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最快、爭議最大的一個細分領域,P2P網貸行業的監管一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破局點”。尤其進入2016年以來,頻頻爆發的風險事件更讓網貸行業的整治與監管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央行已經開始著手對網貸行業的資金來源情況進行統計,數據采集和監測的範圍將從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部分會員單位開始,然後逐步擴展。資金運用端的統計工作也正在準備和局部開展過程中。
他還表示,統計不僅是信息和數據的收集,它本身還涵蓋監測、分析和監管,甚至是正向激勵等功能。待時機成熟後,網貸平臺統計也會引入“白名單”機制,把好的平臺公示出來。
盡管網貸數據統計與監測工作迫在眉睫,盛松成表示這項工作其實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如何界定網貸平臺及其業務,如何要求普通企業向金融監管部門報送數據,企業如何按照統一要求報送資金運用端的明細數據等問題都正在解決當中。
重點監測資金運用端
第一財經:網貸信息數據統計的流程大概是怎樣的,有哪些環節?
盛松成: P2P網貸業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資金的來源端、平臺本身和資金的運用端。網絡借貸是通過網上進行貸款,所以資金的來源端在網上是比較清晰的,只要用一定的技術力量、花一定的精力都能夠把它抓出來。當然,它的精確度不能很好保證。
目前,我們已經整理出一整套從資金來源端統計的指標體系,從5月份開始,已逐步采集數據,我們的收數對象首先從會員單位開始,因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經有第一批會員單位,以後會員單位會逐漸擴展。
第一財經:剛才提到網貸平臺的資金運用端是統計和監測的重點,怎麽監測,是平臺自己報送還是自動抓取?
盛松成:雖然網貸統計、運用端統計非常重要和急迫,但當前開展網貸行業統計監測工作存在較大難度。現在是要求會員報送,比如說期限、利率、項目等等,當然報送內容不一定全面,我們只能一步一步來。
由於網貸行業涉及的企業絕大多數是沒有金融牌照的企業,他們所從事的業務事實上是金融業務,但普遍缺乏監管、業務不規範、風險控制薄弱、業務邊界不清晰、資金運用端信息不透明,要開展運用端的統計短期內基礎很差,存在較大困難。
另外,那些違規經營的網貸平臺公司,主觀上不願意將自身財務信息、貸款明細信息和資金運用情況提供給管理機構。因此,如何從資金運用端采集數據,需要深入研究和合理設計。
第一財經:網貸風險涉及哪些方面,央行在統計和監測數據時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盛松成:網絡借貸風險主要來自於網貸平臺和借款人兩個方面。平臺方面,由於監管缺失,野蠻生長,風險較大。除欺詐風險外,其經營風險也很突出,主要來自不少平臺變相非法集資、開展資金池業務、進行自融和擔保等。
借款人風險主要體現在欺詐風險和信用風險。有些借款人蓄意騙貸,同一借款項目通過多個平臺融資。也有不少借款人經營或資金使用不善,無法及時歸還借款。這些都是造成最近一年多來網貸平臺大量停業跑路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有效監測網貸行業風險,應重點監測平臺風險和借款人及借款項目風險。其中,網貸行業資金來源端信息透明,風險較小,而資金運用端創新很豐富,信息也不透明,這一部分是網貸行業風險監測的重點。
具體來看,網貸資金運用端統計重點應統計貸款人基本信息,平臺貸款的交易金額、余額、利率、期限、違約和不良、貸款集中度、貸款投向、貸款還本付息情況等;對於網貸平臺還應采集其資產負債、損益信息和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信息。其中,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信息是風險監測的重中之重,可以考慮同時從存管銀行采集數據,加強數據核對。除此之外,運用端統計還要考慮與來源端統計相匹配的問題,弄清借款人和投資者之間的借貸關系及成本、收益等情況。
網貸監管的“白名單”
第一財經:按照目前的規劃,網貸平臺的數據統計以平臺報送為主,並輔以系統自動抓取,但如何能保證報送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平臺參與統計的動力?
盛松成:統計不僅是信息和數據匯總,它還肩負著監測、分析和監管,甚至正向激勵的作用。比如,現在數千家P2P平臺,優質的寥寥可數,經過我們一整套數據統計和監測系統的檢驗後,那些符合條件的平臺名單,時機成熟後,將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網站上進行發布。
當然,我們公布的信息力求真實,而且還要跟公眾講清楚,這只是信息的公布,並不等同於背書。但這實質上是一種正向激勵,會倒逼那些網貸平臺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意識。
另外,未來如果網貸平臺報送的信息不準確或蓄意造假,監管部門將有權檢查,這個檢查權就來自於我們和國家統計局的聯合發文,來自於國家統計法。如果沒有統計檢查,只有報送,采集到的信息是不可靠的。
第一財經:中國式P2P平臺模式各異,尤其現在網貸平臺的轉型也在提速,它們的業務已經越來越複雜。在網貸平臺本身身份不清晰的前提下,央行要如何選擇監測對象?在統計、監測數據時如何剝離表象,直抵風險本身?
盛松成:我反複強調網貸平臺的要害不在資金來源,而是在平臺本身和資金運用端。這要回歸到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金融機構在其中起著中介橋梁的作用。這個中介,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信息中介,二是信用中介。
典型意義上的P2P利用其大數據和網絡平臺,讓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由此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這是信息中介。但中國大部分P2P平臺已經偏離了這個方向,承擔了信用中介的職能。
很多平臺承諾保證投資的本金和利息,這就意味著平臺承擔了投資的職能。還有一些平臺對融資項目進行擔保,利用資金池直接或變相地開展信貸和理財等金融業務,也已經不是單單的信息中介。而這些都很容易造成風險不斷積累,最終導致資金的斷裂。
當然,目前的統計不可能一下子深入到網貸平臺的所有業務,我們只能一步步來。例如,我們可以統計監測它的產品的貸款投向、期限結構、資金價格等,這些正好是我們監測分析風險的一些基礎信息來源。
第一財經:你曾表示並不贊同“99%的平臺都會死掉”這種說法,那怎麽看網貸行業的未來格局?
盛松成:目前大部分承擔信用中介職能的平臺將會被淘汰,僅有一小部分承擔一定的信用中介職能和大量的信息中介職能的優勢平臺能夠生存下來。這類優勢平臺將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手段上創新,能夠不斷地獲取優質的客戶,而且能夠獲得穩定的、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
數量上很難準確預測,我認為網貸行業規範後,既不會容納成千上萬家企業,也不至於倒掉99%的企業。我並不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即小平臺才會做小生意、才會把錢投向小企業。大企業同樣可以做小生意,恰恰只有這些有資本實力、有風控能力的大企業才能更好地去做相對高風險的“小生意”。
未來的P2P平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這樣,一些優質平臺單家的規模將逐步做大,運營將逐步規範,平臺的聲譽將不斷提高。隨著這些優質平臺聲譽的提高,它的價值也會提高,這些平臺愈加愛護自己,愈加重視合規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保持平臺業務長期健康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