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624/156919.shtml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吳軍 吳軍

吳軍:從0到1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它可能和產業沒有半點關系

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

i黑馬訊(張曉軍)6月24日消息,2016成都全球創業創新交易會在成都舉行,在本次大會創新資本分論壇中豐元資本創始合夥人吳軍做了主題演講。

吳軍認為,未來你想像英國人引導工業革命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

而要把世界連接起來,並不是做到從零到一就可以了。“實際上從零到一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有時和我們的創新,和我們的產業甚至沒有半點關系。

同時他指出,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未來發生什麽事,而是要做反映,因為世界不確定性,你要做最適合當下環境的事情

vbox3598__SEN4785_174640_small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經i黑馬編輯刪減)

|吳軍  整理|張曉軍

我非常榮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關於資本創新方面的想法。人類在工業革命前2000多年的平均壽命都是30-40歲,到工業革命以後就變成了70歲。

為什麽工業革命能如此大的延續我們的生命?關鍵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剛才主持人說成都能不能成為一個矽谷?我覺得關鍵看思維。

工業革命改變人類思維

工業革命帶來什麽思維?要講兩個人:一個是瓦特,一個是牛頓。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作為的工匠做事情是比較緩慢的。瓦特是怎麽做的呢?有一個科學思想在指導他,那就是牛頓的力學。牛頓在西方人看來是世界歷史上影響第二大的人,第一是穆罕默德。為什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凡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尋,這個規律可以用很簡單的幾條規則概括出來。

一個是機器思維,它是確定性的。在他那個年代還有另外一個偉大科學家叫哈雷,他用這個理論預測出一顆彗星73年後會回來。當時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概括成機械的運動,我們知道瑞士的手表可以做出音樂來,可以把今後幾百年時間各種細微的變化做得很準,這種機械的東西是一個思維方式。

到今天,這個思維方式導致了西方兩百年的發展。這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認為這個東西不確定,就很難得到發展。我不說中醫不好,可是陰和陽解釋不清楚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沒辦法發展了。什麽東西都要確定,這是第一條。

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發現在信息時代很多東西是不可確定的,思維方式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我們說要趕上新的潮流,首先是我們要承認很多事不可確定。

剛才幾位嘉賓是大公司出來的,看看過去幾十年里這些公司的財報,他們預測第二年的收入有一半是不準的,因為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發生,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

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很重要的一個辦法是有一個好的團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預測未來發生什麽事兒,而是要做反映,因為世界不確定性,你要做最適合當下環境的團隊。你最後生存下來,不是說把團隊架子搭得特別大就能活下來,而是要做一個適應的團隊。

vbox3598__SEN4786_174643_small

從01是萬里長征第一 

現在更需要的是自組織,而不是頂層設計的團隊,為什麽現在叫雙創——大眾和萬眾,不是從上往下是指派的組織,而是比較有活力的自組織。

今天很多人講到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它們的本質是什麽?我覺得連接比實體更重要。剛才說到優步和滴滴,還有租房子,優步和滴滴不擁有一輛出租汽車,但是比任何一家租車公司都大。

實體經濟很重要,未來你想像英國人引導工業革命一樣,我們需要的是連接,不光是中國的連接,是全世界的連接,這是思維方式的變化。

第二個是機器智能,今天所有的產業有60%在工業革命以前已經存在了。但是在工業革命時代,現有的產業加上蒸汽機形成了新的產業。在電氣的時代也是同樣的,現有的產業加上了電就成了新的產業。

而在電氣時代美國只有兩家發電公司,已有的產業加上電就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同樣的道理在IT時代,生產芯片的公司只是少數,但實際上在過去的50年,大部分的經濟進步就是因為已有的產業加上芯片,加上IT形成新的產業。中國過去30年發展這麽快是由於這個原因,在未來也是一樣。

第三個是過去30年我們好像一直在模仿,但是今天我們能不能有一個從零到一的過程。很多人對創新的認識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膚淺或簡單,認為有了技術就完成創新。

其實不是這樣的,給從零到一的這些人潑一些冷水,實際上從零到一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已,從零到一有時和我們的創新,和我們的產業甚至沒有半點關系。

創新有時是一群人的發明傑作

目前為止發明的最偉大藥是什麽,我想90%的人會同意是青黴素,不但治愈了細菌感染,還讓我們的生命延長10歲。

我們聽到的青黴素發明的故事是什麽?中學課本是說有一個英國醫生做實驗當中,無意看到了黴菌把培養皿的細菌殺死了,從中他發明了青黴素,這是一個非常的完整從零到一。

但青黴素並不是因此就服務人類了,為什麽呢?因為當時發明青黴素生命十年時間,他的研究沒有任何的進展,有很多原因。比如當時的濃度太低,一升的培養基溶液只有兩個單位青黴素,可能還有很多因素解決不了。這時候一群人加入進來,所以說可能最後是一群人發明了這個產品。

第一個加入進來的是弗洛里,之後是錢恩、哈特利、亞伯拉罕,哈特利分離出這種藥。弗洛里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把牛津大學的大學生組織起來,養這些菌,把整個牛津大學做成了黴的學校。弗洛里找葛珞素,發現找不到,他又跑去找美國和歐盟幫忙,美國一方面找著藥廠做,一方面幫著研究新的菌種。

經過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最後濃度提高了一千多倍,藥廠解決了無數的工程問題,投入了幾千個科學家、工程師和幾萬名工人,這件事才做成。

到此還沒有結束,後來英國人接著研究,到底如何才能最管用?今天我們去青黴素藥廠發現它們是不用養黴菌的,而是通過國際間合作發明生產青黴素。

這里面起到最大作用的是弗洛里,他把全世界上萬人組織在一起把這件事做起來了,同時還要配合政府的支持,加上我們的創新和活力都要加入進來。

吳軍 創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