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是英國退歐公投之日,無論投票結果如何,由英國退歐公投引發的爭論並不會隨著投票結果而煙消雲散。因此,值得我們重新反思的,不僅是大不列顛的未來是否還在歐盟,更重要的是,歐盟的未來又在何方?
歐洲一體化受挫
在此次英國退歐公投中,支持留歐者更多從政治、經濟上提出了警告,最樂觀的經濟學家也認為退歐對英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消除,蘇格蘭又或因英國退歐而獨立;而支持退歐者則大多打出移民牌。特別是支持留歐議員考克斯的遇襲身亡,給支持退歐者更增添了一層不理性的色彩。
盡管英國對於歐盟成員國身份的爭論由黨內鬥爭和歐洲難民潮引發,但從長期來看,英國觸發退歐公投並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引起的一時情緒高漲,而是來自於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再思考。
歐洲一體化進程本身就是一個國與國之間不斷競爭和妥協的過程。
歐盟從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創始12個成員國正式更名為歐盟,至今已成為一個擁有28個成員國、人口超過4.8億的大型區域一體化組織,其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
成員國加入歐盟經過縝密的權衡,比如英國最初選擇加入,是為了維持在歐陸的影響力和平衡作用;法德則為了釋懷戰爭的創傷;一些小國加入歐盟,是為了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更強有力的聲音;一些東歐國家的加入,是為了制衡俄羅斯的影響。
從2011年歐債危機引發的離心傾向開始,歐盟內部問題不斷。歐洲國家內部社會不安全感和內顧傾向加速,右翼民粹激進政治力量擡頭,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出現分化,紛爭不斷。難民潮、恐怖襲擊等事件,更是促使歐盟成員國之間在2015年重新設置邊境。
英國退歐公投,反映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持續效應,對歐盟的政治生態、一體化信心和內外政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退歐情緒不只是英國一國對於舊日輝煌的緬懷和底層民眾的情緒宣泄,而是歐洲各國積壓已久的矛盾體現。
歐盟的未來在何方
英國的退歐公投,無論結果如何,都反映出一系列的矛盾:歐盟一體化日益加深過程中,民意與精英政治之間的矛盾;主權與一體化之間的矛盾;國家利益與歐盟利益之間的矛盾;歐盟成員國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的矛盾。
而這四個矛盾的產生,從歐盟各國內部來看,在於其國家內複雜的政治考慮和社會資源分配;從國家外部來看,在於歐盟的超國家機構與國家力量之間的對抗與牽制。由於一體化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在享受歐盟帶來的利益同時,不可避免地需要讓渡出一些利益;而隨著一體化加深,這些矛盾也越來越激化了。
因此,在一體化加深的過程中,歐盟機構如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與歐洲法院這些享有淩駕主權國家之上的超國家權力機構的權力向誰負責、由誰制約的問題,是歐盟未來所必須解答和面對的。
盡管英國退歐公投使得歐盟的前景難言樂觀,但不管英國是最終選擇退出歐盟,還是利用公投向歐盟爭取更大的權利,從短期看,都意味著歐盟一體化發展的停滯甚至倒退。不過,從中長期來看,成員國身份的自由退出選項,也是歐盟一體化進程自我修複和完善的過程。此次公投如同之前的希臘危機、難民危機一樣,並不會造成一體化進程的根本逆轉,而只是曲折演進過程中的一個波瀾。
對中國的影響
此次英國退歐公投對中國造成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盡管一些分析認為,會影響到部分中國企業以倫敦為基地拓展至歐陸的發展戰略,可能造成人民幣匯率下跌。
其實,即使英國公投結果真的選擇退出歐盟,是否真的會造成這些消極影響,也要取決於英國退出歐盟後與歐盟國家的退歐協議和未來與歐洲國家的雙邊協議。
探討這些不確定性風險為時尚早。但可以預見的是,英國退歐之後,勢必會倒逼英國尋求拓展歐盟之外的市場,而中國則將成為英國減少對歐洲依賴的重要爭取對象。目前,中國在英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雖日益上升,但還不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中英貿易遠遠低於歐盟與英國的貿易規模,可上升空間還很大。
而隨著英國退歐公投帶來的對於歐盟一體化的反思浪潮,也將促使歐盟各國註意多面下註,更多挖掘歐盟之外的市場和夥伴,這一戰略訴求與我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相契合,有助於推進我國與歐洲國家的戰略對接。
歐盟一度曾被視為國際社會國家之間一體化發展的典範,但如今我們看到,一體化進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把歐盟變成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在總體民意並不支持一體化進程加快的情況下,英國退歐公投反映了歐洲國家對於歐盟未來發展的擔憂。目前,歐洲大部分國家持觀望態度,這對於歐盟來說是一次自我修複的挑戰和機會,對於中國來說則意味著機會與風險並存。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