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許雲峰:中國需要怎樣的人才選拔制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016.html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來臨,其之所以備受各界矚目,是因為高考制度是當下中國最重要的全國性人才選拔制度。雖然這項制度只運行了數十年,但已和盛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相提並論。

也許有人認為與科舉制度最相似的是公務員考試,實則不然。其一,科舉制度的參與者幾乎是當時所有的讀書人,而公務員考試參加人數占比不高,近五年報考平均數僅140萬,與950萬的高考人數相比,相差較大。其二,對古代讀書人而言,讀書,然後為官可以說是自古華山一條路,所謂“學而優則仕”;但在當代社會,有知識和學歷的年輕人選擇很多,考取公務員甚至不是年輕人向往的人生道路。但絕大部分中國年輕人,尤其是知識基層,幾乎都經歷過高考,以及對此十分重視。

中國歷來十分重視人才選拔,在討論當前需要怎樣的選撥制度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歷史。科舉取士之前,中國經歷過先秦的門客養士制度,兩漢的察舉制(舉孝廉)、征辟制,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由於隋唐以前中國是貴族政治,所以這些制度都建立在貴族統治階層內部選撥人才。到隋唐之際,貴族政治逐漸衰落,科舉制作為一種選拔人才補充制度得以施行,中唐以後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科舉制就成為中國舉足輕重的選拔人才制度,宋代以後直接是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不二法門。

這些制度本身,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最受後人詬病的九品中正制,發展到東晉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形,但另一方面也印證,中國的貴族政治當時已是強弩之末,只能通過這種嚴格按出身來決定人才等級的制度維持。

歷時最長且影響最大的科舉制度,曾經被西方人認為是最具開創性的官吏選撥制度,因為開始將統治階層的大門向普通大眾敞開,一個中國人只要熟讀詩書,並能在科舉制度的“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中脫穎而出,就有資格躋身統治階層。到了宋代,如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曾布之類名噪一時且享譽後世的士大夫,出身都不算“高貴”。

江南貢院,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

當然,科舉制度亦有不足之處,如發展到明清,考試形式越來越固化,出現了很多專門為科舉而生的“讀書人”。明太祖朱元璋痛陳這種情況,甚至因此暫停過科舉:“朕設科舉,求天下賢才以資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詞之士用之,不能措諸行事者甚重。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之,甚非所以稱朕意也。其暫罷天下科舉。”

到了清末,由於科舉取士選拔的人才與當時內憂外患複雜的社會情形越來越不相稱,加上中國近代大學制度開始興起,於是科舉制度也就在1906年被廢止。隨後國內盛行興辦大學,當時大學都是自行出題自主招生,直到1938年,由於大學數量激增至百余所,民國政府借鑒歐美經驗,改革考試制度,開始下達高校招生計劃,並組織全國統考。高考作為人才選拔制度,即肇始於此。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贅述歷史過往,無非是想表達,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其興亡背景,我們不應以現在的視角去看待過往。同時,高考作為當下中國所采取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如應試教育導向、考題與實際脫節之類,但這個制度本身,無疑是當前最優選擇。我們目前需要做的,是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去完善這個制度,科舉制度的1300年,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改革。

有人覺得大學自主招生是個好選擇,比如在美國就實行得比較好。實則未必,首先,我國與美國國情不同,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比較落後,大批人口生活中社會底層,而美國是中產階級為主的社會,一旦全面推行自主招生,底層學子,尤其是農村地區考生,由於條件限制,青少年時期很難形成自主招生所需的“綜合素質”,以致日後享受優質大學教學資源的幾率會大大降低,社會對流的大門隨之越來越窄,與當前提倡的社會公平相違背。

其次,我國的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基本都是公立國辦,而美國的不少名校為私立,公立大學因為是社會公器,開辦自主招生,難免出現諸多貓膩,數年前被揭露的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窩案,即屬其例,人民大學作為國內名校,自主招生大肆徇私舞弊,影響十分惡劣。

當然,高考制度本身雖說是目前的最優選擇,但本身問題不少,也需要改良。如出題質量,以及受爭議的地域之間不公平現象,這些都要在日後運行中不斷改善,以做到盡可能地體現選拔人才的屬性和體現社會公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