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起專利大戰,感到壓力的或許不僅是三星。
由於同時在中美兩地提起三星的專利訴訟,華為將戰火也燒至中國本土。這可能創造一個案例,有助於華為下一步在本土向其他國產手機廠商收取專利費。
作為思科曾經起訴對象,華為對專利受制有著切膚之痛,近年來持續投入巨資開展技術研發,在通信領域特別是基礎網絡領域構建起國際領先的專利池。作為研發型企業,華為的存在對科技創新有正向引導作用。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創新需要考慮,但同時在專利費如何收取上,中小企業的生存也需考慮。
華為對三星的專利訴訟有何啟示?如何保護知識產權?人民郵電出版社藍戈沙龍近日展開了一場討論。
進軍海外也可能遇訴
過去由於高通“反向許可”保護機制存在,加上國內知識產權維權成本相對較高,國內手機市場幾乎與海外常見的知識產權大戰現象絕緣。
2015年,國家發改委對高通反壟斷調查結束後,達成五項整改措施,其中一項包括,“不再要求我國手機生產企業將專利進行免費反向許可。”
“反向許可”機制下,使用高通芯片的企業需將其知識產權授權給高通,同時高通要求該企業不能該知識產權向高通客戶征收專利費。該機制取消後,部分國產手機廠商可能需要向包括華為在內通信專利大量持有者交專利費。
有數據顯示,目前LTE(4G)手機專利擁有者希望收取的專利費整機占比已超過30%,其中主要包括高通(3.25%)、阿爾卡特朗訊(已和諾基亞合並,2%)、諾基亞(1.5%)、華為(1.5%)、中興(1%)等。
對於國產手機廠商而言,交更多專利費意味著本就微薄的利潤更難以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
國產手機廠商的專利挑戰不僅來自國內市場,由於中國手機市場逐步走向飽和、競爭和洗牌加劇,手機廠商被迫向智能手機普及率還在20%到30%的部分海外市場拓展生存空間。
而進軍海外市場時,專利布局整體薄弱的廠商也可能面臨專利訴訟不確定風險,如被訴,輕則需要繳納賠款,重則可能被產品禁售。因此,專利能力將可能制約國產手機廠商出海,繼而白白錯失新的機遇市場。
專家:不能忽視中小企業
來自政府的人士表示,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將更嚴格實施。“針對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形態,進行專利保護的立法正在進行,包括互聯網、電商等。”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董新蕊表示。
那麽,什麽樣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更符合中國現實呢?部分參加沙龍的專家認為,平衡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利益也很重要。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支持大企業進行創新,但是從行業整體來看,從創造產值、解決就業角度,對中小企業也不能完全忽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
而正因為大量本土手機企業及配套零部件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所得較低,如完全照搬國外進行專利權保護,不考慮利潤分配實際情況,將可能導致專利費高於企業所得利潤情況,即使設計完美的制度也難以實施。
幾家行業巨頭共同壟斷行業專利技術是當前行業現實,其地位一時難以受到挑戰。北京市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認為,在保護巨頭知識產權獲得合理收益同時,也有必要通過反壟斷手段對過高專利許可費行為進行制約。
“從專利法角度來講要保護創新、鼓勵發明創造,所以授予專利發明人在一定期間內享受專利成果,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有擔心因為專利技術實施壟斷、取得過高經濟利益,甚至不限於經濟利益,這樣就可能妨礙一些中小企業的競爭,甚至說科技創新。”董正偉說。
北京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副總經理孫琦認為,部分中國手機企業應補足專利短板,多方位加強自身能力。
“以前,對於手機行業我們看的核心要素是價格、品牌、渠道、質量加服務,後面專利也會成為它的要素。”孫琪說。而在國產手機廠商出海時,他建議“抱團出海”或“有充分準備再出海”,“在專利儲備不足情況下,在法律上、經驗上還有資金上,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更多積累?”
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認為,高通已被迫放棄的“反向許可”機制是一柄雙刃劍,應兩方面去看待:一方面,其的確有“蠻橫”和“不合理性”,對於要求已取得大量專利的企業並不公平,另一方面,該機制對新進入市場廠商是一種保護,具有一定價值。
項立剛表示,能否找到其他新的替代機制,幫助弱勢企業通過專利實力聯合平衡巨頭力量,對於中小手機企業發展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