益(須承擔義務)」的獨家權利。

中廣電信為於2000年6月16日於中國註冊成立之公司,註冊資本為7,000萬人民幣。中廣電信 主要從事開發、投資、建設及經營中國列車安裝電視廣播系統之業務。中廣電信由華廣衛星有綫電視有限公司(「華廣衛星」)(華廣衛星由中國中央 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及京華廣電分別實益擁有35%及65%)、北京市京華廣電投資有限公司(「京華廣電」)及北京市京華電信技術開發公司(「京華電 信」)分別實益擁有66%、30%及4%。彼等各自均為獨立第三方。

此外,據中廣電訊確認,其已取得中國信息化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及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之一切有關政府特許、批准及許可,以經營該業務。該業務 之初步發展計劃包括建設衛星主要通 訊站、衛星天線及所有地面訊號站,以及採購及在 列車安裝液晶顯示屏電視。

此 外,雙方亦訂立立主服務協議,據此,協和將以中國法律許可之有關方式,按獨家基準就經營該業務向中廣電信提供多項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廣告代理、設備租賃、 廣告製作及發行、市場推廣、宣傳、技術管理及業務發展服務,作為代價,協和將享有相等於中廣電信純利80%之年度服務費。該資本承諾旨在為中廣電信撥付該 業務於三年期間內的經營成本。 

(3)
於 2009年9月15日或左右,亦即在剛發佈購入伯明瀚後,楊嘉誠先生與中廣電信簽訂諒解備忘錄。 除諒解備忘錄、協和將簽訂之主服務協議及特許協議外,於本公佈日期,楊先生或標的並無與中廣電信簽訂任何其他協議。

該公司董事局鑒於(a) 中廣電信已於該協議日期與協和簽訂主服務協議,並已同意於完成時或之前與中廣電信簽訂特許協議;及(b) 本公司並無足夠內部資源以中廣電信要求之現金方式作出資本承諾,故其僅可透過目標公司收購該業務。

但吊詭的是:

(a) 當時楊先生已任該公司大股東,簽訂協議時公司已承諾購入伯明翰,而事後證明該業務是「有利」公司的,為何當時不和上市公司的附屬直接簽訂,要私下和楊先生 的私人公司簽訂?

可能簽訂的公司中一家持有 100%,一家持有不足20%,所以做一個有利的安排,先和自己的公司簽訂,然後再賣給公司,在這宗交易中獲得最大的回報。

更特別的是,其實當時可能如果收購這項業務,會給其他股東認為這是不務正業,並不有利股價吧,導致 供股失敗,也會使買伯明翰的計劃也可能不成功,但是這不是不給上市公司簽訂的理由。

但是,楊先生可以零代價轉移業務,以避過披露水平,其後在需要為此項業務投入時,才正式公開,但是他 沒這樣做,可能他是重概念和股價多於公司營運吧。

(b) 此前能夠以發行新股方式集資 逾15億元購入伯明瀚及航機廣播業務,故集資12億應不太困難,故可以見到他們是自打嘴巴。

況且如楊先生想公司好,又不想公司投入現金在此的話,可和現在一樣,以淨資產原價直接注入公司,並 代公司作出資金承諾即可,亦不需要動用上市公司資金。何必多此一舉,又要擔保盈利,托高作價,賣給上市公司呢?可見楊先生在「協助」公司之餘,也想在公司 賺點錢,小聰明之心昭然若揭。

(3)
上面的細節吹得多麼美麗都沒 用,其實都是一紙合約,加上一家空殼公司造出來的東西,就賣36億,但實際上包含大量財技的藝術,雖林奇先生所說,「用36億買入4.4萬港元資產」, 較為抽象,但實際上包含不少財技。

其實此交易可分為兩部分,12億人民幣(約值13.6億港元)代價加利潤保證的代價22.6億,這個前面已談及,但是這內中有一個特別的含義,今晚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01

列車廣播財技魔方解構(3)-泓鋒國際(2309)

(4)
先談談大股東及公司有利的部分:
(1)利用優先股作支付代價: 這個可換股債券同理,首先可以免除直接現金支出,但實際上是公司沒錢支付,又無能力集資這樣多。況且可換股債券對有在會計上可分為債券及認購權,這認購股是會隨股價的上落變化,如果股價炒上,將會導致代價增加,需直接計入損益表,導致虧損,而優先股則沒有這麻煩,那控制報表變得輕易。
(2)楊先生取得公司控制權,若楊先生有能力把股票全數兌換,股權將增至51%,使他有足夠股權控制公司,對未來的計劃也可以較易實行。
(5)
此前提及過這交易可代價分為兩部分,即是12億人民幣和溢價部分,但這兩個作價內中有甚麼含義,現在很簡單解說一下。
(1) 其實這12億,是需分3年投入,那為何有這筆錢?假設他是想從公司取錢的話,其實就剛好有12億。此前的交易中,那30個月的保證盈利是1.5億和2億,合共3.5億,加上今次收購保證盈利5年合共15億,即每年3億,3年即9億,兩數加起來即是12.5億,扣除捐給伯明翰慈善基金的5,000萬,這就剛好有12億了,非常巧合。但是如果此前賣方們不肯出錢買保證盈利或楊先生不肯造保證盈利,這公司也不會出甚麼大錢,楊先生即可以接近免費取得股票了,但仍未出現套出資金的交易。
(2)至於溢價部分是以保證盈利作為掛勾,此前未出過此現象。簡的來是,如果楊先生投入1元造盈利,那他就可以得到1.65元的股票。所以他的股票的真實成本是:
50仙/1.65= 30.3仙。
和此前收市價31仙還有2%折讓,但和現時的23.8仙有約21%的溢價。
可見這全都是空氣。
(6)
如真的有現金拿入由於未來可能要套出現金,所以仍需有一個大空氣收購或很少小空氣收購來掩飾,但交易應類似,有一定現金作價,加上很大的發行新股部分,但最後,可能達不了保證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06

解構宏利暴跌之謎

2010-9-2 NM




宏利在加拿大被視為最藍的藍籌,在金融海嘯一仗中比另一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AIG)表現略勝一籌,殊不知金融海嘯對宏利的影響現在才逐漸浮現,今年第二季勁蝕一百七十八億港元,引發股價一跌不起,香港股價亦在八月內暴跌三成。(關永浩攝)

九九年宏利在香港上市時,不少宏利的保險經紀及保單持有人皆認購或獲分配股份,繼後業績及股價節節上升,在○七年股市高峰時,股價曾攀至三百六十元,成為不少投資者的股王。

但自八月初公布第二季業績虧損一百七十八億元後,宏利股價翌日跌一成,且成交激增達七億七千萬港元,是平日的廿倍,加上八月十日評級機構惠譽擔憂宏利今年 第三季將有更大額撥備,利潤難以回升至○八年水平,而把宏利的信貸評級下調,令股價跌穿一百元後仍未止瀉,至上週五見八十七元水平,一個月之間狂跌三成。 在香港宏利寫字樓內,公司的股價成為經紀們的話題,不斷向主管查詢會否再跌。

「宏利今次出問題係因為今季業績麻麻(蝕一百七十八億港元),引致基金洗倉,俾人質低咗個價。業績唔好主因係變額年金產品,推出嗰時我哋都知有問題。個股市升,投保人可以有更高回報,但如果個市跌,公司又要同個客人保本,個市唔升唔跌,都要定期派息俾個客,成件事係too good to be true。」一名在宏利工作超過三十年的資深經理坦承當時已覺有風險,想不到日後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收購種禍根

要追溯這變額年金產品,得回首○三年時,當時全球金融保險股都東併西購鬥大隻,繼有滙豐吞併美國Household,宏利亦斥資八百五十億港元收購美國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因而躍升為北美第二大人壽保險公司。而這類變額年金產品,早於○二年就藏在Hancock業務之內,當時大受北美客人歡迎,宏利繼而在加拿大及日本大力催谷類似產品;○七年宏利單是美國已賣出八百四十億港元變額年金產品。基於變額年金投資於股票基金,遇上○六、○七年全球股市大升之時,宏利享受到收購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的好處,○七年第三季公布業績純利增一成,隨即增加派息,股價在○七年十一月初被推高至三百六十元。○七年全年純利更高達三百一十九億港元。

直至○七年,宏利才在香港推出這類年金產品,在香港名為優裕錦囊Manulife Secure Income Plus(簡稱MSIP),是一個與投資相連的壽險產品,目標客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士。投保人一次性繳付本金後,就可有一般人壽保險的身亡賠償保障,再加 每年提取本金的百分之五,為期至少二十年。換言之,投保人先給予宏利一大筆金錢,以換取壽險保障,宏利每年又會「出糧」予投保人,提供退休後的定期入息。 例如,陳婆婆在六十五歲時繳付五十萬元予宏利作本金,即可終身得到壽險保障,宏利每年向陳婆婆發放相等於本金百分之五,即二萬五千元直至她八十五歲。若其 間不幸身故,即可取得剩餘本金的款額,如果陳婆婆在首十年選擇不「出糧」,到她七十五歲時,其保證提款總額將增至七十五萬元,每年可出糧三萬七千五百元, 直至她九十五歲為止。宏利收到陳婆婆的本金後,就投資到不同基金上,博取更高回報。若其間宏利投資的基金有斬獲,客人又可額外分紅。

賺錢金蛋變巨型炸彈

但在金融海嘯吹襲下,全球股市遭殃,宏利押重注投資的美國股票市場更是風眼所在,令宏利表現如坐過山車。翻開MSIP的基金組合,投保人有四個投資組合可選擇,但全是偏重於股票,由四成至九成不等,其次就是債券。其中一個名為策略組合,就有近九成投資歐美地區,五成是股票,自○八年九月成立而來虧損一成。其他組合亦過於偏重股票,一遇金融海嘯股市大瀉,基金回報便屢創新低,四個組合都不停蝕錢,最差的一個宏利優裕進取組合,自○七年四月成立以來虧蝕了四分之一。理論上,這類偏重股票的基金目 標是提供高增長,屬高風險投資,並不適合退休人士,與MSIP提供穩定退休入息的本意背道而馳。而推出像MSIP的年金產品,等於把宏利與美股掛鈎,當中 對宏利的殺傷力遂於金融風暴後陸續暴露於人前,事關按加拿大的會計準則,宏利持有的證券(包括股票、債券等)皆要以市價入賬(Mark-to- Market)。證券價格上落,對業績有重大衝擊。

九度抽水亡羊補牢

金融海嘯時,股市大幅下挫、利率下跌,連帶變額年金所投資的股票基金大 幅下挫,宏利的保單負債即時增加,令○八年第四季度業績亦首次見紅,拖累全年純利大跌九成僅得三十八億港元,變額年金的殺傷力首次浮現。宏利先後九度集資 共八百四十八億港元,惜愈集資,股價愈見低位。宏利即時亡羊補牢,一方面調整產品價格和設計,甚至在某些地區如香港停售這種產品,以調控風險,另一方面透 過金融工具如沽空政府債券,為變額年金的股票基金作對沖。宏利又將保單以再保險形式判上判予第三者,對沖及再保險百分比終於由○八年的百分之二十逐漸增加至今年第二季的百分之五十一。不過,這亦揭示了變額年金仍有近一半是暴露在股市下跌及低息的風險下,同時亦增加了宏利的對沖成本,只要美股繼續疲弱,宏利難有起色。

跌勢未完長揸樂觀

至今,宏利仍有八千四百七十四億港元的保證賠償額需要在將來付予年金投保人,但是該批年金現在的基金價值卻只有七千零四十八億,令非現金撥備增加,其中一百二十六億港元是因應股市下跌的撥備,另有一百一十一億港元是因應利率偏低的撥備,導致在今年第二季虧損一百七十八億港元。不過,這類撥備並不會對現金流造成影響。

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員Ryan Penton指出宏利仍要繼續守:「鑑於目前的低息環境仍會持續,而美國股市亦步入雙底,預期宏利第三季度業績仍會有顯著的虧損,宏利股價仍有下跌空間, 十二月前應該會繼續跌。不過長遠而言,宏利是一個很好的品牌,而且在亞洲的業務增長強勁,以二至五年的投資時間來說,是不錯的公司。」

不少股東對宏利都有情意結。作為宏利資深經理的 黃先生,在九九年以九十五元認購了二萬股宏利,在高位賣了四分之三,大賺二百萬元,餘下的六千股在○七年的歷史高位仍「忍手唔賣」,皆因看好宏利前景, 「雖然短期內我認為宏利會繼續跟隨美股下挫,不過宏利結構上無問題,所以長線仍然睇好。美股會再下試一萬點,可能會落返去九千五百點左右,到時我會喺八 十、七十、六十、五十元價位持續趁低吸納,每次一千股,計劃用五十萬作長線投資。就好似滙豐(滙控)咁,嗰時(世紀供股時)三十三元唔通唔買咩,間公司穩健就唔怕。宏利係加拿大最大金融機構,有咩問題政府都會照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0

深入現場 解構韓國文創力 一個人改變一 個產業「韓流教父」李秀滿傳奇


2011-8-15  TWM




「哪個市場大,當然就要往那裡走!」被封為「韓流教父」的李秀滿,一語道出他把韓國文化推向全世界的關鍵。從暫別演藝圈的失意藝人,到改變整個韓國流行產業的關鍵人物,他的成功經驗,值得期望發展文創產業的台灣參考。

撰 文‧莊 芳 研究員‧孫蓉萍 攝影‧陳俊銘七月十六日晚上七點,隸屬韓國SM娛樂公司的男子團體SHINee,首次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現場湧進超過一萬名粉絲,跟著台上偶像一起 又唱又跳,整場演唱會票房、周邊商品收入超過三千萬元新台幣,可說是又一次在海外市場表演大獲全勝。

事實上,韓國流行音樂不僅在台灣、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受到歡迎,現在就連歐洲地區都捲入「韓流」之中。

六月中旬,SM娛樂公司帶領旗下多組藝人,遠赴歐洲舉辦大型演唱會,即使多數金髮藍眼的歌迷根本沒學過韓文,照樣聚集上萬人捧場,瘋狂程度不輸亞洲。法國媒體還以頭條新聞介紹韓流入侵歐洲的威力。

這些現象,不只代表了韓流正逐漸滲透全球音樂市場,也是韓國文化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里程碑。過去能夠攻下國際市場的音樂、戲劇或是動畫等產品,多以歐美國家為主流,如今「韓國製造」卻能打破語言與文化界限,在全球各地大放異彩,讓韓國朝著「文化強國」目標大步邁進。

演藝路中斷 赴美深造

接受流行文化震撼教育 返國創業搞文創一九九五年正式成立的SM娛樂公司,就是韓國民間企業以全新思惟開發文創力的源起。

身 為韓國第一家上市娛樂公司的SM娛樂公司,旗下擁有「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知名偶像團體,○九年光是海外市場的收益就高達二百八十億韓元(約七.三億元新台幣),股價跟著唱片、偶像代言、演唱會門 票與周邊商品銷售成績水漲船高,讓創辦人李秀滿贏得了「韓流教父」封號,更坐擁千億韓元身價。

「哪個市場大,當然就要往那裡走!」二○○七 年,李秀滿對著五十位專程從美國遠道而來的哈佛商學院學生發表演說,一語道出他的成功關鍵:就算是韓國人唱韓語歌,也必須把目標放在世界任何一個重要市 場。今年三月,李秀滿又受邀為史丹佛大學研究生演講,分享的就是韓流的全球化戰略。

這樣的國際化開放思惟與企圖心,可說是李秀滿在八○年代留學美國之後所得到的啟發,但,更可追溯至七○年代末期,他對韓國流行文化遭到政府管制的不滿與反動。

事 實上,李秀滿在七○年代中期曾是韓國頗受歡迎的知名藝人,他出道於一九七二年,至七六年才真正走紅,並且獲得主持節目的機會,躍升為一線藝人。不過,一九 八○年,當時新上任的總統全斗煥實行言論管制政策,強力整併媒體,李秀滿的節目被迫中止,對韓國文化環境極度失望的他,毅然退出演藝圈,一九八一年赴美留 學。

從高中到大學都能考上第一志願的李秀滿,出國留學也是「玩真的」,他在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拿到工業管理碩士。只不過,雖然這趟留學讓他成了「工學碩士」,但卻沒有讓他的腦袋離開演藝事業。

從聽音樂變看音樂

推 十多人偶像團體 滿足視覺享受就在李秀滿赴美的同一年,MTV電視台正好在美國紐約開播,開台的第一首歌,叫作「w影像消滅廣播明星(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音樂錄影帶」這玩意兒正準備全面翻攪世界的流行文化主流,而人在美國的李秀滿,則成了接受「震撼教育」的第一群人。

當時, 「流行音樂視覺化才能推向世界」的念頭,已在李秀滿的腦中孳生。一九八五年回到韓國後,他先是以當時韓國仍未普及的電子樂重回演藝圈,累積了一定資金之 後,經過數年的萌芽與醞釀,九五年自行創業,成立SM娛樂公司的前身──SM企畫公司,以顛覆作法直接展現將韓國音樂推向世界的企圖。

受到 美國經驗的啟發,李秀滿認定,接下來韓國的娛樂圈,也將由過去只是「聽音樂」,轉變成「看音樂」的形態。因此在他旗下的藝人組合包含八人、九人,甚至最多 曾達到十三人的偶像團體,人人能說會唱,全體整齊畫一地跟著音樂擺動起舞,大大滿足視覺享受,也成了打進國際音樂市場的重要武器。

其實○五年「Super Junior」剛出道時沒人看好,更招來很多批評:「一次十二個人上台,難道瘋了嗎?」可是李秀滿不以為意,甚至不減反增,再多加入一位專長歌唱的團員,當時總共有十三人一同出場表演。

「以前看不出來這麼多人有何用途?當他們一站上舞台,立刻恍然大悟。」與SM公司合作多年的愛貝克思國際部宣傳經理李幸倫說,過去常看偶像團體加上伴舞的表演,但現在十多人一字排開全為專業藝人,光是氣勢就壓倒其他歌手。

量產全球型藝人

偶像出道前砸重金 長時間培訓採用「人海戰略」成功吸睛,銷售量也扶搖直上,最早在台灣首批銷量僅有數百張,到了第三張專輯「SORRY,SORRY」,首批銷售就突破萬張以上。他們的單曲〈美人啊〉,更在台灣KKBOX音樂榜居冠超過一年以上。

李秀滿同時獨創了一套製程,可以用近乎「標準化生產流程」的作法,來「量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型藝人。他用一個新名詞來解釋這套系統:「文化技術(Cultural Technology)」,這技術包含了發掘演藝人才、集中培養、推向國際等三大目標。

李 秀滿說:「透過試鏡選出潛力人才以後,至少花上三到七年時間,接受音樂、舞蹈及演戲等訓練之後,才能創造出『近乎完美』的明星。」在SM娛樂,尚未出道的 「練習生」平均每年要花二千萬韓元,若平均以訓練五年為期,一個五人的團體就要五億韓元,若加上宿舍、製作CD費、治裝費等,出道前就要先耗費近二十億韓 元。據稱,知名團體「東方神起」耗資八十億韓元才正式出道,但他們的吸金功力也不小,光是○八年度賺進的收益就超越三百億韓元。

用語言加強競爭力

「客製化」打造中文團體 打入華語市場此外,為了符合市場需求,韓國偶像團體中經常可見外國成員,甚至還「客製化」地打造全說中文的團體,貼近龐大的華語市場。像是「Super Junior-M」就是SM公司特別成立,囊括中國與台灣籍藝人,專攻華語的子團體。

「中國歌迷對於團體內中國籍的偶像,一定特別注意、感覺親切。」李幸倫說,正因目標朝向國際舞台,外語學習幾乎是所有SM公司偶像的基本課程。由於韓國市場有限,李秀滿也經常在美加、中國等地區搜尋具有潛力的偶像。就像是「混搭」的策略,要將全球不同國籍的歌迷一網打盡。

提升演藝人員地位

促 成官方強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李秀滿不僅成功打造了SM娛樂,這波韓流的興起,也讓韓國藝人的社會地位大幅提高。去年五月,一家韓國教育企業對小學生進行 「未來理想職業」調查,竟發現有超過兩成受訪者回答想當「藝人」,占所有職業比重第一名。可見韓國藝人的成功,又創造了一項人人夢想的職業。

民間企業主動推廣韓流之外,政府也在九○年末期開始加速建立「文創腦」,擴大韓國的文創火力。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政策研究室室長李晚濟表示,韓國之所以決定發展文化產業,原來和九七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大關係。

當 時剛上任的總統金大中,為了找尋有長遠未來的產業,決定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韓國形象。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就是在這樣的目標之下成立的 獨立機構,每年掌握政府撥出的一千七百億韓元(約四十五億元新台幣)預算,專門支援國內出版、遊戲、動漫與音樂等各種內容產業擴大發展。

台灣啟示一:

文 創資源分配要「雪中送炭」振興院的基本功能,是讓許多尚無名氣但具潛力的公司或個人,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必要資源。「我們絕大部分是在補助獨立製作的公 司,培養作家、導演等。」李晚濟表示,「我們的任務是透過評選,發掘有發展潛力、有機會走向國際的作品。」相較於台灣,日前行政院新聞局才公布今年度「旗 艦型流行音樂製作與整合行銷補助」,總計預算七千萬元新台幣,但其中卻由許多知名歌手與樂團獲得資金補助。「基本上,我們不會補助任何大型企業,幾乎全以 獨立製作公司、個人為主要對象。」李晚濟說。

他強調,外界認為政府給予電視台、娛樂公司很多支持,但資金上的支援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多,因為韓國主要電視台、唱片公司本身已有雄厚資源,「連想提供些微補助,都會遭到國會強烈反對。」

台灣啟示二:

文創思惟建立要拒絕官僚主義目前,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約有三百名員工,全數非公務員身分。「希望藉此避免舞弊情況發生,完全獨立運作。」李晚濟進一步補充說,文化創意產業絕對需要「創意」存在,假使維持政府機構運作方式,難免感染官僚氣息,影響政策推廣工作。

這 和台灣幾乎都是由公務員來執行政策的作法完全不同,長時間投入文創研究的政大校長吳思華認為,政府並非沒有人才,「但即使有想法、有能力,往往也被官僚系 統、組織惰性給消磨掉。」吳思華以政府補助知名藝人為例,「很明顯地,台灣仍以過去製造業思惟在推動文創產業。」也就是說,看到好賣的產品,就鎖定投資、 生產。

吳思華指出,要讓成熟社會的經濟和生活品質達到同步成長,光有生產力是不夠的;文創產業基本上就是透過精緻產品加上服務,最後才演繹出讓人獲得共鳴、感動的故事。但台灣停留在過去成功的製造業經驗,導致現在只有優良生產技術,卻缺乏說故事的能力。

台灣啟示三:

文創種子深耕得先培養孩童興趣除了文化產業振興院之外,首爾產業通商振興院(SBA),也是韓國許多「文創種子」的養分來源。這個專門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機構,特別鎖定時尚、動畫、遊戲等文創產業提供輔導與資源。

首 爾產業通商振興院動畫中心主管方重爀表示,每年約有一百二十億韓元(約三億元新台幣)預算,透過選拔賽的方式,分別補助最具海外市場「賣相」的中小企業。 近期成功案例是Roi Visual公司,成立初期,首爾動畫中心除了資金補助、出借辦公室供其研發設計,在今年三月推出產品之後,更提供展示場地,和各學校團體合作,藉由校外 教學參觀動畫中心之餘,學童還可認識韓國最新動畫人物,甚至開放空間現場教學製作動畫,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創意」的腦袋。

在強力「耳濡目染」的宣傳之下,Roi Visual公司新推出的可變形機器人Robocar Poli,四個月內就賣出上百萬個,各大賣場銷售一空,使得行銷團隊還得在官網上貼出產品缺貨的道歉啟事。隨後又吸引一家國際玩具公司,砸下五千萬美元投資,一舉躍上海外市場。

二 ○一○年韓國文創產業的產值已達三百四十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九大,但「賣到世界」,才是韓國上下對於文創產業的共同目標。○九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輸出值共 二十六億美元(約七五○億元新台幣),「占韓國整體輸出比率僅○.七%,可見韓國做得還不夠好,進步空間還很大!」李晚濟含蓄地說。韓流瘋迷全球,但韓國 政府與民間仍雄心勃勃地宣告,這股韓流還將進一步席捲世界。

李秀滿

(Soo-Man Lee)

出生:1952年

現職:SM娛樂公司製作總監

經歷:歌手、節目主持人

學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工業管理碩士

SM娛樂公司

(S.M. Entertainment)

成立:1995年2月

創辦人:李秀滿

資本額:80億韓元

主要業務:藝人經紀、唱片製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7

分眾傳媒私有化全解構

http://www.eeo.com.cn/2012/0818/232168.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朱熹妍 萬曉曉 楊陽 李娟 2005年,江南春創業兩年後將分眾傳媒(FMCN.NASDAQ)成功推向納斯達克,開啟中國公司赴海外上市的高潮。7年後,江南春又聯手財團,希望將分眾傳媒私有化。

在和美國做空機構渾水公司五度交鋒之後,分眾傳媒股價逐步回升,但仍囿於美國資本市場的疲態。本報通過多方採訪瞭解,江南春決心私有化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公司價值低估,以及希望開展「將有大量資金投入的戰略調整」。

知情人士向本報稱,分眾傳媒意在港股或A股市場回歸。江南春此番能否成功將分眾傳媒救贖於「中概股」的泥沼,外界拭目以待,退市後的「戰略調整」則是分眾下一站的關鍵。

同時,在分眾私有化事件中所涉及的各方心態,又折射出當下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中主配角的境遇。他們是創投、PE、交易所、銀行以及眾多個人投資者。在弱市中,優質的投資項目的缺乏,引起私有化等資本大戰湧現——強勢的資本永遠擁有強勢的投資權。

私有化理由

8月13日,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聯合方源資本、凱雷集團、中信資本、鼎暉投資、中國光大控股等五家投資方,向分眾傳媒董事會提交私有化建議書,價 格為27美元/ADS,合每普通股5.4美元。以此價格計算,分眾傳媒總估值為35億美元。「私有化並非終點,分眾傳媒意在港股或A股市場回歸。」一位知 情人士向本報透露。

8月14日,大摩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分眾傳媒目前PE約為12倍。「可以對比下A股市場的傳媒股,甚至可以近40倍PE,通常情況下,20、 30倍PE也是可以的。」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說,這意味著,現在總市值在35億美元的,約200億元人民幣的分眾傳媒,如果在A股上市,市值很有可能達 到600億或800億元人民幣。

如果能夠成功退市、轉板,相當於獲得2-4倍的投資回報。這種估值差距,成全了私有化、轉板的動力。「私有化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股票市場投資者和 在美上市中國企業之間的隔閡。」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嵩的觀點是,「雙方不接觸,研究機構不願研究,機構投資者不願投資。」

分眾傳媒副總裁稽海榮也向本報表示,在美國的投資者很難理解分眾傳媒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很難理解中國內需的廣告市場的廣告形態和潛力。

在上市蜜月期過後,股票投資者和公司管理層之間,對公司價值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分眾傳媒股價走勢顯示——2005年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為17美 元,2007年創下65美元歷史高點,2009年跌至5.8美元的歷史最低,在渾水公司做空時股價最低達15.26美元,後逐步回升,接近做空前30多美 元的水平,此後又繼續下跌。「股價持續低迷,低於價值,那麼再融資的話,事實上是虧的,也就是說上市已經失去了持續融資平台的功能,且要支付大量費用和接 受嚴格監管,不如在股價較低的時候,低價回購,進行私有化退市。」黃嵩介紹。

同時,私有化一旦成功,分眾傳媒還能節省一大筆投資者關係維護費用。

據一位原美股上市公司CFO測算,分眾傳媒目前每年需要支付的律師費、審計費以及財務官的費用每年200多萬美元,這並不包括一些應對突發事件而產 生的額外支出。以年初渾水公司質疑分眾傳媒一事為例,分眾為了澄清質疑,不得不聘請兩家國際第三方公司對屏幕數量進行抽查和普查,加上其他的律師費用和溝 通費用,渾水的一次攻擊就讓分眾傳媒應對將近千萬元。「如果在國內,這種成本要小得多」。

黃嵩指出,「企業選擇退市,通常有三點原因:公司價值被低估、尋求管理的獨立性、被戰略投資方收購」。

這後二者,直指分眾傳媒的創始人與實際管理人江南春,以及背後資方的心態。

江南春的立場

目前,江南春通過其全資控股公司 JJ Media持 有 分 眾 傳 媒115,985,090股普通股(據分眾傳媒2011財年年報),持股比例為17.9%,是分眾傳媒第一大股東。

作為私有化的發起方,江南春將獲得分眾傳媒更大的話語權。一位接近江南春的人士稱,江南春對分眾傳媒的持股比例有望進一步增加。「如果能夠私有化,與馬云一樣,江南春也將有更大的空間來對公司進行戰略調整。」

江南春一直通過在股價低位時候的購買和公司向其定向增發等資本手段增加對分眾傳媒的持股比例。IPO之前,江南春通過其全資控股公司JJ Media持股比例為10.95%,IPO之後持股數量不變,持股比例一度被稀釋為10.53%。

2009年9月,江南春恢復CEO職務(自2008年3月原框架傳媒董事長兼 CEO譚智擔任分眾傳媒CEO),且分眾宣佈向江南春發行並出售7500萬股普通股,每ADS價格9.495美元(相當於每普通股價格為1.899美 元)。此次增發完成後,江南春持有分眾傳媒19%的在外流通股。「創業者本人的股份如果被稀釋到30%以下,對創業者是不利的,不僅做事情的動力不夠,也 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放手去做。」上述人士指出。

目前,分眾傳媒一直專注於戶外媒體,雖然能夠保持增長,但業務範圍缺乏新意。清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亞男稱,中國戶外電子屏市場的進入壁壘不高, 市場競爭者只要有大量資金,就可以在短期內掌握主動權,單純依靠資本運作即可搶佔一定的市場份額,分眾傳媒即是個中高手。在資本狂熱後,資本市場對戶外新 媒體行業的投資回歸理性。「下一階段,如何利用現有屏幕資源並結合新媒體特性,實現原有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或將成為分眾傳媒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張亞男 稱。但是,以江南春目前的持股比例和分眾傳媒的股價表現,要做新的戰略並不容易。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估價降到歷史最低,再融資期望不大,大量的資金投 入也會拖累短期的財務表現從而影響股價。

據稽海榮介紹,之前為了更換廣告互動屏,分眾傳媒花了數億資金鋪到7座城市,一度造成成本壓力。按照公司計劃,廣告互動屏的更換要鋪到20個城市, 仍需數億人民幣的資金投入。同時,公司著手手機廣告互動、二維碼、APP應用端等,並進軍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此外,分眾 傳媒亦將有意於在新的潛力媒體領域的投資參股。

「分眾租借的寫字樓場地費為3至5年長期合同,隨著CPI增長,租金會相應增長,屬較穩定的成本。分眾傳媒的廣告費每年也會隨之有兩次上調,以抵消成本。」稽海榮介紹。

一傢俬有公司可以接受虧損,但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股價的壓力會相當大,這也會導致管理層的財報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一直在束縛江南春的手腳。

復星的角色

在分眾傳媒的私有化過程中,復星集團則是一個特別的角色。

13日,分眾剛剛發佈公告之初,復星集團的表態是「毫不知情」。不過到了第二日,這位第二大股東的態度發生轉變。8月14日,復星國際給本報的聲明 顯示,「公司認為分眾傳媒主席江南春的參與是該項建議交易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復星無意支持沒有江南春參與的其它競爭性收購建議。」復星表示,這是 一項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復星仍將繼續關注情況並評估,如果認為此項建議交易能實現復星國際股東價值的話,復星有意支持該項建議交易。

這項聲明的言下之意為——復星支持有江南春參與的交易,但對於接下來可能出現的競購性收購建議不支持。

目前,這位第二股東表態對於分眾私有化成行與否至關重要。如果私有化通過,手持17%股權的復星可以套現6億美元(約46.8億港元)。

事實上,在2008年復星通過公開市場買入分眾16.9%股權,之後又陸續買入,一共購入3765萬份,佔分眾26.3%股份。復星在2011年年 報中披露,公司在2010及2011年兩次出售持股,已收回投資成本並實現部分利潤。業內人士猜測,最終復星可能也會以「套現+換股」的方式,作為同意私 有化的對價。

上述知情人士的表述也與此猜測相似,據其測算,復星現在持有分眾傳媒的均價成本在8.1美元左右,「現在相當於原始股,對於27美元的收購價來說,是進退自如可以進行二次投資的。」

整個私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溢價收購的資金來源,大多數公司可以通過自有資金、債務和股權兩種方式募集資金。但大多數情況下管理層不可能全部憑藉自有資金來購買公眾手裡的股票,因此就要借助PE、銀行等機構。

機構的盛宴

於是能夠參與「再賣一次」的,除了大股東復星集團以外,還有江南春邀請的五大機構——他們是凱雷、中信資本、方源資本、鼎暉投資和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對於這些投資機構來說,如果分眾能夠成功私有化並轉板,將獲得更高的市盈率,投資其中的機構就算持股份額不變,也能獲得2-4倍的溢價。一位投融資 諮詢機構的負責人稱,這對於目前的投資市場來說,相當有誘惑:「現在,市場上讓人眼前一亮的項目太少了,即便能夠IPO,對價和體量也不會很大。」

啟明創投童士豪也認為,在私有化這件事上,一般來講投資機構是賺了。

儘管私有化之後又再次謀求上市的公司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出現,不過這樣的操作在國外市場早有先例。美國快餐企業漢堡王就在2010年9月從倫敦證交所私有化退市,今年6月又重新在美國紐交所上市。

這一來一去之間,背後的機構就狠賺了一筆。2010年巴西私募3G Capital出價32.6億美元將其私有化收購,2012年6月漢堡王通過與 在倫敦上市的投資公司Justice Holdings合併再次上市。3G Capital獲得了Justice Holdings用以購買29%股權的 14億美元現金,漢堡王的公司價值估價亦上升到80億美元。

在公告中,為聯合體提供融資的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瑞信銀行新加坡分行、星展銀行也將有機會參與「私有化」盛宴。對於這些外資銀行來說,以分眾如今的盈利能力,以及這五家機構的信譽,還是一筆不錯的財務投資。

小股東的利益

在分眾傳媒私有化的過程中,大股東、PE、銀行因為資本獲得話語權參與私有化盛宴。但對於中小股東,在這些高超而夢幻的私有化資本設計中,他們只能盯著起伏的股價,尋找獲利的機會。

早在私有化在美國第一次大規模湧現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很快就注意到了私有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早在1974年,當時的SEC主席A. A. Sommer在Notre Dame大學的演講中就公開批評:「在一些『私有化』實例中小股東幾乎沒 有選擇,但在我看來,正在發生的是嚴重的、不公平的、甚至可恥的行為,是對整個公開融資過程的顛倒,這一過程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股東對美國公司的作風和 證券市場產生更多敵意。」

A. A. Sommer擔心的是,當一個小股東乍一聽到大股東要私有化時,往往沒有過多時間去研究這只股票的真實情況,他們手上的股票大多已經被套多時,因此僅以「溢價」比例來看,具有足夠的迷惑性——他們大多沒有更多選擇,而失去的,則是在該公司身上的長期機會。

這種擔心如今也在蔓延。據悉,美國律師事務所Robbins Umeda LLP週三宣佈,已開始對分眾傳媒董事會成員是否違反信託責任,以及是否 具有其他違法行為展開調查。Robbins Umeda的調查將集中於分眾傳媒董事會是否採用公平的流程,全面評估「聯盟成員」提出的私有化建議書,是否 獲得了最大利益對股東作出充分補償。目前,包括德銀、大摩、里昂證券給出的目標價均遠高於27美元/ADS。

私有化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並不絕對就是好事。一位個人投資人表示,「我們如果配置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並長期看好,如此一來(私有化後)就沒有可能性去分享這家公司的長期收益了。」他認為,27美元/ADS的股價,在這7年的走勢中只能處於中下水平。

當阿里巴巴宣佈私有化後,他曾對本報表示,如果阿里巴巴再上市也不會長期持有其股票,原因是長期投資者不會相信一家精於資本運用的公司。由此可見私有化對於商譽會有一定程度的折損。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稱,他是抱怨過「不應該上市」,如果今天讓他選,他還是願意選擇「不上市」,但是當下的情勢下,新東方是不會退市或者私有化的,不然都成「陰謀家」了。

轉板前景

分眾傳媒私有化是否能成功,交易價格是個關鍵因素,且要獲得2/3股東同意。

目前私有化要約書中提出27美元的私有化價格,是分眾傳媒公告前60日股價平均價溢價31.5%,較前30日股價平均價溢價34.1%,是分眾傳媒2012年預期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8倍。

但這並未讓投資人滿意。價格甫一出台,里昂證券繼續「唱多」在38美元,其他機構也紛紛給出「買入」評級。一隻被認為價格「遇冷」的股票,開始受到熱烈關注。

這讓江南春等收購方覺得棘手。若股價高出私有化價格,小股東一定會投出反對票。此前,電訊盈科的私有化退市,就是因為小股東的反對而失敗。

據稽海榮介紹,按照流程,董事會在收到收購要約後,會成立獨立委員會審議,再和股東溝通。參照盛大退市的時間表判斷,估計也需要4個月時間,股東表決若2/3同意,則再過一兩個月,即可完成退市,「這其中都是溝通過程。」

就目前來看,多數分析師判斷,分眾傳媒在進行談判的過程中,股價可能會有上行空間。不過,黃嵩認為,「即便私有化不被股東接受,未能成功實施,但這個時候股價上去了,也達到了一定目的。」

上述知情人稱,若成功完成私有化退市,分眾傳媒意在考慮A股或H股的回歸,這也是5家基金公司的興趣所在,港股相對管理較為規範,A股則要求企業是內資結構公司,分眾目前為境外結構公司,尚要做進一步評估。

由此看來,先私有化退市,是創始人江南春完成分眾救贖的第一步,而此後數年的「戰略規劃」,將是分眾下一站的關鍵。評價這樣行動時,稽海榮引用了馬云的一句話,「在陽光燦爛時修屋頂。」

不過,對於這些公司能否順利回歸A股或者是港交所H股,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美國上市企業在私有化後仍然為美國法人,而目前開放外國法人在境內上市的通道政策可期,但目前在中國仍未有相關政策突破。

如果在當下的法律框架下操作,私有化後擬在中國上市,則必須以中國境內企業法人的身份進行申請,即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

根據《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的規定,只有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在境內發行股票(A股與B股),因此外國法人要在中國境內上市,必須完成中國境內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此後還要符合上市公司對盈利的嚴格要求及程序等等環節。

目前,海外資本環境大勢的不明朗,使很多如分眾傳媒一樣,眾多中概股陷入業績危機。從TOM在線到阿里巴巴,從盛大到分眾,曾經寫下無數造富故事和商業神話的網絡公司正在紛紛選擇同一條路徑——私有化。

根據羅仕證券提供的一份報告,從2010年4月到2012年6月29日,共有33家公司宣佈私有化交易,其中14家已經完成,2家終止,17家正在進行中。

私募機構東方港灣投資公司研究員余曉光稱,這也是中概股重新獲得海外資本市場信任的必經階段,這些階段包括估值暴跌——IPO封閉——私有化浪潮——配合SEC調查——估值回升——IPO重新開啟。

不過,無論是A股還是H股,這些公司(考慮到互聯網公司佔大多數)轉板還要面對VIE模式的問題,現在雖然沒有具體的細則出台,但是VIE模式已經被納入了中國法律的審查範圍。另外,業內人士認為,內外資限制、稅收問題也將成為轉板門檻。

私有化後面,還有一股勢力不容忽視。上述投資界人士表示,在中概股在美上市窗口關閉的現狀下,PE機構投資二級市場,通過私有化退市再上市的方式獲取回報,也將可能成為新的投資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86

個人篇》搶先解構人民幣定存、寶島債 人民幣理財甜頭 看得到也吃得到


2012-11-19  TWM
 
 

 

人民幣理財喊了好幾年,從點心債、人民幣定存,到結構型商品等琳琅滿目,只是身為一般老百姓的我們,總是看得到吃不到。趕在台灣人民幣業務開放前夕,本刊搶先為你解構相關商品,教你從容面對人民幣理財狂潮!

撰文‧蔡曜蓮

十一月上旬的星期五下午,五星級飯店大廳的貴賓室裡,一場人民幣的理財說明會正在進行,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全神貫注地聆聽,台上講者時而口沫橫飛,時而停頓,正在談論即將開放的人民幣各種業務,底下的人振筆疾書、猛抄筆記。

類似的場景,今年下半年以來,在各家飯店會議室不知上演過多少次;銀行的理專、行員,每個人幾乎都被客戶詢問過相關的需求,一股從客戶端到上游的龐大需求,排山倒海而來,人民幣個人理財,這次是真的要來了!

其實目前台灣已經有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從已經主管機關核可的點心債到結構型商品、雙元貨幣組合式商品(簡稱DCI)等都有,花旗、匯豐等銀行也已推出人民幣定存,既然這樣,大家還在等什麼呢?

定存

最簡單的人民幣理財商品

因為礙於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的身分限制,除非外國人或境外公司,一般民眾並不具購買資格,所以長久以來,一般的投資大眾看得到吃不到。

在二○一二年八月底兩岸完成簽署貨幣備忘錄後,無論未來兩岸將採用清算行或所謂的代理行模式,對於投資者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央行開不開放外匯指定銀行(DBU)承作人民幣業務。

一旦DBU開放了,台灣的銀行客戶或投資人,只要走進銀行,開設人民幣戶頭,就能開始進行人民幣理財商品的操作。其中,最簡單也最立即的人民幣理財,就是定存。

以香港目前情況來說,因為人民幣的回流中國管道受限制,加上資金不斷進入金融體系,因此目前香港金融機構的人民幣一年期定存利率普遍偏低,大約落在○.八%至二%之間;而為與台灣一較高下,非港居民的人民幣定存利率則落在三%上下。

台灣方面OBU的定存利率,渣打銀行在九月初就推出二.五%年息定存優惠,並於本月初推出三個月定存利率二.七五%;花旗銀行年息二.六八%;澳盛銀行的人民幣一到六個月定存利率年息介於二.五%至二.八%之間。

因此,銀行業者估計,一旦正式開辦人民幣定存,初期利率會落在二%上下。

寶島債

第二波最可能開放的商品

其次,按照香港經驗,香港的人民幣市場在○八年開始,大量發行「點心債」,也就是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公司債之後,才迅速成熟。依此判斷,外匯銀行認為,近日引發熱烈話題的「寶島債」,也就是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公司債,被業者認為有可能是繼人民幣存款之後,第二波開放的人民幣理財商品。

台灣金管會今年七月通過OBU可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永豐銀行商品總督導韓道暐表示,「未來DBU開放後,台灣的自然人也都可以投資點心債,一般來說,申購門檻都是五十萬人民幣起跳。未來市場成熟後,希望能有更多低申購門檻的點心債,方便投資人做資產配置。」資產比較少的投資者也不用灰心,可以選擇進入門檻較寬鬆的基金,宏利投信已有投資香港點心債的基金,目前暫以美元計價,一旦DBU開放,就能盡快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基金,讓投資者可以利差、匯差兩頭賺。

至於資產等級更高的結構型商品與DCI,在香港若要投資結構型商品,因其客製化的特性,門檻至少要十萬美元到二十萬美元以上,DCI則是兩萬美元一個單位。

眾多投資人關心的大陸A股,短期內個人無法直接參與中國股市,香港市民目前也不能直接投資A股,必須經由投信、保險或ETF(指數型基金)等間接管道,同時大陸開放的額度相當低。台灣目前已放寬法令,能投資有價證券,未來可能比照香港模式,只能經由投資基金或投資人民幣保單等方式間接參與。

香港有陸企上市發行的H股,台灣雖提出T股的概念,但目前並沒有陸企掛牌,如想直接投資陸企,台灣投資者還要再等等。

人民幣存哪裡好?

一般民眾的人民幣存款開放之後,台灣的投資者到底要飛去香港開戶好?還是留在台灣好呢?

相較於台灣,香港的優勢第一點:匯兌自由。消息指出,屆時台灣仍然可能會有一天只能匯兌兩萬元人民幣的限制;而香港在今年八月,為因應台灣即將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爭對手,已開放非港居民匯兌人民幣無上限。也就是說,一旦台灣人飛到香港,就能短時間內,無限制地換匯人民幣,作為人民幣存款。

這一點,對一般小老百姓也許還好,但對大戶而言,香港的吸引力顯然大了許多。

香港的第二優勢:經驗豐富、選擇較多。香港的人民幣市場從2011年開始出現爆炸性成長,理財商品的發展相對成熟,而且香港為國際金融都市,銀行間的利率競爭,也較台灣激烈,例如近期許多香港銀行都對非港居民提出短期6%以上的高利率,招攬台灣大戶。

台灣的優勢在於:就近開戶,管理方便,省去匯兌麻煩。

首先在台灣本地就能開戶,不需要額外匯一筆錢到香港、飛到香港開戶。雖然網路銀行越來越方便,但不是所有服務都能在網路上操作,除非原本就是常往來台港兩地的人,否則一般投資人還是在台投資比較便利。

因此,銀行業者建議,如果未來規畫人民幣資產在500萬元以下的客戶,可能選擇就近在台灣的銀行開戶存款人民幣即可,不用大費周章赴港開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8

解構私密人的千萬理財大計(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685

既然讀者用千萬作目標,先計個人淨資產(net assets): (6-2.5)mil+0.55mil+(2.7-1.2)mil+1.8mil*1.25+(0.9-0.6)mil*1.25-0.24mil-0.3mil=3.5mil+0.55mil+1.5mil+2.25mil+0.38mil-0.24mil-0.3mil=HK$7.64mil

 

完成讀者千萬財產之目標,看來不是妙想天開。

不良之信貸記錄、正面信貸資料庫會保留一段時間,多年後會自行銷毀。但個人在某銀行的「唔還錢」、「破產」記錄則是成世也擦不掉。假如某人嚴重至破產,在四年內未解除破產令實在「咩都唔使諗」,當有法庭指令,某君可向銀行出示有關證明,可關掉你「破產status」。惟低息樓按仍是難搞,高息信用卡則不難申請。有一現象是,破案人仕重獲佢破後第一張信用卡,那一刻是十分感動的! 一般珍惜手上信用卡之人仕,都是曾遇難之輩。所以大家都係有借有還,為自己保有良好借貸力。

 

讀者在香港沒有投資住宅項目,只有自住物業。該物業淨值已為現資產的一半,由於信貸記錄不良,相信生意人亦沒有固定出糧記錄,現時需要做就是多點準備,為下次借錢時易令銀行打開方便之門。

 

大陸物業很難將其租約作為租金收入證明,如供滿的一幢不具備很大升值潛力,不如先沽而放在內地收4%年息,又可享受人值升值。內地投資環境始終不佳,貨幣亦不流通,就當你沽樓收回RMB1.8mil,想帶回香港有點難度,要找間拍開的錢莊才可快捷運回香港。留一間樓在內地,話唔定第時退休用得著。至於車位,在blog中其實有提及,是有地鐵又住有錢人的地方為最佳,次之為冇地鐵又住有錢人的地方為次。車位大潮在上年已現,除非你現時持有件好貨,否則價好即售。

 

將手頭上自住樓加按,應可再按出(6mil*70%-2.5mil)=1.7mil,加上讀者每年自己可儲48萬,過多三年,如上即可儲多約1.5mil,到時再買入一間5mil的樓房,問銀行借一百幾十萬應冇問題。但借九成或去得盡的方案,先不要假設。做好呢步再等時候一過,根本到退休之年達千萬家財難度不大。難的反而是如何利用千萬資產為自己全天侯製造入息。當然現在是一步步向前進,準備好現金,努力做點儲蓄,等侯機會,是有樓人仕,再輸不起的人仕現在應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14

創業者九問,解構O2O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603.html

1、當我們提起O2O,我們在談論什麼?

O2O這個叫法,有些偏頗,它把人強制性地割裂為線上和線下兩種狀態。更合理的說法是,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目標信息(包括商家信息,服務信息,折扣信息,歷史評價信息,售後信息等),做下消費決策,然後去享受服務的過程。所以,如果非要把這個過程切割,那應該是:決策消費+支付+享受消費。必須要offline的,只有去享受消費這一過程。所以O2O,是一個過程狀態,就是信息不斷被互聯網化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中間狀態。

在生活服務領域,目前大家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拿佣金比拿廣告費的模式更靠譜也更容易做大。因此,很多地方BBS也在嘗試做轉型。如果用戶支付這一塊在商家那裡完成,平台就失去了控制權,收費就變得非常困難。目前大家在搶的,就是最有決策權也是最重要的支付這塊,因為如果互聯網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並有消費保證,那麼支付就很容易在獲取信息的地方(即引導消費的線上平台)完成。現在的問題是,用戶無法在線上獲取足夠的信息,沒有足夠的保障,所以不敢在線支付,也就是O2O無法實現閉環。

所以,本質上講offline不好搞,其實還是因為online這部分做得還不夠,也就是信息化還不夠。

2、在目前的狀況下,大家都是怎麼解決的呢?

生活服務的交易中牽扯到的三方:客戶,商家,平台。完整的消費過程是:客戶在平台獲取信息,客戶去商家消費,消費者與商家結算,平台(獲取客戶的消費信息)與商家結算。

在用戶不在平台支付的狀況下,通常的做法有三種:

第一種,通過一定程度(能夠讓用戶達到滿意)的折扣引導用戶與平台信息綁定(銀行卡、信用卡綁定或者優惠券),這樣平台就可以即時獲客戶的消費信息。

第二種,通過一定的獎勵引導用戶去線上曬單,商家滯後獲取客戶消費信息。

第三種,平台用專門的客服跟蹤客戶獲取消費信息(低頻率、大額度消費行業常用做法)。

3、那O2O什麼時候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不再分裂呢?

具體的時間節點不好說,但應該在五年之內。未來一旦offline所有的信息都互聯網化以後,商家、服務、評價、折扣信息和保障體系相對完整了,用戶的消費決策和支付都通過互聯網解決了,只需要等著獲取服務就可以了。O2O的閉環就完整了,也就不存在所謂O2O的問題了。這個跟在淘寶上購買商品其實很像,在淘寶上用戶購買商品,其實就是獲取商品、折扣信息和服務保障的一個過程,淘寶和支付寶把這個信息和服務的系統做得特別完善,所以大家在淘寶支付買東西。目前,在生活服務領域,做得最好的就是團購,它也是把這個系統給做得相對來講已經比較完善了,所以你會在團購的平台上下單支付。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大家結婚拍婚照,都是在平台上獲取信息,然後到線下支付和消費。這個時候,做平台的就非常難做,因為服務的成本太大,還容易跑單,賺不了多少錢。如果可以做到,要結婚的人只需要填上個人所有的信息,自己的需求,那就等著互聯網推薦所有適合的套系和價格,以及其他用戶的評價和最低折扣。然後計算出最低價格以及未來三個月會不會有可能有更低的價格。選定以後付錢,等著商家上門接你,拍完照再把你送回來。說點誇張的,你實在連拍照都不想,那就給你PS。出來不滿意,重拍或者退錢。這個時候,用戶沒有理由再到線下支付。

4、在目前的狀況下,應該做一些什麼努力呢?

做成這個事情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是線下服務信息的互聯網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第二是對用戶複雜消費行為的精準把握。

依照這兩點來看,不同行業的差別很大。有的行業消費是高頻率低額度,有的行業則是低頻率高額度,並且用戶在選擇不同服務的時候關注點差別很大。這個時候大家的解決方案就不太可能相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會有相對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在做一些目前看來比較有效果的嘗試,這方面就不便透露了。

5、對丁丁網的驗證機模式怎麼看?

不看好。這樣做太重了,也太笨了。看起來更像是拿到阿里的一筆錢,然後被阿里逼著去把錢花掉搶先佔領市場。這是個大家都能夠想得到的解決方式,拼錢而已。我相信這一定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未來一定有創新的更加好的解決方案出來。當然,有可能它背後還有更大的更有效動作出來,至少目前我還沒看到。如果只是驗證機的模式,基本必死無疑。

6、線下商家能不能自己做互聯網?

當然可以,這樣是最好的,我們也希望線下商家有這個意識,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容易許多。現在工作最困難的一塊就是線下服務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如果他們把這部分給做了,那整個行業做起來就會輕鬆許多,我想所有從事生活服務互聯網行業的都會感激他們。有一些線下商家已經開始嘗試,但是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做了幾十年,想改變觀念太難了。

線下商家所擁有的服務經驗和對客戶消費心理的把握是做互聯網的人非常欠缺的。所以創始團隊裡一定要有傳統行業出身的。

7、最俗的問題,巨頭進來怎麼辦?

第一,過萬億的市場規模和極具想像力的空間,巨頭肯定進來。

第二,其實,巨頭們已經進來了。O2O領域,BAT都已經做了比較大的佈局。

第三,不要跟巨頭硬碰硬,在巨頭的資源上很容易做成的,就儘量不碰。我這兩天看到一個創業項目,網上發快遞,填寫好發件人和收件人信息,選擇快遞,等候著上門取件。再也不用打電話填單子這麼麻煩。這就是把信息給做到了相對徹底的互聯網化。這事兒很好,但是支付寶一個應用就解決了,如果你做這塊,巨頭想幹掉你就太容易了。

第四,如果跟巨頭沒有硬碰硬,沒什麼好怕的,生活服務的互聯網化還處在一個比較早的階段,有一些資源肯定有優勢,但未必一定是好事兒。尤其是一些細分垂直領域。大樹底下種花兒行,要種樹就不太有戲,巨頭嘛,不太容易從零開始。

8、O2O被炒得這麼熱,站在風口上,有什麼感覺?

大家比較關注這個行業,可能和最近BAT這些巨頭都在這個領域有比較大的動作有關。另外,資本也開始進入這個行業進行一些卡位投資。資本的進入和市場的關注肯定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會推動行業的發展。相比其他創業團隊先拿到融資,證明了現階段我們比較領先,資本也比較認可我們。

但是,生活服務行業的互聯網化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市場的培育和行業的競爭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們也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9、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

用戶使用某個產品和做某個消費決策的時候是非常具有場景化的。這個趨勢正在越來越明顯。

我個人非常贊同王興的四縱三橫理論,套用這個方式我覺得使用場景也可以轉變為四縱四橫的框架,四縱分別是:信息、溝通/社交、娛樂、商務。四橫分別是:PC、移動端、電視/客廳、車載。這樣你就可以大致分辨出,用戶會在什麼場景下使用哪些產品和做出哪些消費決策。

1

早在2005年,喬布斯在D5大會上與蓋茨對話的時候,表達的一個觀點是,用戶的娛樂需求是隨時隨地的,所以蘋果要做的是一個可以讓用戶隨時隨地娛樂的設備,也就是一個移動娛樂中心,於是就有了iPad,這就是用場景化需求而定義的產品。從這種角度來看,挺有意思的。國內最近有一些公司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像最近比較火的美圖手機、樂視TV、萬達智能廣場都挺不錯的。這方面來講,未來的機會還是蠻多的。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描述或與當事人原話不太一致,敬請見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