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位中外學者稱: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四大風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300.html

多位學者6月23日在京表示,中國經濟正經歷著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持久深入的增長轉型期,這種“創造性毀滅”的經濟升級面臨著“四大風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共同在京發布新書《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轉型》。參與新書寫作的專家學者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經濟項目主任宋立剛、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經濟學教授郜若素(Ross Garnaut)、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應用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江詩倫(Lauren Johnston)等。

發布會上,新書主編宋立剛表示,在“新常態”的增長速度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夠如預期為中國走上世界生產力前沿奠定基礎?在結構調整和低速增長並存的情況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什麽新的問題?等等,都是各界十分關註的問題。

宋立剛說,中國走向高收入狀態需要多方面改革的互相促進來驅動。生產力應全面提高,鼓勵資源流向生產效率更高的領域。

他說,資源從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的結構轉變有很多方面:從低利潤公司流向高利潤公司;從低價值產品和服務流向高價值產品和服務;從農村流向城市;從低生產力地區流向高生產力地區。

“中國現在要繼續把資源從相對低生產率領域轉移到高生產率的經濟活動中,這面臨四個風險。”宋立剛分析說。

第一,從農村到城市的新農民工在數量上可能不足以彌補現在開始返鄉的農民工造成的缺口。這個風險源自人口變化以及阻止農民工永久居留城市的制度壁壘。流入城市的移民數量年均增長率已經從2005~2010年的4%下跌到了2014年的1.3%。這一趨勢如果保持下去將成為威脅生產率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據估計,農村到城市的新移民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間內,已為超過一半的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做出了貢獻。

第二,城市經濟增長率必然下降。除非城市基礎設施投資能及時下調,否則資本將會被浪費在產能過剩上面。

第三,新增長模式所涉及的工業結構升級需要受過教育且有經驗的勞動力。當前的農村教育標準和刺激新移民在城市工作中累積並應用技能的動力,也許不足以讓日益擴張的城市工業獲得更高級的勞動力。這種情況下,農民工如果沒有城市失業保險或其他社保,就會面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失業風險。與此同時,他們很難在農業板塊中獲得再就業的機會,不但因為他們自身的就業偏好已經改變,也因為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更新。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是造成社會不安的潛在因素。

第四,在中國試圖在第二和第三產業中找到新的平衡、增加第三產業相對於第二產業比例的過程中,總體的生產力可能有所下降。第二產業總的來說比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更高。例如,2013年中國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定義為工業附加值與全體就業人數之比)在第二產業是1.45,而在第三產業是1.22。但是,這對生產力的影響取決於第二產業是否轉向更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及其相關服務行業(包括為其提供支持的研發、設計、市場和售後服務)。那樣的話,總體生產力可以因服務業板塊的支持而鞏固提高。然而,僅僅涉及將勞動力從低端產品制造轉向低端服務的工業結構調整,恐怕對生產力增長有負面影響。

宋立剛說,這些風險凸顯了通過改革持續引導資源流向更高生產力領域的重要性。實現持續的結構性經濟升級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創造性毀滅”。它能讓低效率或無效的經濟活動從市場剝離,為高效創新和更有生產力的經濟活動保留更多資源。若要“創造性毀滅”得以成功,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應停止挽救虧損和失去競爭優勢的企業。相反,應該培育市場競爭並將結構轉型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

6月23日,《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轉型》新書發布會。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