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B2B企業,用源創新來突破、改變現有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了!
編者按
小米素被視為“中國版蘋果”,大家總稱道與它的在線閃購模式和社交媒體營銷。然而,你是否知道,小米的這套理念和玩法,麥當勞叔叔早在70年前就用過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著名動態創新管理之父謝德蓀,在黑馬成長營課堂上詳盡分享了《未來創業的源創新機會》。在謝德蓀看來,在小米的創新型商業邏輯落地的過程中,科技並非關鍵,是“源創新”顛覆了市場。而傳統的B2B企業用源創新來突破、改變現有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來。
(本文根據黑馬成長營課堂實錄整理而成,有刪節。獲取最新的商業智慧、實戰幹貨,歡迎關註、加入黑馬成長營。)
麥當勞真的是靠賣漢堡掙錢麽?
>>>> 麥當勞和小米都在做生態系統
>>>> 但是,麥當勞是B2B,小米是B2C
>>>>在這個過程中,是源創新顛覆了市場
我們來講一個故事。麥當勞是做漢堡包的,它為什麽要開連鎖?
所有的連鎖店開始時都是同樣的做法,它將自己的秘方包裝起來賣使用權,從中收取加工費,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賣。賣完之後,因為秘方需要統一購買,連鎖店在原料里頭也賺一點錢,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營銷渠道一樣。開始的時候,賣得很快,但後來競爭越來越激烈,還有它的成本比較高,所以利潤就比較低,越做越難。
麥當勞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呢?它開始的時候,不是圈地來賣,而是一家家店來賣。它的加盟費才幾百塊,不賺很多錢。讓加盟商把成本降低,一下子就可以轉起來。成功之後,這個口碑就走出來了,很多人就願意加入。
等加盟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它組織好加盟的人,跑到供應商那兒去,說你們可不可以用他們的錢研發新的技術,比如可不可以研發新的牛肉冷藏技術?如果可以的話,所有的商品都從你那里提貨。於是牛肉供應商自己去研發技術了。這就使得麥當勞加盟的人可以擁有低價優質的牛肉。
麥當勞又跑到地產商那里去,主要方法是,自己租一個地方,用二手房的方法轉給加盟商來獲取更高的租金,不單是從漢堡包那里掙錢。等慢慢有錢的時候再購買土地,而做大後,地都不用買了,很多人願意送地給麥當勞。因為你給它一塊小地,周邊的地就可以起價。
慢慢地,麥當勞擁有的土地面積在美國所有零售店里頭可能已是最大的了。那你說麥當勞是一家快餐公司還是房地產公司呢?不好說。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就是在使用這種方法,叫做羊毛出在狗身上。
我們看到,麥當勞的做法先是整合資源提供給做老板的,老板成功之後再整合老板的資源,利用這種上遊的人為他們提供新的價值。當越來越多人創造新的價值的時候,成功的老板也越來越多,所以就有了正向的反饋。麥當勞創造了新的商機,生態系統做得越來越大。現在麥當勞在美國所有的連鎖店都是自己的。
麥當勞跟以前的公司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以前的連鎖店是先利己後利人,麥當勞是先利人後利己。如果它們每一個都能做起來,滾動就會越來越快,網絡效應就產生了。
我把這叫做兩面市場,它兩方面都是你的客戶,它所提供的價值是兩方面而不是一方面的。可以說,你一個是受益者,一個是實現者,連接起來使得每個人在生態系統里頭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價值。
麥當勞最初開設連鎖店時用的是不賺錢的方法,以很低的加盟費讓利給加盟者,先把客戶拉進來,讓自己成為一個吸引客戶的平臺以及一個房地產平臺,把加盟者變為永久的客戶,這個平臺是賺錢的。那你可以說麥當勞不是一個平臺,而是兩個平臺。
我們再來看看小米的做法。小米開始時是做一個很便宜的手機,它針對一群發燒友,發燒友有共同的愛好,他們的需求差不多,所以就可以做成口碑營銷。
口碑營銷一定是針對很窄的客戶,一個說好大家都說好。你針對的客戶越廣,就越沒有口碑。麥當勞開始針對的客戶是誰呢?是那種以前沒有做過餐館但想做老板的人,這是一個很窄的客戶群。
小米也是用手機把粉絲納入進來,之後從哪賺錢?從後面來賺錢。因為作為同樣類型的客戶,他們其他需求是差不多的,可以整合很多其他東西賣給他們,包括遊戲以及日常用的東西。用手機只是將他們拉近。我覺得這個模型和麥當勞的模型是類似的。很多人說小米玩的是互聯網思維,我覺得這不是互聯網思維,其實麥當勞早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麥當勞和小米兩家公司最初都是從一個很窄的市場進入的,先利人後利己,客戶進來的時候不是一次性從他們身上獲取什麽,但最後都是羊毛出在狗身上。但二者也有不同之處:麥當勞是B2B,小米是B2C;麥當勞off line,小米是on line;麥當勞建起的關系網黏度很高,而小米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客戶黏度不是很高。
在這個過程中,科技並不是關鍵,是源創新顛覆了市場。
你的企業怎樣抓住源創新機會?
>>>> 創新分為“始創新”和“商業創新”
>>>>商業創新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
>>>> 突破企業的天花板,一定是通過“源創新”
接下來,我講下創新。
我把創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始創新”,新的東西給我們一個新的可能性;另外一類叫商業創新,它不是要創造什麽新的東西,而是要創造新的價值——舊的東西也可以創造新的價值,新的東西可能創造不了價值。
商業創新也分成兩類,一類叫做“流創新”,就是在現有價值體系之下,再增加價值。這個流,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節流,即在什麽都沒有變的情況下,怎樣再降低成本。
我們常常做的就是流創新。
那流創新的問題在哪呢?當你做得好的時候,競爭對手可能比你做得更好;當你要做得更好時,流創新成本越來越高,拿到的回報可能越來越少。這會導致什麽後果呢?開始時每個人都可以賺到錢,但經過一定階段後,市場狀況就會發生轉變,造成產能過剩。
另外一類叫做“源創新”,就是提出一個新的價值理念、一個新的技術、新的可能性。
有的時候,“源創新”未必是一個新技術。但從技術上講,新的可能性過來時,如果我要打造與體現新的價值,可能需要很多配套的東西將它串聯起來,這樣才可以將最終的價值體現出來。沒有配套的東西,可能你就看不到它的價值。
我常常用的案例是汽車。汽車需要平坦的路,需要加油站,需要很多快餐廳,還需要旅館,這使得汽車比較有價值,可以走很長的路。如果沒有後面支持的話,可能汽車的價值不是太大。
在源創新中,後面的配套就是它的生態系統,一環套一環。好像一個雪球一樣,它要滾動起來,就好像自己有生命一樣,這叫做生態系統。就像制造汽車需要打造不同的產業鏈,包括路產業鏈、加油站產業鏈,還有快餐廳產業鏈,那麽多的產業鏈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冒了出來,也就提供了很多新的機會。當新的機會來臨,每個人做好他的東西,也就是在提供新的流創新的機會。
當新的流創新做好的時候,能產生什麽影響呢?結果肯定是讓整個生態系統越滾動越快,也是說,源創新要滾動起來,需要流創新的配合。源創新的成功打造,能夠提供很多新的流創新機會,而新的流創新機會將使得源創新進一步發展。這兩類創新滾動起來之後,就成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很多人說互聯網是一個新概念,我覺得互聯網不是新概念,互聯網是一個技術,如果你做源創新的時候,互聯網可以幫你做快一點。但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用互聯網來推動,主要從銷售方面來推動的時候,一個流創新可以加快你源創新的發展。
如果你問我源創新到底是什麽東西,我覺得它是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整個可能性如何實現?如果用在流創新那里,你可以增加一點競爭力,但這個過程很短暫,不可維持。如果你用在開山、開路、開拓新市場上,那你可能會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於是就有了新的發展方向,這是很重要的。突破企業發展的天花板,一定是通過源創新。
簡而言之,創新能力各有側重,流創新主要看運營、銷售等,而源創新最主要是看對人的理解、資源組合以及提供給人不同的價值。
哪些企業適合采用源創新?
>>>>B2C的重點是模仿
>>>> B2B的重點是源創新的思維
>>>> B2B企業突破市場的時機已到
2004年,美國有人說世界是平的,但根據我最近的研究,世界平與不平,看你做什麽。
我發現所有的B2C都不是平的,因為B2C就是給消費者創造價值,但是,第一,價值是主觀而非客觀的。中國人覺得有價值,美國人不一定覺得有價值;第二,即使價值是一樣的,但體現的方法不同。
中國B2C走出去都不成功。騰訊想走出去,不成功;阿里走出去,也不成功。為什麽?就是因為文化差異。
但是,B2B不一樣,因為你做的東西大家差異化不是很大,不是最後消費者使用的東西,所以很多時候B2B比較平。
B2C的重點是模仿,B2B的重點是源創新的思維。源創新就好像一個大潮流一樣,一來的時候,顛覆性地改變人的生活方式。但一個大潮流里面,可能有很多小的潮流,也提供很多流創新的機會。所以一個大的源創新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機會,一個是流創新的機會,一個是比較小的源創新的機會。
大的潮流就是一個新的可能性,這個新的可能性也許是一個宏觀經濟的改變。1978年,中國政府提出改革開放,推動了一個大的潮流,創造了很多流創新的機會,中國的企業發展起來了。現在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也是在撬動一個新的潮流。
潮流來的時候,我們是無法抗拒的,但我們可以順勢而為,並且可以塑造它,把它帶到一個不同的地方去。現在做源創新並不是只有大企業可以做,小企業也可以,問題是你們怎麽做。
矽谷能夠做起來主要是高科技推動。上世紀70年代,美國企業並不重視IT,IT對當時的很多企業來講是一個燒錢的部門,賣硬件出去給人家,很貴且很難去推動。大約在1979年,美國很多500強的企業做了戰略轉型,外包是他們的轉型路徑之一,因為外包的時候需要很多信息,IT變為推動公司外包戰略的重要用途。
IT的價值很高,因為它是用在源創新而不是流創新上。如果你用在流創新時價值不高,用到源創新時,你可能會突然看到它的價值。
現在中國發展的問題在哪里?現在中國大部分的源創新是在做B2C,大部分是網上購物、社交網絡、共享經濟,他們的做法是創意模仿,重點針對的是消費群體。中國30年的經濟發展,壯大了消費群體。因為是B2C,所以本土企業有優勢。
但你去問很多互聯網企業它們的業務重點在哪里,他們會說,第一是降低交易成本。行業周期的越來越短加快了價格戰,如果沒有真正的價值,一切就成了泡沫。如果你沒有後面真正的價值支撐,而是把現有的價值加快去平分,變為一個價值的分配問題,最後只能有幾家可以做成,其他的都會死掉。
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還是以生產為主,如果要變為以創新為主,關鍵是什麽?關鍵不是B2C。當然 B2C的發展是需要的,但我們還得有另外一個東西支撐它,那就是拳頭企業,可以用源創新來突破,就是做成真正的價值,把B2C做起來。
中國拳頭企業現在大部分是B2B,處在價值鏈的上中遊,我們可能需要用一些科技手段幫助它們轉型。比如說可能需要大數據、雲計算,還有其他新的東西,用這個來提升它的價值。這將提供很多新的商機給新的技術。現在很多人做大數據、雲計算,但我覺得發展起來並不容易,只有少數大企業可能會用。做技術的公司很難做起來。
傳統的B2B企業,用源創新來突破、改變現有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了,因為大多數傳統企業已經意識到要轉型、要突破。怎樣用技術幫助他們去轉型呢?找到轉型方向之後,才有發展前途。每個地方都可以同步發展,因為這可以帶來很多新的科技,可以用流創新來支持轉型的方向。找到一個好的途徑,先是在中國做,做完之後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