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 夏季要小心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02/1018448.html

進入夏季以來,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在很多城市,臭氧代替PM2.5(細顆粒物),成為首要大氣汙染物。按照2013年頒布執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PM10(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等6種汙染物被納入常規監測。這幾年,6種汙染物中只有臭氧濃度在上升,而且2015年臭氧超標天數已經占超標總天數的16.9%。

____.thumb_head

編者按:秋季和冬季,氣象條件不利於汙染物擴散,是我國中東部地區霧霾頻發、重發的季節。然而,夏季大氣汙染同樣不容忽視,它具有不同於秋冬季節的特點,尤其是“隱形殺手”臭氧危害巨大;此外,夏季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大氣汙染,就像“冬病夏治”,有助於明顯緩解幾個月後我們可能遭遇的嚴重灰霾和汙染。從本期起,生態周刊推出夏季大氣汙染防治系列報道,敬請關註。

原標題:進入夏季,臭氧成為很多城市的首要大氣汙染物 小心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

進入夏季以來,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在很多城市,臭氧代替PM2.5(細顆粒物),成為首要大氣汙染物。按照2013年頒布執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PM10(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等6種汙染物被納入常規監測。這幾年,6種汙染物中只有臭氧濃度在上升,而且2015年臭氧超標天數已經占超標總天數的16.9%。

與霧霾相比,臭氧汙染很不顯眼,往往隱藏在藍天白雲之下,可這一汙染物卻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

5月臭氧成為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首要大氣汙染物

家住北京朝陽的劉源是戶外運動發燒友,對空氣質量很關註,不過連日來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讓他很困惑。“明明是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感覺空氣質量很好,可手機軟件卻時常提示有汙染。”原來,“隱形殺手”臭氧已經成為北京夏季大氣汙染的主兇。

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報告,從5月18日開始,臭氧取代PM2.5成為北京大氣首要汙染物,5月18日,城六區的PM2.5小時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而同一時間臭氧濃度達185微克/立方米,已屬三級汙染。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表示,臭氧超標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山東等省,且汙染範圍呈擴大趨勢。臭氧已經成為顆粒物之外,影響空氣質量的最主要汙染物。

2015年上海107個汙染天氣中,31%的首要汙染物為臭氧。2013年以來,江蘇省臭氧濃度連續兩年不降反升。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338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PM2.5、臭氧和PM10為首要汙染物的居多,分別占超標天數的66.8%、16.9%和15.0%。環保部最近公布的5月份空氣質量數據也顯示,無論是京津冀地區,還是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臭氧都已經成為首要大氣汙染物。

公眾常常混淆“臭氧層”與“臭氧”的區別。自然界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公里至50公里的大氣中,被稱為“臭氧層”。“臭氧是一種帶魚腥味的淡藍色氣體,具有強氧化性,普通人很難察覺到臭氧汙染,”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臭氧通常存在於距離地面30公里左右的大氣層中,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人類健康。但是,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

研究顯示,空氣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會減弱3%。當臭氧達到一定濃度時,可使人呼吸加速、胸悶,如果濃度進一步提高,可引起脈搏加速、疲倦、頭痛,在這樣的環境中停留1小時,會發生肺氣腫,甚至死亡。長期呆在臭氧汙染嚴重的環境中,對皮膚健康也可能有損傷,還可能增加致癌危險。

臭氧汙染還會對環境造成損害。比如,會導致植物葉片壞死、脫落,危害生態環境,造成農作物減產等。“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有人這樣評價臭氧。

夏秋季節午後1點到4點易超標

臭氧濃度總體夏季高、冬季低,南方城市高於北方

由於臭氧的危害日益明顯,我國2012年修訂實施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臭氧控制標準,8小時濃度日平均值一級為100微克/立方米,二級為160微克/立方米。

雷宇介紹,臭氧汙染水平的計量之所以采用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也就是一天中最大的連續8小時濃度均值,是因為臭氧對於人體、植物的影響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閾值,采用24小時平均的話,高濃度的影響會被低濃度掩蓋。

近地面的臭氧來自哪里?雷宇表示,石化工業、加油站、汽車尾氣等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在陽光照射的條件下,發生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生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與此同時,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氣氧化性,也會加速二次細顆粒物的生成。尤其在6—9月陽光強烈的夏秋午後,一般是下午1點至4點,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低時,比較容易發生臭氧超標。此外,雷電等自然現象也會產生臭氧,還有少部分臭氧來自於平流層輸入。

研究顯示,我國臭氧汙染呈現顯著的區域分布和季節變化特征,臭氧濃度總體呈現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南方城市臭氧濃度高於北方。

彭應登介紹,臭氧十分不穩定,易分解,在空氣中半衰期為16小時左右,而且隨著風力的運輸,臭氧會輸送擴散。臭氧的性質決定了其汙染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持續時間一般不會很長,不超過8—10小時;二是通常是城市局部的汙染,汙染物排放後,一邊傳輸,一邊形成臭氧,一般只有部分位於城市中心區的站點及部分近郊區站點,會監測到較高的臭氧濃度值。

“城市和城郊的臭氧濃度通常高於鄉村,不過由於風力的輸送作用,鄉村地區也會受到‘牽連’,有時濃度甚至超過城市。”彭應登說。

應重點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

戴口罩無法有效防護,午後日照強烈時減少外出

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是形成臭氧汙染的罪魁禍首。“十二五”時期,氮氧化物首次被納入約束性指標,實施總量控制,我國通過對鋼鐵、水泥等行業進行“脫硝”末端處理,並對重型柴油車加裝尾氣處理裝置、提高排放標準,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及硝酸鹽對大氣環境的汙染。“十三五”時期,揮發性有機物已納入總量控制範圍,這些措施都將對臭氧汙染防治起到積極作用。

揮發性有機物防治是難啃的硬骨頭,但不少城市已經開展治理,例如,北京將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列入排放源清單,提高燃油標準;南京重點控制大型客車和重型貨車增長;西安對重點工業企業、餐飲企業、加油站、油罐車的治理設施運行加強監管。

雷宇表示,研究表明,在區域層面上,臭氧汙染更多受氮氧化物影響,但是在重點城市的城區,臭氧汙染更多受揮發性有機物的影響。“臭氧的濃度,與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之間呈非線性關系,”雷宇說,臭氧前體物在不同的地方比例不同,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這兩種汙染物都會有,但必然有一種占相對主導地位。各地要把自己的臭氧形成機制摸清楚,建立排放源清單,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臭氧前體物也是二次顆粒物的前體物,臭氧與PM2.5治理應該協同起來綜合考慮,綜合施治。”雷宇說,只有協同控制,重點推進,才有可能將大氣汙染的主要矛盾更好地解決。

他說,目前,國家已將石化、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納入約束性指標排放管理,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此外,不能忽視數量眾多的幹洗店、印刷廠等“小汙染源”的管控,減少機動車排放也需要重點考慮。

臭氧治理是個長期過程,在汙染一時難以消除的情況下,公眾該如何加強防範,保障自己的健康?“臭氧以氣態為主,戴口罩基本無法有效防護,最好的方式是主動防護,也就是避免接觸。”彭應登說,在午後日照強烈的時候,要遠離馬路邊、裝修汙染嚴重處、化工廠附近等地方,下午減少外出。兒童、老年人以及某些疾病患者對臭氧汙染的抵抗力弱,盡量不要在大太陽天外出。此外,室內大量使用打印機、複印機等,也可能產生臭氧汙染,這樣的房間要保持通風。

  • 人民日報
  • 李語涵
  • 寇江澤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