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7日表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已申請獲批綠色債券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發行綠色債券550億元,中國在綠色基金、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6月7日至8日,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在北京召開。在峰會的一個分論壇上,馬俊指出,目前政府已不能滿足中國大量綠色投融資需求,官方需激勵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提供多樣化的綠色金融工具,建立風險預警和分擔機制,如建立綠色擔保基金等。
所謂綠色金融,是指支持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類金融活動,包括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產業基金、碳金融等工具和相關的政策激勵來動員民間資本投資於綠色產業的各種安排。
峰會發布的《綠色金融與低碳城市投融資》系列研究報告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所需投資總額將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萬億美元),用於低碳建築、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三大行業。
中國綠色產業資金缺口巨大。根據測算,綠色產業在今後五年內每年需投入約3%的GDP,也就是年均兩萬億元以上。在全部綠色投資中,政府出資占比約為10%~15%,社會資本比重將占到85%~90%。
中國已提出了使全國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的目標。馬駿表示,無論是新常態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內需求,還是實現應對氣候目標的國際承諾,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城市的綠色發展戰略離不開綠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築和能源作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門,其綠色化進程也成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馬駿說。
聯合國城市與氣候變化問題特使邁克爾·布隆伯格表示,中國的引領促成了巴黎氣候協定的最終達成,而現在中國正在尋找用於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的創新投融資途徑,以達成其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邁克爾·布隆伯格認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可以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規模。他在擔任紐約市長期間,曾借助私營部門的力量創立了清潔供熱基金,推動建築投資轉向更為清潔的燃油取暖項目。該PPP項目幫助紐約市在短短6年內將碳排放量降低了19%,空氣質量達到了50年來最佳水平。
針對如何進一步促進綠色金融和低碳發展投融資,馬駿認為,很多綠色項目回報率無法達到資本市場要求,需要一定政策激勵,政府應充分發揮公共資源的撬動作用。由於綠色項目還款期普遍較長,其主要融資渠道銀行因期限錯配問題難以提供大量長期貸款,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開拓新融資渠道,提供多樣化綠色金融工具。
馬駿建議,相關方面可以建立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機制,引導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減少對汙染性高排放產業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和各類工程項目的環境信息透明度。
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由國家發改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旨在落實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聯合簽署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有關倡議,推動中美在低碳城市發展領域的務實交流與合作。
為落實《中美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有關要求,2015年9月中美雙方在洛杉磯成功召開了首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型城市峰會,搭建起節能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經驗分享的平臺。中美雙方共同商定將峰會作為中美固定合作機制,每年在雙方城市輪流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